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的一名軍官,署名用網名“春超傳頌”。
在開國將帥中,粟裕的粉絲是非常多的。粟裕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粉絲?答案是非常簡單的,粟裕打仗相當之厲害。可粟裕到底厲害在哪?很多粟裕的粉絲也未必能說清楚,這篇文章講得還是比較到位的。
一、粟裕的樣子
粟裕留給後世較為經典的印象有二:一為善打勝仗的一代戰將,一為淡泊名利的一員儒將。然此二點雖在黨史軍史中幾成定論,但未免略微顯得有些許“程式化”,在開國元帥和大將的序列裡,哪一個不戰功赫赫呢?如彭帥上陣殺敵敢橫刀立馬。又有哪一個不虛懷若谷呢?如劉帥功成身退潛心辦學。故唯有越過這諸般臉譜式的文學描述,善從真實作戰之立場、真正生活之角度還原我軍將帥的淺貌深衷,才能隔數十載而與其會心比神。由此論之,粟裕遺著——《粟裕回憶錄》一書中的具體細節當可視為對粟裕鮮活形象及鮮明特點的生動白描。
一是體魄強健。在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就讀時,粟裕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從此以後,我(粟裕)吸取教訓,不敢讀死書了,身體一恢復就注意鍛鍊,先是短距離跑,後長距離跑,每天早晨風雨無阻,總要跑五千米左右,還經常打籃球、做體操,身體漸漸健康起來了”。到二十四師教導隊任班長後,粟裕訓練更為刻苦,“早晨一次跑步,上、下午各一次軍事操練,黃昏一次軍事體操”。
二是愛好廣泛。到會同縣城上學的時候,粟裕認為,“小學的功課比私塾廣得多,也有趣得多,國文、算術、繪畫、體操、唱歌、修身等課程,我(粟裕)都有興趣,唱歌、笛子、洞簫我(粟裕)都愛學,各門功課的成績還過得去”。
三是爭強好勝。童年時期,粟裕深受長工阿陀影響,想當英雄好漢除霸鋤奸的善念即已在心底萌發,粟裕立志,“長大以後要做個為民除害的劍俠”;年齡稍長,粟裕就敢同兵痞碰硬較狠,“我(粟裕)當小學生的時候就喜歡扎綁腿,在綁腿上插把匕首,還敢同正規軍隊計程車兵鬥一鬥”;蘇中戰役前夕,國民黨軍徐州綏靖公署的副參謀長趾高氣揚地向粟裕炫耀,“現代的空軍,威力真是偉大啊”,粟裕冷笑回應,“可惜它有個缺點,目前還不能下到地面上來抓俘虜”。
四是叛逆倔強。粟裕為行俠仗義而下定決心離家出走,“在家裡被關著,成天同豆腐賬打交道,是什麼事也做不成的;將來要為老百姓做一點好事,為民除害,必須先跳出家庭的‘籠子’,遠走高飛。我(粟裕)離家出走的想法越來越強烈了”;後為徹底掙脫封建家庭束縛,粟裕寫信給父母,明確表態“如果家裡不給我(粟裕)寄路費,我(粟裕)討米也要走”。
五是專注沉靜。到常德第二師範附小讀書後,粟裕回憶,“用‘如飢似渴’、‘如痴如呆’這八個字來形容我(粟裕)那時的學習勁頭和情況,我(粟裕)看是很恰當的……我(粟裕)幾乎沒有任何社交活動,只是同座位前後左右的四個同學打打招呼,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傾注在閱讀、書寫和做作業上”;“我(粟裕)的性格也變了,逐漸變得沉靜起來,愛思考問題。社會的現狀,祖國的命運,人生的意義,青年的責任……我(粟裕)都在思索,只是找不到答案。有時我(粟裕)獨自一人抱著一把月琴,撥弄著琴絃,陷入沉思,感到苦悶和彷徨”。
六是心思縝密。在黃橋決戰時,粟裕為殲滅敵獨立第六旅而進行了精準的戰術籌謀,“我(粟裕)計算,獨立第六旅採用一路行軍縱隊前進,如兩人之間距離為一米半,全部三千多人的隊形將是長達四五公里的一路長蛇陣。從黃橋到高橋的路程約七里半,其先頭部隊抵達黃橋以北兩公里半時,後尾必然已經過了高橋,完全進入了我伏擊地段,我軍此時出擊,正好可以將獨立第六旅攔腰斬斷。我(粟裕)決心採取‘黃鼠狼吃蛇’的辦法,多路向其突擊,將它斬成幾段,然後各個包圍,力求首先殲滅其首腦機關”。在孟良崮戰役結束清點戰果時,粟裕精準判定殘敵動向,“我(粟裕)發現所報殲敵數與七十四師編制數相差甚大,即令各部繼續進行戰場搜尋……部隊在嚴密搜尋中又發現約有七千餘敵隱藏在孟良崮、雕窩之間的山谷中,已開始集結……於是我(粟裕)即令第四、第八、第九縱隊立即出動兜剿”。
