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名)瑞典薩博35戰鬥機(2.0馬赫)
Saab-35戰鬥機是瑞典Saab(薩博)公司研製的多用途超音速戰鬥機,綽號“龍”,可執行截擊、對地攻擊、照相偵察等多種任務。
1951年開始研製,1958年服役,1998年全部退役,是20世紀60-70年代瑞典空軍的主力戰鬥機。
Saab-35採用特殊的無尾雙三角翼翼身融合體佈局,三角形的發動機進氣口布置在翼根部,採用大後掠垂直尾翼,並在其前方設有一個小型三角形天線,有利於避免失速。其特殊的無尾雙三角翼翼身融合體佈局令各國大為震驚,對北歐小國的航空工業刮目相看。“龍”自D型開始安裝一臺RM6C加力渦噴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2馬赫。
(並列第十三名)美國B-58超音速轟炸機(2.0馬赫)
美國B-58轟炸機,代號:Hustler,常被稱為康維爾B-58“盜賊”,是美國一型超音速戰略轟炸機。
1952年開始研製,1960年服役。各項效能和航空電子裝置都非常先進,代表了當時航空工業的最高水準, 是美國空軍戰略司令部60年代最主要的空中打擊力量,1970年全部退役。
採用非常利於高超音速飛行的三角翼,四釋出局,使用通用電氣J79-GE-5B渦噴發動機,單臺推力為7080千克,最大飛行速度2.0馬赫。
(並列第十三名)中國殲-7輕型戰鬥機(2.0馬赫)
殲-7戰鬥機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瀋陽飛機制造廠仿製的蘇聯米格-21Ф-13型的單座單發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該機後轉產至成都飛機制造廠和貴州飛機制造廠,有大量的改進型。
殲-7是中國空、海軍的主力2代輕型戰鬥機,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生產到2013年6月25日,總產量高達1577架,目前仍有大量在役。
殲-7基本型使用一臺渦噴7加力發動機,殲7EG/G型換裝一臺渦噴13F加力發動機,最大速度都能達到2.0馬赫。
(並列第十三名)歐洲颱風戰鬥機(2.0馬赫)
颱風戰鬥機又稱歐洲颱風,編號EF-2000,是由歐洲戰鬥機公司(英、德、意和西班牙4國合作)設計的雙發、三角翼、鴨式佈局、高機動性的多用途第四代半戰鬥機。
1979年立項,1994年首飛,2003年服役,是歐洲最先進的重型戰鬥機,與法國達索陣風、瑞典薩博JAS-39“鷹獅”戰鬥機並稱為歐洲“三雄”。
裝備2臺歐洲噴氣渦輪公司的EJ200加力渦扇發動機,最大時速2.0馬赫。
(第十二名)美國F-16輕型戰鬥機(2.05馬赫)
F-16戰鬥機綽號“戰隼”,是通用動力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的一型噴氣式多用途戰鬥機 。
1972年開始研製,1974年首飛,1978年服役,生產單位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共生產近4600架,銷售近30個國家和地區,是二戰後美國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噴氣式輕型戰鬥機。
動力裝置為一臺通用的F-110系列或普惠F-100系列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05馬赫。
(並列第十二名)蘇聯/俄羅斯圖-160戰略轟炸機(2.05馬赫)
圖-160轟炸機(俄文:Ту-160,英文:Tu-160,北約代號:海盜旗,又稱:圖波列夫-160),華約綽號是“白天鵝”,是蘇聯/俄羅斯一型超音速變後掠翼遠端戰略轟炸機。
1970年立項,1981年定型,1987年服役。圖-160轟炸機是由專造大飛機的圖波列夫設計局設計,最顯著的特點是採用翼身融合體設計,機翼為變後掠翼。到1994年停產時,總共建造了24架,其中俄羅斯得6架,烏克蘭得19架飛機,但目前烏克蘭一架也沒有了,因為他們聽信西方的忽悠把這些無價之寶用挖掘機挖成碎片扔進了垃圾堆。
圖160裝備4臺庫茲涅佐夫NK-32加力渦扇發動機,加力推力可達100噸。“白天鵝”自重110噸,滿載275噸,但它的最大飛行速度可達2.05馬赫,蘇俄用自己的大推力發動機證明了:只要推力大鐵球也能飛上天。
(第十一名)瑞典薩博37戰鬥機(2.1馬赫)
Saab-37戰鬥機代號“雷”是20世紀60年代瑞典薩博飛機公司自行研製的一種全天候多用途戰鬥機。
1962年開始研製,1967年首飛,1972年服役,採用獨特的三角翼近距耦合鴨式氣動佈局,具有起降效能好,用途廣泛等特點。
薩博37使用一臺RM8A渦扇發動機,推力達到12噸,因為機體輕盈,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2.1馬赫。
