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地吃吃吃
黃玉嵐
我剛到班上,就被抽屜裡的糖果吸引,想找來吃了。可是剛剛吃過早餐連1小時也沒有,就覺得很好笑,也很奇怪。
總是在不經意間,想要找些東西嚼嚼,原本可以不吃的,或者手邊沒有吃食在誘惑,也就罷了。所以,減肥的人,首先減的是不斷買食物回家的習慣。
記得看見過一篇文章,似乎說這種情況,談到了心理飢餓和生理飢餓。
能夠感受到心理飢餓的層級,也能更好的體驗食物與身體的關係,說簡單些就能控制體重了。
有人嫌自己的肚子越來越大,我也就自然說到:吃那麼多,本身就是浪費,還讓自己的身材變形。肚子大了也沒什麼,就是讓自己很累。佔有食物資源,是最不明智的選擇。注意營養均衡,保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蔬菜、水果即可。並不是和美食相悖的。最少的食物,也能做出美食來。猛禽海鮮,腸胃適應不了或久吃煩膩,都不能稱為美食。美食的意義在於心情美麗。
減肥成功以後,我每天需要的食物很有限:早上一碗雜糧粥、一個水煮蛋;中午少許蔬菜、肉類、麵食;晚上蔬菜和粥之類。上午加幾個堅果,下午加一杯酸奶,晚上一個蘋果。最喜歡白饅頭,每次吃到或者聞到麵粉發酵的味道,就覺得自己是在幸福的天堂。每一種食物,或者是因為有一段記憶或情感才容易被賦予美食的稱號。聽父母、哥姐說,我是全家第一個吃白麵饅頭長大的孩子,我慶幸還能夠珍愛它的味道。食物對我的意義真的可以用膜拜來形容。
就像白粥對於釋戒嗔的意義一樣,心情燦然和環境使然,就是簡單的白粥、小菜和饅頭,也能滋養他寫出幾本的禪意小美文。
餓了想吃是人人都明白的。那麼心理飢餓是怎麼來的呢?是不安全感造成的。脫離母體,我們最最緊迫的事情就是吃。要不,也沒有辦法完成新陳代謝的迴圈,就死翹翹了。洪荒年代,食物大戰,就是所有生物的存活大戰。也是人類痛至骨髓的深切記憶,是從單細胞生命體進化到會用網際網路的人的基因裡帶來的東西。所以,就是不餓或吃飽了,我們心裡還是想吃吃吃。
這種源自食物的深層次的不安全感,帶給我們的不停的掠奪和佔有。而這種掠奪和佔有,遠遠超出了我們的實際需要:農耕年代是囤積,商品時代是利益。
其次就是繁衍。存活才能談到繁衍。繁衍是生命體永遠的宿命,是一串神秘的密碼,標示著人類億萬年走到現在的艱辛,是責任這兩個字不能完全表達的。
自戀也是極度沒有安全感的表現。所以,聽到有人說:我一餓就頭暈。我只是笑笑。無論多大年紀,這就是個沒長大的孩子,需要別人的呵護,套用流行的一句話:我吃得是寂寞。
明白了這些,告訴自己,現在很安全。只要不是身處重災區,不需要時時進食:餓一頓可以,餓一天也是可以的,辟穀也大有人在,大可放心大膽去做別的更有意義的事情。少吃讓人輕盈的同時,也給人能掌控自己的信心(心理支撐)。
對食物的虔誠和分享,會讓我對吃適可而止。減少食物及各種慾望,不僅給自己從容、挺拔的身姿,也讓更多的食物有返璞歸真的機會。少一些新增劑和多種食物的混合的、魅惑的滋味和顏色,就清純了我們的世界。
這又該是社會這個龐然大物也需要減肥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