七是犀利狠辣。在孟良崮戰役中,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打出了氣勢威風,“第一次從正面擺開陣勢同強敵進行大規模較量”,“我(粟裕)判明敵人的作戰意圖後,以兩面開弓之勢,阻擊敵東西兩翼之強大兵力,將敵實施中央突破的先鋒,號稱‘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從重兵集團中割裂出來,予以全部、乾淨、徹底地殲滅”。
八是持重謹慎。粟裕追憶黃橋決戰,“成敗的責任完全在我們,在敵眾我寡的條件下,肩上的擔子是很沉重的”;粟裕憶及蘇中戰役,“面對即將進犯的敵人深感重擔在肩[17]”;粟裕憶及宿北戰役, “我(粟裕)協助陳毅同志指揮宿北戰役深感責任重大,心情緊張[18]”;粟裕憶及魯南戰役,“有同志問我(粟裕):‘作為戰役指揮員,你認為在魯南戰役的指揮上,最突出之處是什麼?’我(粟裕)回答道:‘是慎重’ ”;粟裕憶及沙土集戰役,“此時,我深感責任重大”;粟裕憶及豫東戰役,“我深感自己的擔子沉重,覺得這次是向中央立下‘軍令狀’ ”,直到攻克開封后,“我的心才踏實下來”。
九是自信驕傲。在即席回答有關同志對淮海戰役的提問時,粟裕比照自身經歷點評敵軍主將杜聿明,“只能打勝仗,不能打敗仗;只能在有利條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條件下打仗。他在緬甸作戰時,有美國的供應,出過風頭。在東北時,有火車、輪船、飛機的源源供應。但這次被我們包圍在永城地區,突不出,守不住,被我們全部殲滅”。
十是念舊重情。粟裕時常追憶兒時玩伴長工阿陀,“是我(粟裕)童年最要好的朋友,幾十年來,阿陀的美好形象和名字一直印在我的腦海裡,我(粟裕)深深地懷念他,因為他對我(粟裕)的影響很深,可以說是我(粟裕)童年的啟蒙老師”;粟裕深切緬懷曾與自己發生激烈衝突的革命戰友劉英,“他(劉英)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革命事業,劉英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人民永遠紀念他”,並作出深刻的自我剖析,“當時我們都還年輕,又失去了中央和中央分局的領導,這就不能不使我們在思想上行動上和對問題的處理上,留下不成熟的痕跡”。
上述細節皆出自粟裕本人之回憶,當可充分說明粟裕是人而非神,是天生的普通百姓而絕非宿命式的一代戰神。處於大變革時代,粟裕也因七情六慾而懵懂無措彷徨,亦欲改變命運而投身革命洪流,更為求生爭勝而與敵殊死較量。正是在鮮明個性特點的加持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知有行的粟裕方在生死考驗與血火洗禮之下不斷地總結規律、剖析得失,才踏踏實實、真真切切地從一名侗族的天真少年成長為共和國的大將之首。
時至今日,還原並正視粟裕真正的樣子仍極具現實意義。比如,1935年初,譚家橋之役後紅軍損兵折將、幾近覆沒,粟裕於浙贛邊界懷玉山率部突圍時僅存數百人,以今時陸軍合成營規模為參照比對,彼時粟裕雖名為軍團參謀長,但在軍團長劉疇西犧牲、軍團政委樂少華重傷、軍團政治部主任劉英重傷、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方誌敏犧牲的慘敗態勢下,粟裕實為一“營長”而已。戰爭是極速的軍事改革,彈指十年後到1945年底,粟裕即以華中野戰軍司令之姿在蘇中打出了“七戰七捷”,“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成為粟裕的新標籤。粟裕從狼狽突圍的“營長”成長為百戰百勝的戰區司令僅用時十載,彼時粟裕到底憑藉什麼完成個人蛻變、實現能力躍遷?此時難道不值得職業軍官體悟效仿麼?