(並列第十一名)俄羅斯蘇-57重型隱身戰鬥機(2.1馬赫)
蘇-57戰鬥機,是俄羅斯空軍單座雙發隱形多功能重型戰鬥機,是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西方國家稱為第四代戰鬥機)。
2000年開始研製,2010年首飛,2021年服役,具備隱身效能好、起降距離短、超機動效能、超音速巡航等特點。
動力裝置為2臺AL-41F1-117S加力發動機,因為要兼顧隱身效能,氣動外形上做了一定的犧牲,所以最大飛行速度只有2.1馬赫。
(第十名)歐洲“狂風”戰鬥機(2.2馬赫)
狂風戰鬥機是帕那維亞飛機公司(英國、德國以及義大利)研製的雙座雙發超音速變後掠翼戰鬥轟炸機,通常執行執行截擊、攻擊等作戰任務。
1970年開始研製,1974年首飛,1980年服役。現有兩種型別:對地攻擊型(IDS)和防空型(ADV)。二戰後歐洲衰落,各國已經沒有實力獨自研製頂級戰機,透過聯合研製“狂風”,歐洲終於有了可以和美、蘇抗衡的戰機。
動力裝置為2臺RB199-34R Mk 103加力渦扇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2馬赫。
(並列第十名)法國幻影2000戰鬥機(2.2馬赫)。
幻影2000戰鬥機,Mirage 2000,是法國空軍一型單發三角翼多用途戰鬥機,是法國第一種第四代戰鬥機。
法國達索公司在20世紀七十年代獨立研製,1978年首飛,1983年服役,改型很多,總共建造了600多架,除裝備法國空軍大量出口,是法國的重要性外銷機型。
使用1臺斯奈克瑪M53-P2加力渦扇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2馬赫。
(並列第十名)美國F-104輕型戰鬥機(2.2馬赫)
F-104綽號“星"式戰鬥機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研製的第二代超音速戰鬥機。
1951年開始研製,1954年首飛,1958年服役。F-104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達到2倍音速的戰鬥機,最大可用過載達到7.33,並在20世紀60年代長期保持爬升率與最大升限的世界紀錄 。不過低速效能很差,盤旋機動都不行,美軍很快就淘汰了該機,主要用於出口給盟國。
細長的機身和短小的機翼,像極了火箭,非常適合超音速飛行,1使用臺通用電氣J79加力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可達2.2馬赫。
(並列第十名)蘇聯米格21(2.2馬赫)
米格-21戰鬥機(北約代號:魚窩),是蘇聯的第二代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單座單發,三角翼氣動佈局,特點是輕巧、靈活、爬升快、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縱性好,火力強,其中高空高速效能到今天依然出色 。
Mig-21是米高揚設計局1953年開始設計,1955年首飛,1958年裝備部隊,長期擔任主力輕型戰鬥機。各種型號共生產了10000多架,有50多個國家引進和仿製。
中國的殲-7系列就是仿製的米格21,由於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特別是發動機技術落後,蘇俄生產的米格-21基礎效能要比殲-7早期型好很多,安裝P-13加力渦噴發動機的MF型最大速度可以達到2.2馬赫。
(並列第十名)中國殲-10中型戰鬥機(2.2馬赫)
殲-10戰鬥機是中國成飛自主研製的輕型、多功能、超音速、全天候、採用鴨式佈局的第三代戰鬥機。
1994年開始建造原型機,1998年首飛,2004年服役。殲10已經發展處A、B、C等多種型號,與殲-11系列形成輕重搭配,是中國目前最好的輕型戰鬥機,空、海軍都有大量裝備,C型還將出口巴基斯坦,抗衡印度的法制陣風戰鬥機。
殲-10的發動機早期版本採用俄羅斯AL-31FN,現在主要用國產WS-10A/B,最大速度可達2.2馬赫。
(第九名)美國F-4“鬼怪”重型戰鬥機(2.23馬赫)
F-4戰鬥機又稱麥克唐納·道格拉斯F-4“鬼怪” ,是美國一型雙座雙發全天候遠端超音速防空截擊機或戰鬥轟炸機
1953年開始研製,1958首飛,1961服役。F-4戰鬥機是第二代戰鬥機的典型代表,各方面的效能較均衡,不僅空戰格鬥好,對地攻擊能力也不弱。
動力裝置為2臺通用電氣J79-GE-17加力渦噴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23馬赫。
(第八名)俄羅斯米格-35戰鬥機(2.25馬赫)
