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元帥被譽為我黨的“政工巨匠”,他不僅政治工作極其出色,而且軍事指揮才能也極其高超。
他深諳用兵之道,不僅能堅決貫徹黨中央、毛主席的正確路線,而且可以靈活運用,遊刃有餘。
抗日戰爭期間,羅榮桓元帥不辭辛勞,以抱病之軀,扛起山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一元化領導的重擔。
以其天才般的政工能力和高超的軍事才幹,使得山東成為華北重要的抗日根據地,甚至是堅持全國抗戰到底的重要戰略基地。
毛主席對此曾作出高度評價:“山東只換上一個羅榮桓,山東全域性的棋就下活了。山東的棋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
羅榮桓元帥主政山東期間,指揮了許多經典的戰鬥戰役,讓人歎為觀止,不禁拍案叫絕。
在前有河水阻隔去路,後有日寇窮追不捨的危急時刻,河面上的那座獨木橋的拆與留,便生動地展現出了羅榮桓元帥高超的指揮藝術和神鬼莫測的用兵之道。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1941年11月初,日寇調集數個師團和旅團以及部分偽軍,總兵力共5萬餘人,向沂蒙山地區發起瘋狂掃蕩。
日軍從多個方向,分多個梯隊對我根據地進行“鐵壁合圍”,妄圖徹底摧毀我沂蒙山根據地。
羅榮桓元帥帶領一一五師及其他單位機關人員3000多人,與日寇周旋,儲存實力,並伺機殲敵。
當部隊來到一個叫牛家溝的小村子時,天色漸晚,部隊也由於連續不斷地作戰而人困馬乏,於是,羅榮桓元帥決定在此宿營。
可不久之後,便從村莊北面傳來了槍聲,師參謀長陳士榘接到訊息,並立刻向羅榮桓元帥報告說,敵人分兵11路正在快速縮小包圍圈,最近的一路距離牛家溝已不足五里地,最遠的一路也不過十里,敵人的先頭部隊已經和我們的哨兵交上了火,情況萬分危急。
羅榮桓、陳光、蕭華、陳士榘、朱瑞等人立即召開軍事會議。
此次會議關係重大,它關係到沂蒙山根據地的存亡,根據地數十萬老百姓的生死,以及這次反“掃蕩”的勝負。
舉行會議的小屋內擠滿了人,顯然,大家都非常擔心眼下的處境。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最主要的內容就是如何突圍,向哪個方向突圍。
有人建議向東穿過沂河及沭河、直奔濱海根據地;有人提議往北,同山東縱隊會合;還有人主張往西,進入沂蒙山與敵周旋,跟敵人打游擊。
大家對著地圖指指畫畫,分析敵我形勢,爭論十分激烈。
但是沒有一個人是主張向南的,因為南邊不遠處就是臨沂市,是日軍司令部的駐地和此次掃蕩的總指揮部所在地。
會議上,羅榮桓元帥始終沒有說話,他只是在靜靜地聽著大家的意見與分析,預想著可能會出現的意外情境,權衡著各種方案的利弊。
當大家發現羅榮桓元帥始終沒有發表意見,便逐漸安靜了下來。
此時,羅榮桓元帥方才開口,不緊不慢地說到:
“剛才同事們談了很多看法,如何避敵鋒芒,儲存自我。這很好,也很有見地,但我認為還不夠,我們還應當想想如何創造機會,在保全自我的同時,分化敵人,殲滅敵人,既要粉碎敵人的陰謀,又要減少百姓的損失。”
羅榮桓元帥頓了頓,繼續說到:
“剛剛大家分析得很詳細,往東,敵人佈下了口袋陣,等著包我們的餃子;
往北,不僅有日軍,還有頑軍,我們很可能會陷入敵頑的雙重夾擊;
西邊,相對來說比較理想,然而,卻有津浦線,敵人三步一碉,五步一堡,碉堡林立,工事堅固,也很難透過。就算拼死衝殺出一條血路,那也必然要蒙受巨大損失。”