萬丈波瀾起於青萍之末,參天巨木成於厚土之根。推而論之,職業軍官如僅僅停滯於仰視粟裕的軍事肖像、膜拜粟裕的軍事天才、讚歎粟裕的軍事成就,單就耳熟能詳的粟裕典故而津津樂道,卻忽視對輝煌戰績背後粟裕之深刻考量進行精研細究,這豈不是捨本逐末、買櫝還珠的愚人行徑?殊不知,那些陳列於史館的將帥掛像只能寄託後輩的無限懷念,唯有反覆琢磨畫像中人在指揮打仗時的嘔血心事與獨運匠心才叫彰顯後輩的軍事繼承。實際上,元勳將帥們都具有在人民戰爭實踐中運用毛澤東軍事辯證法,實事求是地研究和指導戰爭的共性特徵,必然也存在著運用程度、方式和效果等方面的個性差異,只有以此差異為抓手探尋粟裕的軍事思想、欣賞粟裕的軍人品格、揣度粟裕的指揮藝術、掌握粟裕的思維方法,才能真正領略、真切品鑑粟裕的過人之處——粟裕面對極端複雜的政略戰略態勢時,總能以“審時度勢、深思熟慮、機斷專行、出奇制勝”的風格特點指揮作戰並挫滅強敵。
二、粟裕的憂思
粟裕熟知戰役指揮的基本原則、深諳戰爭規律的核心要義、通曉制勝機理的根本法則,並清醒認識到自己的戰鬥經歷和實戰經驗著實來之不易。所以,晚年粟裕本著對歷史負責、對後輩盡責、對現實擔責的高度責任感,在憂患如山的心境之下,決心撰寫戰爭回憶錄,意在將其一生征戰的肺腑心得全盤託付給有識後輩。粟裕之妻楚青最理解粟裕的隱憂,她說:“這部嘔心瀝血之作,凝結了粟裕同志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深刻理解,對戰爭規律的認真探索,以鮮血換來的作戰實踐經驗以及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貞。我勉力整理粟裕同志的遺稿時,最怕的就是不能準確完整地表述他的思想”。粟裕之憂思概括起來有三:
一憂學術虛妄。“早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粟裕對出現在軍事領域內的形而上學、唯心主義等傾向即有不滿。粟裕說,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靈魂是唯物辯證法,把毛澤東軍事思想歸結為幾條固定的公式,把錯綜複雜的戰爭程序表述為高明的指揮者早就規劃好的,並以這些觀點來教育下一代,打起仗來是會害死人的”。
二憂紙上談兵。“戰爭是要死人的!我是一個革命幾十年、打了一輩子仗的老兵,如果面對新的形勢,看不出問題;或者不敢把看出來的問題講出來,一旦打起仗來,就會多死多少人,多付多少代價。而我們這些老兵就會成為歷史的罪人”。
三憂絕藝失傳。“我將主要地寫戰役、戰鬥的背景,作戰方針的形成,戰場形勢的演變以及我個人在當時形勢下所作的若干思考,以求能如實地反映一個戰役指揮員是怎樣去認識和掌握戰爭規律以奪取勝利或者導致失敗的”;“回憶錄中記述的一切成功和失敗,經驗和教訓,是參與革命鬥爭的所有人們,特別是無數革命烈士的獻血和生命換來的”。
粟裕同毛主席一樣雖同為師範生而非軍校生,但在解放戰爭中卻聯袂上演了一出橫掃“黃埔師生”的戰爭大劇。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粟裕指揮大兵團連克國軍戰將、連破華東名城,於孟良崮戰役殲滅張靈甫(黃埔四期生,整編第74師師長,時為國軍中將)、萊蕪戰役俘獲李仙洲(黃埔一期生,第2綏靖區副司令,時為國軍中將)、濟南戰役活捉王耀武(黃埔一期生,第 2 綏靖區司令,時為國軍中將)、淮海戰役俘虜杜聿明(黃埔一期生,徐州“剿總”副司令,時為國軍中將)和黃維(黃埔一期生,第12兵團司令,時為國軍中將)並擊斃邱清泉(黃埔二期生,第2兵團司令,時為國軍中將)。為什麼毛主席能夠打贏蔣校長、粟裕能夠挫敗黃埔諸將呢?