米格-35戰鬥機是21世紀初期俄羅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9基礎上的發展型號,屬於四代半戰鬥機 。
2005年開始研製,2007年首飛,2017年服役。米格35比米格29大,屬於中型戰鬥機,俄羅斯期望米格35能重振米格雄風,但國際上反響很平淡,外銷基本無望。
動力裝置為2臺克里莫夫RD-33MK加力渦扇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25馬赫。
(並列第八名)美國F-22“猛禽”戰鬥機(2.25馬赫)
F-22又稱洛克希德·馬丁F-22“猛禽”戰鬥機,是美國一型單座雙發高隱身性第五代戰鬥機,是世界上第一種進入服役的第五代戰鬥機。
1985開始研製,1997首飛,2005服役。F-22戰鬥機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和波音公司聯合研製,良好的隱身效能、靈敏性、精確度和態勢感知能力結合,強大的空對空和空對地作戰能力,使得它成為當今世界綜合性能最佳的戰鬥機。
動力裝置為2臺普惠F119-PW-100渦扇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25馬赫。
(並列第八名)俄羅斯蘇-35重型戰鬥機(2.25)
蘇-35戰鬥機,北約代號“側衛-E”或“超側衛”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研製的深度改進型單座雙發、超機動性多用途戰鬥機,在世界上屬於第四代半戰鬥機。
1987年開始研製,1992年首飛,2014年服役。2013年中國採購了24架蘇-35,這是新世紀以來中國首次向俄採購重大軍事裝備。
使用2臺AL-31F加力渦扇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25馬赫。
(第七名)蘇聯/俄羅斯蘇-27重型戰鬥機(2.35馬赫)
蘇-27戰鬥機(Sukhoi Su-27,北約代號:側衛)是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單座雙發全天候空中優勢重型戰鬥機,屬於第三代戰鬥機。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護航、海上巡邏等。
1969年開始研製,1977年首飛,1985年服役,蘇-27系列戰鬥機已經成為俄羅斯軍機中最成功的機型,一方面用來保持俄羅斯空中力量的重要基礎之一;另一方面,出口到眾多國家,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
動力來自兩臺留裡卡設計局AL-31F渦扇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哦可達2.35馬赫。
(並列第七名)中國殲-11A/B重型戰鬥機(2.35馬赫)
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從俄羅斯購買了76架蘇-27,並引進了全套生產線落戶沈飛,進口俄羅斯零部件組裝出了105架,稱為殲11A。
中國在組裝蘇-27的過程中逐漸吃透了相關技術,開始生產國產零部件,並著手根據自身需要改進設計,重點升級航電系統和機載武器,這種國產升級版被稱為殲11B。
殲11A與蘇-27別無二致,速度也可以達到2.35馬赫。殲11B因為採用樹脂基複合材料大幅減少七百多公斤重量,換裝推力更大的“太行”發動機,速度更快。
(並列第七名)蘇聯米格-23戰鬥機(2.35馬赫)
米格-23戰鬥機,北約代號鞭撻者,是蘇聯/俄羅斯一型超音速噴氣式第二代戰鬥機(蘇聯說是第三代)。
1960年開始研製,1967首飛,1970服役。米格-23戰鬥機採用了變後掠翼設計,解決了高速和低速相容的問題,不過後掠角只能在16、45、72度三個,做不到無級調節。
使用1臺R-35-300加力渦噴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35馬赫。
(第六名)美國F-14“雄貓”戰鬥機(2.38馬赫)
F-14戰鬥機綽號Tomcat“雄貓”,是美國一型超音速多用途艦載戰鬥機 ,屬於第三代戰鬥機。
1967年開始研製,1970年首飛,1974年服役。由美國格魯門公司(現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研製,雙座雙發雙垂尾變後掠中單翼佈局(後掠角度無級調節),主要執行艦隊防禦、截擊、打擊和偵察等任務。
採用F110-GE-400渦輪風扇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38馬赫。
(第五名)中國殲-8II戰鬥機(2.4馬赫)