大家都很訝異,三個方向都被否定了,難道要向南,那可是敵人的巢穴啊,更何況,南邊還有三道封鎖線呢,這不是飛蛾撲火,自投羅網嗎?大家紛紛提出疑問。
羅榮桓元帥走到地圖前面,指著敵人的封鎖線說到:“敵人號稱這是銅牆鐵壁,可在我看來,這頂多算鐵網,漏洞多著呢。”
羅榮桓元帥順勢拿起筆,在地圖上畫出了一條漂亮的穿插曲線。
“敵人的想法和我們是一樣的,他們也認為我們不敢靠近他們的中心,所以,敵人的後方防備必定鬆懈,這便給了我們發揮的餘地。你們看,我們就停在這——王溝,此處既可進山打游擊,又可出山打伏擊,可謂是進退自如,遊刃有餘。”
經過羅榮桓元帥這麼一說,大家心裡頓時敞亮起來。
之前緊張焦慮的氣氛一掃而去,大家積極行動起來,把此戰略意圖落到實處。
這次向南突圍,是羅榮桓元帥的天才創意,大家把這個戰術稱作“敵進我進”的“翻邊戰術”,成為了魯南地區克敵制勝的絕招。
一座獨木橋,自己不用,反而留給敵人用
會議結束後,已近黃昏,大家分頭準備,定在晚上出發,希望藉著夜色的掩護,跳出敵人的包圍圈。
當夜幕降臨,負責警戒的戰士發現敵人點燃了一堆堆篝火,甚至都能聽到敵軍人喊馬叫的聲音,可以看出,敵人是何等猖狂。
夜幕下,我方人員悄悄走到留田的河灘上集結,就連馬蹄也用棉布包得嚴嚴實實。
附近的老鄉們則是拖家帶口,趕著家禽和牲畜,趁著夜色悄悄躲進了深山。
部隊集結好後立刻出發,在夜色中穿山越嶺,屏息靜氣,一路小跑。
不久後,到達了公路邊,聽到公路上有車馬的聲音,異常嘈雜。
我軍差點跟鬼子撞了個正著,確實夠險的,大家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
部隊加緊向前行進,沒過多久,羅榮桓指著前方黑黢黢的村子說到:“前面就是張莊了,這裡是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部隊先原地待命,注意兩翼警戒。”
偵察兵回來報告說:“村子被鬼子燒搶一空,到處都是殘垣斷壁,沒有發現敵人的蹤跡。”
羅榮桓抬起頭,細細地環顧四周,發現敵人的篝火斷斷續續連成一條線,但其中有一段黑黝黝的,估計有一里寬。
他把望遠鏡遞給身邊的陳士榘:“你看,我們從那裡突圍如何?”
大家點頭表示同意。
羅榮桓命令全軍立即分成三路縱隊,快速前進。
部隊跳出第一道封鎖線後,繼續急行,宛若一條游龍,在敵人的夾縫中間自由穿插,連續穿過幾條大馬路,也數次聽到敵人車馬的喧囂,最後都神不知鬼不覺地避開了。
很快,部隊到達高裡村北面的一條山溝裡。
高裡村是敵人的第二道封鎖線,其附近的山頭上到處是敵人的篝火,偶爾還有訊號彈升到半空。
偵察兵悄悄地摸了過去,無聲無息地佔領了高裡村外必須經過的十字路口,就這樣,大部隊又從敵人的眼皮下悄悄穿越了第二道封鎖線。
讓大家更為感嘆的是,羅榮桓元帥果然神機妙算,敵人後方空虛,防備鬆懈,竟然還沒有形成第三道封鎖線。
於是,大家頓時鬆了一口氣,一夜急行軍的緊張氣氛得到緩和。
走著走著,天色漸亮,部隊發現前面攔著一條河,河上僅有一座狹小的獨木橋,嚴重阻礙行軍速度。
剛出封鎖線,又遇攔路河,天邊已泛白,等到天亮,敵人發現我軍已經撤退,憑藉著其機械化的推進速度,肯定能很快追上來,若被敵人咬住,那就前功盡棄了。
羅榮桓元帥當機立斷,馬上派人下河偵察水情。
偵察班的戰士手拉手走到河水中間,發現河水不深,僅僅到達胸口。
於是,羅榮桓元帥下令,年老體弱的以及女同志從橋上透過,其餘人等全部下水,快速過河,羅榮桓等師部領導最後過河。
等大家都安全過河以後,工兵準備拆橋。
羅榮桓對工兵說,木橋不能拆。
大家非常疑惑,這是為什麼?