為什麼師範生最終能夠完勝軍校生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師範生出身的我黨領袖與名將,格外注重理論指導卻絕不被外軍理論所束縛,即堅決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實施建軍和作戰,重視外軍之實力、關切外軍之動向、借鑑外軍之經驗的同時不盲從於外軍之理論,始終按照我軍獨有之韻律節奏遂行作戰動作。而反觀國軍,蔣校長帶領黃埔諸將要麼遵循晚清封建軍閥的建軍理念,將曾國藩、胡林翼等湘軍將領的治兵方略照搬照抄;要麼奉西方列強的軍事理論為圭臬,依託蘇聯、德國軍事顧問團指導國軍北伐和抗戰,甚至按照日本戰犯岡村寧次的籌謀實施內戰,導致國軍自建軍伊始至敗退臺灣從未自成流派,最終在盲動的模仿之中徹底失去了朝銳之氣,縱將幾十個德械師、美械師投入戰場亦暮氣沉沉,根本無法挽回敗局。
正因粟裕直接直觀地見證了我軍之勝與敵軍之敗,親身親歷地洞悉了我軍之長與敵軍之短,才清清楚楚地認識到毛主席指揮人民軍隊在浴血奮戰中所展現的爐火純青的指揮境界、極富辯證的思維方法、迭創奇蹟的經典戰例、彪炳千古的赫赫戰功、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皆源自戰爭實踐而絕非閉門造車,如不能將這些寶貴經驗中所蘊藏的戰爭規律準確完整地留予後人,反讓在和平時期成長起來的軍內後輩曲解誤識這些來之不易的軍政遺產,此絕非我黨無產階級軍事家之所為,亦絕非我軍最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之所願。來自常德第二師範附小、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的粟裕,從未系統地接受軍校教育而照樣指揮大兵團打勝仗,從未系統地接受軍事戰略評估訓練而照樣精準預判解放戰爭的戰略態勢演進,從未系統地研究外軍軍事理論而照樣指導我軍軍事科學前行,故粟裕的堂堂自信與深深憂患同時在於——我軍勝戰的韻律節奏和思維方式極具特色且獨樹一幟,職業軍官唯有從指揮員運籌謀斷的視角深切領會戰爭指導規律,才能不脫離實際地運用軍事辯證法指揮超複雜的“大兵團”作戰體系解決極困難的作戰問題,這裡的“大”專指作戰要素量大、資訊處理量大,於現代戰爭而言亦完全適用。
三、粟裕的遺澤
我們今天研究粟裕,如僅略知其戰功一二、稍曉其辭讓逸事,併為此細微末節、戰績排名而爭論不休便落了下層,粟裕如復生於當世定會啞然失笑。回首崢嶸歲月,粟裕躬身入局,不但留下了一段最能打的戰將雖未必是我,但最能打的戰將中必定有我的傳奇故事,更為職業軍官留下了三部能夠成體系地詳參其思維、深悟其思想、通鑑其思考、細品其思慮的煌煌著作。
《粟裕回憶錄》是目錄總綱用之於檢索。此書源自粟裕本人之口述,記載了粟裕最本真的兵心將語,是粟裕重託其妻楚青整理而成的遺作。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曾追隨粟裕轉戰華東,讀罷此書後讚歎不已,“學習研究粟裕同志指揮過的許多戰役,都有一種驚心動魄的感覺,細細剖析,卻沒有絲毫僥倖取勝之處,其深邃的謀略造勢思想和高超的指揮藝術令人敬服”。由此可見,文字是最能再現一名優秀軍事指揮員才華的強大載體,粟裕在戰時之體系性、邏輯性、連貫性的過人謀斷皆原原本本地蘊藏於此書之中。職業軍官欲繼承粟裕的軍事能力實別無它路,唯有先精讀精研此書,再以書中諸多作戰細節為線索繼續查閱傳記、史料和電文,以期實現由點及面、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地汲取粟裕軍事指導藝術之精華。