殲-8戰鬥機,中國代號J-8,北約代號長鬚鯨,是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設計研製的雙發高空高速截擊戰鬥機。
1965年開始研製,1969年首飛,1980年服役。由沈飛研製的殲-8是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期的主力戰鬥機種之一,被民間稱為“空中美男子”高空高速效能非常出色。
採用兩臺國產WP-13B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4馬赫。
(第四名)美國F-111戰鬥轟炸機(2.5馬赫)
F-111戰鬥轟炸機,綽號土豚,是美國一型多用途中距離戰鬥/攻擊機。
F-111戰鬥轟炸機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62 年開始設計,1964年首飛,1967年服役。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型變後掠翼飛機,主要用於夜間、複雜氣象條件下執行遮斷和核攻擊任務,1996年全部退役。
採用2臺TF30-P-100加力渦扇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5馬赫。
(並列第四名)美國F-15重型戰鬥機(2.5馬赫)
F-15戰鬥機代號“鷹”,是美國空軍一型超音速噴氣式第四代戰鬥機 。
F-15戰鬥機由美國麥道公司(現波音/Boeing公司)研製,1962年開始研製,1972年首飛,1974年交付美國空軍使用。採用串列雙座後掠翼氣動佈局,安裝兩臺渦扇發動機,具備高機動性作戰能力。
採用2臺普拉特.惠特尼F110加力渦扇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2.5馬赫。
(並列第四名)中國殲-20重型戰鬥機(2.5馬赫)
殲-20中國代號:威龍,北約代號:Fire Fang,譯文:火焰獠牙,是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研製的一款隱形五代制空戰鬥機。這是一款雙發重型隱形戰鬥機,用於替換殲10、殲11等現役主戰機型。
殲-20專案1997年立項,2014年定型,2017年服役,目前是中國空軍最先進的制空戰鬥機。
殲-20採用兩臺俄羅斯AL-31發動機或者國產渦扇-10B“太行”發動機,預計將來會採用渦扇-15發動機,現在巡航速度 1.83馬赫,最大速度可以達到2.5馬赫。
(第三名)蘇聯/俄羅斯米格-31戰鬥機(2.83馬赫)
米格-31戰鬥機,北約代號獵狐犬,是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一款串列雙座全天侯截擊戰鬥機 。
米格-31是在米格-25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於1975年9月16日首飛,1983年進入蘇聯空軍服役。採用上單翼、雙垂尾、兩側進氣道佈局。
配備兩臺D-30-6加力發動機,單臺加力推力151.9千牛,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飛行速度2.83馬赫。
(第二名)蘇聯米格-25截擊機(3.2馬赫)
米格-25戰鬥機北約代號“狐蝠”,是蘇聯一型超音速截擊戰鬥機和軍用偵察機。
米格-25戰鬥機於1960年代末期由米高揚設計局研製,1964年首飛,1969年服役,是世界上第一款突破3馬赫的戰鬥機 。把飛機速度拉到3馬赫,可不僅僅是加裝大推力的發動機就行,真正的技術難題是怎麼突破“熱障”(飛3馬赫機體有些部分溫度會達到540攝氏度,常用的鋁製蒙皮、構件將會熔化)。蘇聯人的辦法簡單粗暴,用燒不化的不鏽鋼。
採用2臺R-15B-300加力渦噴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3.2馬赫。
第一名:美國SR-71“黑鳥”偵察機(3.32馬赫)
SR-71偵察機綽號黑鳥,是美國空軍一型噴氣式遠端高空高速戰略偵察機。
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著名的“臭鼬工廠”設計建造,1963年立項,1964年12月22日首飛,1966年1月服役。美國為了突破“熱障”,在材料科學上大膽跨越,選擇太空梭才用得起的鈦合金。鈦合金耐高溫,質量輕,強度還高,SR-71的機身93%的結構採用鈦合金製造,可輕鬆承受230度的氣動摩擦溫度。
採用兩臺普-惠J58-1渦輪噴氣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3.32馬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