有些經常參加宗教活動和到穆斯林國家公幹、旅遊的回族人,都在名片上姓名一側,附有經名×××。回族人所以使用兩個名字,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
回族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因此,其姓名也與其他民族有所不同。回回人在沒有形成民族群體之前,其姓名都使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那時回回人的名字既字多又音殊,使用起來很不方便。隨著科學文化的發展,回族人的姓名也逐漸趨於簡化。從元朝著名回族發明家札瑪魯丁和領導建築元大都北京的建築家亦裡達爾丁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回族人姓名發展變化的輪廓。但回族人姓名的完全漢化,是在明朝初期。
明朝政權建立後,開始在全國禁止胡姓(“胡”,指少數民族)。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詔令中說:“蒙古人、色目人(明朝時回回雖已形成民族,但仍有人稱回族為色目人)等,或更姓名,朕慮歲久。其子孫相傳,多昧其本原。中書省告諭之,如已更者,聽其改正。”從此,回族人除保留原來的名字外,都另起一個漢名。伯篤魯丁為遵行詔令,改用漢名為“魯至道”,薛超吾爾改漢名為“馬昂夫”。回族人在改用漢名的過程中,多數採取從音譯中選姓的方法,依照漢族人的習慣,取其前輩人姓名中的某一個字為姓,後邊加上自己的名字。馬哈麻的子孫,分別改為馬、哈、麻三姓;伯篤魯丁的子孫,則改為姓白,白崇禧就是伯篤魯丁的後裔。元朝政治家、軍事家賽典赤·瞻思丁的後裔;分別改為納、速、刺、賽、沙、哈、丁等諸姓。濟南迴民賽氏家族,就是賽典赤·瞻思丁的後裔。回族人的姓名也有皇帝賜給的。我國曆史上著名航海家三保太監鄭和,他原本姓馬名和,但在封建王朝時期有“馬不能登殿”的傳說,因此,明成祖朱棣賜他改為“鄭和”。居住於湖北省和我國西北地區的回族陝姓家族之姓,是明英宗下令據同音字改定的。從“絲綢之路”經商來華的阿拉伯人,大多數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是同一部落,其後裔姓名中多帶有穆罕默德之名。元朝時期翻譯家們習慣於把穆罕默德的“穆”字譯為“馬”,因此這些人改姓時都改為姓馬。另外,也有些阿拉伯男人喜歡在名字後邊帶個“丁”字,以丁字來表示自己信仰伊斯蘭教,改名時就改為姓“丁”了。來華的波斯人姓名中多帶有“沙”(如沙菲爾),以“沙”字表示自己是王室後裔,改姓時以此為據,一律改為姓沙。所以馬、丁、沙就成了回族人的大姓。現在回族人中仍有“十個回回八個馬,餘下兩姓是丁沙”的說法。
回族人改用漢語姓名以後,至今仍保持著用阿拉伯語起名字的民族習慣。嬰兒生下來三天之後,除起漢語姓名外,還給孩子另起一個“回回名”。因為回回名多數來自《古蘭經》,所以人們又稱回回名為“經名”。家長們望子成龍心切,都期望子女長大成人後學習聖賢,成為遠見卓識的愛國愛教之才,故經名多數採用聖賢之名。常見的男性經名有:伊卜拉欣、穆罕默德、達伍代、侯賽因;女性多采用聖妻或聖女之名,如海底澈、法圖麥等。同時,也有些人採用伊斯蘭教最喜歡的名詞起經名。男性有希拉倫丁(宗教臘月),努爾迪尼(宗教之光),女性有塞拉麥圖(平安)等等。因為有的經名字多音殊,呼起來特別拗口,所以我國西北地區的回族人有的把經名予以簡化,在經名後邊加上方言的“子”字,如穆罕默德,則呼為“穆罕子”。也有人為防止同名之間互相混淆,就在經名前邊冠以漢姓,於是,回族人中就有了張阿人都、王阿里等漢姓與經名互相結合的特殊姓名。
回族人起經名並無其他目的,只是為了在某些宗教活動場合或到穆斯林國家公幹、旅遊時,以經名來證明自己的穆斯林身份,除此之外,別無他用。由於經名在工作和生活中從來不使用,所以,它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漸趨於淡漠,甚至有些人連自己的經名叫什麼也早已忘得無影無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