《粟裕傳》是參考資料用之於研習。此書是粟裕的官方傳記,以過硬的史料、嚴密的邏輯、生動的文筆詳實記述了粟裕的生平重要活動,尤其是對《粟裕回憶錄》所提到的重大戰役之來龍去脈進行了一番頗為透徹的剖析。職業軍官欲全面準確地認識粟裕,必要精讀此書,欲通曉粟裕所創之經典戰例,亦必以此書為基礎展開思維發散和提煉總結,唯如此方能實現對粟裕軍事思想、軍事謀略和指揮藝術的全盤理解,並可從粟裕革命經歷中找出一條適合自我效仿的成長路徑。
《粟裕文選》是標準答案用之於解析。此書從粟裕領署或聯署的2200多篇文章、電文、講話、信函、題詞等文獻中遴選出639件作品,囊括了粟裕從1931年到1984年多個歷史時期的重要言論,是迄今為止收錄粟裕署名文章最全面的選集,相當具象具體地展示了粟裕解決實際棘手問題時的決心及結論,為全方位研究粟裕軍事造詣提供了第一手史料。尤其是《粟裕回憶錄》和《粟裕傳》中所提到的全部經典戰例,皆可於《粟裕文選》中進一步探微啟幽發掘原始軍事細節、尋求歷史真相正解,以實現客觀認知“華野粟總”“三野粟司令”的大將風範。
以上三本書雖記載內容各異、使用方法不同,但究其根本創作意圖和具體文字細節卻全部向量性地關聯粟裕,應可視為最能代表、最能反映、最能承載粟裕軍政遺澤的研究資料,職業軍官如能進行一番互相聯絡、互為佐證的刻苦研讀,必能與粟裕的真知灼見共情共鳴,進而在繼承粟裕強大的勝戰意識後自我激勵、自我壓榨,最終在決戰決勝的戰場上重現重演粟裕百戰百勝的戰將風采。
漫漫戰史航跡標定了,世界一流軍隊的一流戰將往往有清晰的傳承路徑,無傳承則無根底,無根底必難勝戰。美軍表現的比較明顯,既有師傅徒弟之間的戰鬥傳承——潘興和巴頓,也有父親兒子之間的學術傳承——老馬漢和小馬漢,還有師兄師弟之間的任務傳承——麥克阿瑟和李奇微等等。我軍更是如此,毛主席和朱老總教會了粟裕打仗,粟裕把實踐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心得回憶成文、傳於後世,職業軍官如未能繼承我軍最能打將領的血凝絕藝,未來對敵是要吃大虧的。實際上,我軍傳承併發揚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部分,且具備豐富的大兵團實戰及取勝經驗,只要把毛澤東、彭德懷、林彪、粟裕等元戎的軍事思想和作戰思維搞明白了、整透徹了,再關照現代的、聯合的作戰要素,就完全能夠再與強敵一較高下。
四、爭當粟裕的軍事傳人
在國共內戰中,粟裕的軍事才華在淮海戰場上驚豔亮相併充分施展,得到毛主席和統帥部的高度認可。國有難時思良將,建國後凡遇重大戰事,毛主席首點戰將必是粟裕。第一次是解放臺灣之戰,毛主席親自宣佈:“解放臺灣之戰仍由粟裕指揮[34]”;第二次是抗美援朝之戰,中央軍委直接決定:“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35]”。領袖命令粟裕掛帥經略臺海、坐鎮東北是對粟裕軍事能力的最大肯定,可惜因長期鏖戰身由病累,粟裕最終沒能指揮大兵團在我陸域外收復領土、合圍美軍,即未能在外戰中延續軍事輝煌再克強敵、再展英姿,此當屬粟裕畢生之憾事。1965年冬,在中蘇關係惡化的背景下,葉帥囑託粟裕:“要準備打仗,你是戰將,硬是要把身體養好,準備打大仗、接大班”;1969年冬,粟裕請求周總理向毛主席報告:“一旦打起仗來,我還要上前線”,周總理立即回應:“那當然”。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軍人有一代軍人的擔當。未來決戰決勝之刻來臨時,飄然已逝的戰神粟裕再也無法披掛上陣、將兵殺敵了,但強敵在臺海方向和半島方向的軍事威脅卻仍未徹底根除,臥榻之側豈容強敵久久酣睡?所以,繼承粟裕的軍事遺志、實現粟裕的軍事夙願,確實已避無可避地壓在職業軍官的肩上,必須只爭朝夕地學習粟裕“越是艱難越奮發、越是艱苦越奮鬥、越是艱險越奮進”的戰鬥精神,以期在未來決戰中為國為民打勝仗。