羅榮桓問到:“如果敵人追到河邊,發現我們已經離開,然而沒有橋,敵人會怎麼做?”
有人隨口說到:“那肯定會和我們一樣,蹚水過河啊!”
“可如果我們留著木橋呢?”
“那敵人一定以為我們是從橋上過的河,他們也必定會從橋上過河。”
說到這裡,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奧妙。
陳光更是開懷大笑,並派人把河岸邊的涉水痕跡全部處理乾淨,給敵人造成我軍是從橋上過河的假象。
就這樣,在羅榮桓元帥膽大心細,隨機應變的巧妙指揮下,我軍不費一槍一彈,未損一兵一卒,順利地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甩掉了敵軍。
當東方的紅日冉冉升起,蜿蜒的部隊像一條發光的金龍,鬥志昂揚,鏗鏘有力,他們正朝著勝利前進。
羅榮桓元帥指揮的這次突圍戰,是我軍抗戰史上的經典範例。
突圍不忘老百姓
當部隊順利跳出鬼子的“銅牆鐵壁”之後,羅榮桓元帥沒有忘記還躲在深山裡的老鄉們。
他決定將敵人調出根據地,以減少根據地百姓的損失和痛苦。
羅榮桓元帥在師部幹部會議上說:
“敵人已經對我們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掃蕩,可以說是人困馬乏,力不從心,異常疲憊了。而我們呢,兜兜轉轉,走走停停,不過才走了一百多里路,跟遊山玩水似的。可以說,敵人在費盡心力找我們的主力的時候,我們卻在養精蓄銳。”
說到動情處,元帥下意識拍案而起:
“現在,是時候出擊了,我們要用左勾拳和右勾拳,還有掃堂腿,把敵人死死困住,然後乾淨利落地殲滅之,要狠狠地打擊敵人囂張的氣焰,讓他們不敢再輕易進犯根據地,也不敢再殘害根據地的鄉親。”
陳士榘說:
“我們一起經歷了留田突圍,羅榮桓同志提出的‘敵進我進’的戰術思想是靈活運用毛主席軍事思想的具體體現。
我們以敵人的中心為圓心,而不離開根據地,只帶著敵人兜圈子,我們就是要拖累他們,拖垮他們,拖死他們!敵人跑到我們這邊來,我們就翻到他們那邊去,這就是我們的‘翻邊戰術’。”
“政工巨匠”羅榮桓的軍事鬥爭藝術
羅榮桓元帥帶領大家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實施一次又一次巧妙的部署,體現了他極其深厚的軍事素養和高超的指揮藝術。
正所謂“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羅榮桓元帥特別重視實地考察和情報蒐集與分析,注重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雙管齊下,對各項工作準備充分,對戰局考慮細緻周全,對敵我雙方分析全面透徹。
因此,他能全面瞭解和掌握戰場情況,可以對戰局發展作出準確而清晰的判斷,也能在指揮過程中隨機應變,沉著應對。
羅榮桓元帥戎馬一生,為民族解放、國家強盛,鞠躬盡瘁。
他的精神依舊在激勵我們砥礪前行!
知網文獻檢索:
《羅榮桓巧用“翻邊戰術”》 : 《鐵軍》,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