一是要繼承粟裕“在生死實踐中砥礪本領”的軍事風格。軍事是一門極重實踐的科學,軍事學是一門極重實踐的學科,生死實踐出真功、戰火洗禮出真知,粟裕的軍事指揮能力全部是在“勝或可生、敗則必亡”的極端態勢下、在“血流漂杵、屍橫遍野”的惡劣環境中打磨而成的,具體表現在5個方面:①長期直面生死,領導一一犧牲。擔任過粟裕直接上級的伍中豪、尋維洲、劉疇西、方誌敏、劉英等領導同志皆於轉戰中殞歿,粟裕慣看生死、吸取教訓,數次率隊突圍苦戰求活,最終保住了革命根底。②長期遠離中央,孤懸敵後奮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毛主席指揮中央紅軍向西長征,萬里轉進方落腳陝北,粟裕則跟隨紅七軍團向東出擊,數次鏖戰才紮根閩浙。毛澤東與粟裕失聯後,黨中央一度認定粟裕犧牲並專門悼念,十七載後毛粟重聚時已是淮海決戰前夕。③長期劣勢運籌,挫敗數倍強敵。粟裕任工農紅軍挺進師長後,率領不足千人之眾於蔣介石老家浙江邊域遊擊三載,在羅卓英、衛立煌、劉建緒指揮的十數萬國軍的重兵包圍下,成功建立發展了浙南遊擊根據地。④長期審時度勢,堅持逆境周旋。粟裕先後六負戰傷,雖落下終身殘疾,革命意志卻從未消減分毫;輾轉征戰“閩浙蘇魯豫贛”六省,雖經歷多次挫折,卻仍不畏艱辛整頓再戰,最終相機而動、逆襲翻盤;數次對陣“張黃邱王李杜”國軍六將,雖屢因敵強我弱而暫避鋒芒,卻仍殫精竭慮運籌帷幄,最終數次合圍國軍、團滅諸將。⑤長期機斷專行,指揮大仗硬仗。毛主席先後5次電令粟裕堅決行使作戰指揮權:第一次是華野、山野統一行動時,“在陳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負責”;第二次是孟良崮戰役前夕,“當機立斷,立付施行,我們不遙制”;第三次是豫東戰役進行中,“情況緊張時獨立處置,不要請示”;第四次是濟南戰役前夕,“全軍指揮,由粟裕負責”;第五次是淮海戰役發起前,“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在毛主席的支援下,華東粟裕盡打神仙仗,“毛主席當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勝”的歌謠長頌、美名長傳。總之,縱觀戰時粟裕的軍事表現,應該說越在生死近前、越到決戰之刻、越能迸發戰力,其求生慾望之強烈、爭勝意識之勇悍、視野格局之遠闊、運籌思維之縝密、作戰決心之堅定、隨情應變之迅猛、戰術設計之精巧、維護團結之苦心、凝聚合力之孤詣、淡泊名利之風範確為後輩之楷模。
職業軍官就是要繼承粟裕的軍事風格,用“生死意識”搞強軍實踐。深知“本領不行就要死、作風不硬就要亡、謀略不智就要敗、決心不堅就要輸”的戰爭道理,少做書齋式、學究式的苦思冥想,多到訓練場、演習場真槍實彈地操練;少一點盲從外軍作戰概念的坐而論道,多一些立足我軍理論自信的聞雞起舞。在和平年代,唯有經過高強度訓練、多工歷練、長時間磨練的職業軍官,才能在戰前完成心理與生理、技能與體能、理論與實踐的紮實準備,並對關鍵方向的關鍵戰役的關鍵籌謀有深刻獨到的預判和設計。最終,像粟裕一樣,即使身處突變惡變的危急態勢下,仍能步步緊盯作戰之主題主線;即使眼見無數要素的無規運動時,仍能牢牢掌控作戰之關鍵環節;即使人在千頭萬緒的複雜聯絡中,仍能時時關照作戰之主要矛盾。所思必圍繞作戰效果、所言必切中作戰要害、所行必聚焦作戰重心,籌謀皆為真方略、出手皆是硬手筆,用場場勝仗回報領袖之殷殷期許,用高高戰績報效國家之切切期盼,用赫赫戰功完成粟裕之念念遺志。
二是要繼承粟裕“嫻熟運用戰爭制勝機理打勝仗”的軍事能力。據統計,在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殲敵3萬人以上的戰役共24次,其中華東野戰軍13次,慄裕直接指揮了8次;在這些戰役中,殲敵5萬人以上的戰役12次,其中華東野戰軍7次,粟裕直接指揮了5次;尤其是淮海決戰,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殲滅敵軍1個“剿總”前進指揮所,4個兵團,1個綏靖區,18個軍,共44萬餘人,為徹底肅清江北國軍作出了重大貢獻。毛主席表揚粟裕,“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朱老總講評粟裕,“是學習毛澤東思想的楷模,他(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粟裕)自己的兵力還多”;劉伯承撰文稱讚粟裕:“智勇深沉,非常優秀,百戰百勝,有名將之風,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是中國的戰略家”;陳毅誇獎粟裕,“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記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我黨能有這樣的人才百把十個就差不多了”。粟裕之所以能做到敢打敢勝、善打善勝、大打大勝、常打常勝,必然是基於對戰爭根本性制勝機理的深刻理解和嫻熟運用,其成長為我軍指揮大兵團勝戰經驗最豐富、最厚重、最成熟的名將之一,訣竅即在於此。
剖析粟裕所創的全部經典戰例,敵我態勢雖波詭雲譎、力量配置雖星羅棋佈、戰役程序雖跌宕起伏,但粟裕“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總能以極簡思維應之對之破之。在戰時,需粟裕全力介入、時刻關照、反覆處置的僅有三大要事:①判定時空條件——搞清楚在什麼時空條件下打,解決選擇作戰空間問題;②標定空間態勢——搞清楚在什麼態勢存在中打,解決感知作戰空間問題;③確定釋能性質——搞清楚用什麼性質的能量打,解決主導作戰空間問題。實際上,粟裕雖常講“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但萬變不離其宗,粟裕打仗最尊重戰爭規律,從不妄逞智術行“逆天改命”之愚蠢嘗試,其軍事指導藝術所遵循的主題主線亦非玄之又玄的“密卷天書”,粟裕的勝戰金鑰唯系熟稔運用“三定製勝機理”——判定時空條件確切者勝、標定空間態勢速全者勝、確定釋能性質精準者勝,且仗仗如此、陣陣如是。如“戰蘇中、取宿北、圍魯南、奪萊蕪、攻孟良”五戰中,粟裕對在何時何地打何敵判定相當之準確,選定作戰對手、劃定作戰空間之設計科學合理;如“逐鹿豫東、鏖兵濟南、決戰淮海”三仗中,粟裕對特定作戰空間的敵我戰場態勢標定相當之清晰,快速全面地感知戰役細節之變化,並根據客觀情勢做出了正確穩妥之作戰安排;在上述八次戰役中,粟裕熟悉部隊、瞭解部署,長於依據各參戰力量之特點適情用兵,麾下陳士榘、許世友、聶鳳智等名將戰必勝,葉、王、陶等主力縱隊攻必克,“排炮不動、必是十縱”守必堅,總能以極為精準作戰部署完成對敵釋能。
職業軍官就是要繼承粟裕的軍事能力,用“三定製勝機理”研究戰爭、琢磨打仗。深知從戰士到將軍,在戰時最慘烈、最無助、最絕望之刻,一念之間既定生死、又決勝負,那麼任何人的下意識反應都無疑是爭活爭勝,故繁瑣的理論無用、玄迷的思想無用、複雜的招法無用,必須以根本性制勝機理提領作戰——如處生死近前且力量有限,應務求以“確切判定時空條件、速全標定空間態勢、精準確定釋能性質”為要遂行動作、實施作戰。“三定製勝機理”的妙用在於,勿論戰爭表象如何隱真示假、變幻莫測,勿論勝戰之路多麼荊棘密佈、梗阻疊重,職業軍官皆可像粟裕一樣去繁就簡,僅以根本性制勝機理應戰對敵即可,即確保“我”對作戰問題自有一套清晰的認知路徑、分析方法和解決手段,這就是兵道至理“以不變應萬變”。
三是要繼承粟裕“只對行使作戰指揮權爭勝充滿興趣”的軍事專注。粟裕一生佳話無數,與“打勝仗”相關的逸事實已司空見慣、數不勝數,但與“逐名利”相關的俗事卻從未有聞、無法例舉。戰場之上,粟裕化身“一代戰神”威風凜凜,打得國軍群雄束手、兢兢戰戰;戰場之外,粟裕自稱“滄海一粟”不矜不伐,從未與袍澤逐名奪利、爭功搶位。粟裕最在意將雄兵、打勝仗,餘者諸事與個人得失從未縈繞於懷,具體佐證為:①“三樣寶貝”不離身。打仗離不開地圖,“圖痴”粟裕嗜圖如命,常於指揮所內倒坐獨椅、靜觀戰圖,並以“不諳地圖,無以為宿將”自律;殺敵離不開槍械,“槍痴”粟裕視槍如寶,常告誡後輩要熟悉槍、愛惜槍,並一直珍藏槍械數支;精進離不開書籍,“書痴”粟裕手不釋卷,革命戰爭年代常隨身攜帶、反覆研讀《戰略學》(日版)一書。②“三呈直陳”打大仗。第一次“斗膽直陳”解決了內外線作戰問題,打贏了解放戰爭的戰略初戰——蘇中戰役;第二次“斗膽直陳”解決了發展戰略進攻問題,打贏了解放戰爭的轉折之戰——豫東戰役;第三次“斗膽直陳”解決了3個縱隊暫不過江問題,打贏了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淮海戰役。③“三次辭讓”美名傳。1945年,一讓華中軍區司令員;1948年,二讓華東野戰軍司令員;1955年,三辭開國元帥軍銜。“三枚彈片”同煉化。粟裕去世後,三枚彈片與骨灰一同煉化而出,粟裕之妻楚青將其中一枚贈與軍事科學院院史館,此“鎮館之寶”雖曾折磨粟裕多年,但同時也見證了大將之道、寄託著元戎精魂,理當代代相傳。上述事例中,粟裕的興趣愛好皆聚焦兵事,對策建議皆圍繞作戰,從不算計官位銜職高低,晚年深受一身戰傷所累,這足可說明粟裕一生專注於打仗,只對行使作戰指揮權爭勝充滿興趣,戰時唯念指揮員職責,將兵殺敵向來當仁不讓,平時不計個人得失,當不當官、評不評帥毫不計較,不愧是戰將典範。
職業軍官就是要繼承粟裕的軍事專注,用“心無旁騖、心堅志篤”的定力幹兵事、搞軍事、行戰事。深知“軍人生來為勝戰”“在軍言軍、在戰言戰”“軍人一切為打贏”的專業要求,凡是與打仗息息相關的學術成果、專業書籍、實際操作等都應躬身親踐、精研細究,凡是與打仗毫無關聯的雜書閒文、應景論著、上下跑顛等都應果斷規避、及時摒棄。要像粟裕一樣,無膨脹私慾但有強烈勝欲,無個人算計但有戰略大計,不戀棧名權只願行使作戰指揮權,不關注它事只聚焦兵事軍事戰事,朝思暮盼上戰場,念念不忘打勝仗。
粟裕離開指揮崗位到軍事科學院任職後,回憶總結了一系列戰役的親身指揮經驗,指導了一大批有重大價值的軍事學術成果,超前研究了未來反侵略戰爭的具體問題。1958年,一線雖少了一員戰將,但軍事科學領域卻迎來了一位巨匠,粟裕的絕藝得以在軍科留存,從遺澤後世、遺愛後人的角度看,粟裕一生最深遠的影響不在淮海而在軍科。這是軍隊之幸、軍科之幸、軍人之幸,既為我軍名將輩出保留了熊熊盛燃的思想火種,更為後輩奪取軍事勝利點亮了一盞耀眼的指路明燈。一支軍隊,沒有自己的名將是可嘆的,有自己的名將卻不去效仿是可悲的。這正是:狼煙號角聲未遠,吾輩當效《粟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