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是能夠看見他真人,我真想掐他兩下。”
2022年,已經94歲高齡的張淑卿老人在說起自己丈夫的時候,渾濁的眼眸裡依舊盛滿了愛意和思念。
70多年前,她的丈夫孫學通毅然奔赴戰場參加革命。
那時,他們剛新婚9個月。
從此張淑卿獨自照顧老人,無兒無女,一心等待著丈夫回家。
只是這一等,就是一輩子。
73年後,夫妻倆終於再“相見”,只是張淑卿早已白頭,孫學通卻永遠定格在了少年之時。
七尺之軀,已許家國,再難許卿
1929年7月,孫學通出生在了山東省海陽市的一個小山村裡。
張淑卿和孫學通第一次見面,就許下了一輩子的誓言。
婚後的兩人十分恩愛,整天黏在一起,街坊鄰里見了都會打趣幾句什麼時候要孩子,張淑卿都羞紅了臉不說話。
但突如其來的戰事,打破了小山村的寧靜生活。
成長於戰亂年代的孫學通見過列強對同胞的欺壓,眼睜睜地看著摯愛的祖國被外來侵略者肆意割裂,哀鴻遍野,心中的怒火早已埋下,只等一個機會噴湧而出。
於是1947年7月,年僅18歲的孫學通義無反顧地參加了革命。
時隔多年,張淑卿依舊記得,丈夫離開的那天是六月初六,雨下得很大,好像老天也在和張淑卿一起難過。
撫摸著愛人的臉龐,孫學通心中充滿了不捨,但他心繫祖國,只想早日解放濟南,讓大傢伙都過上太平日子,不再受苦。
眼含熱淚的張淑卿也不想讓丈夫離開,在國家的面前,丈夫選擇了放棄小家,而她毫無怨言。
她雖為一介農婦,但也曉得什麼是國家大義,所以並沒有出言挽留,只說了一句:“早點回家。”
孫學通點了點頭,轉身大步踏進了雨幕中,很快就消失不見。
留下張淑卿一個人,站在門口看了好久好久。
丈夫離開了,日子還要繼續,張淑卿一邊勞作一邊照顧老人,用單薄的肩膀撐起這個家。
她還不忘打聽丈夫的訊息,一聽說哪裡又在打仗了,總會心驚膽戰好幾天。
不知道該去哪問,她就向村委會,向鄉政府以及相關部門打聽,卻始終沒有孫學通的訊息。
新中國成立後,當初和孫學通一起外出當兵的很多同鄉都回了家,張淑卿也在家中翹首以盼,期待著那個熟悉的身影出現在門口。
可她卻等到了一個心碎的訊息:孫學通於1948年8月失蹤了。
“我尋思著人不能就這麼沒有了啊。”
張淑卿找到了和孫學通一起去當兵的人詢問,他們都說沒有見到過。
她又繼續詢問,還曾登過報紙尋人,附近的人都知道她的丈夫失蹤了。
一直到1958年8月,孫學通被追認為了烈士。
得知訊息的張淑卿一下子跌坐在地:“那墓呢?他的屍體呢?葬在哪了?”
卻無人能回答。
戰爭結束後,有許多無法辨認身份的烈士遺體都只能倉促就地掩埋,更別說距離孫學通失蹤已經近10年,根本無從尋起。
孫學通被追認為烈士後,有很多人找到了張淑卿說媒,連家裡人都勸她再找一個。
其實早在丈夫失蹤的時候,就有人勸她改嫁,再找一個人搭夥過日子。
“你一個女娃,怎麼過日子?還是早點再嫁一個,生個孩子。”
倔強的張淑卿卻只認定孫學通一個人,無論別人如何勸說,都不願意改嫁。
“我就喜歡他一個人!”
一個人生活的日子很是難熬,但是沒關係,和丈夫短暫相處的幸福時光,已經足夠張淑卿用一輩子來回味。
她的心很小很小,只裝得下孫學通一個人。
時間一晃而逝,眨眼間70多年過去了,張淑卿如今無兒無女,獨自生活。
那本記載著丈夫是革命烈士的小紅本,老人一直珍藏得很好,時不時就翻出來看看,那是孫學通英勇的證明。
她說:“我要是能看見他真人,我真想掐他兩下。為什麼留下我自己?我就覺得他對我還挺好的”
如今年過9旬的張淑卿也知道自己可能等不了多久了,她只希望在臨終前,能夠找到孫學通埋葬的地方,再去見丈夫最後一面。
而在2022年1月11日,這臨近新春之際,山東省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找到了她,並告訴了她一個激動人心的訊息——孫學通的遺骸,找到了!
幫無名烈士“回家”
2021年年初,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投資8000多萬對濟南革命烈士陵園的1663座烈士墓進行修繕改造。
在開棺過程中,有人就提出,現在DNA鑑定技術比較發達了,那能不能幫“無名”烈士們尋親呢?
這個想法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支援。
在濟南革命烈士陵園中,安葬著790位“無名”烈士,他們為保護這片土地以及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而戰,將生命永遠都留在了這裡。
“為國家為人民犧牲的烈士,他們為解放新中國犧牲了生命,現在我們也要為他們做些什麼。”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局長韓延才說。
於是一場為“無名”烈士尋親的大型活動轟轟烈烈地展開。
但在DNA鑑定的過程中有著許多困難。
濟南市公安局物證鑑定處DNA檢驗室副主任表示,他們做過時間最久的檢材為20年,而烈士們的遺骸已經在土中埋葬超過70年,檢測起來困難重重。
在經過多次試驗後,檢測人員發現可以從殘留的牙齒的釉質裡提取到DNA,但耗時較久,可能幾個月下來依舊失敗。
但為“無名”烈士尋親的行動時間緊迫,越晚得出結論就越難找到烈士的親人。
透過不懈的努力下,終於從790份樣本中確定了143份有效資訊,但這隻能大體確定遺體的戶籍所在,具體的身份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
於是由多名工作人員組成的尋親小組前往多地實地尋訪,找到當地儲存時間最久遠的記錄,還找到了當地最年長的老人詢問,一步一步地確定了烈士們的真實身份。
2021年12月2日,濟南革命烈士尋親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而當時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已為22位烈士尋親成功。
2022年年初,尋親小組確認了其中一位烈士的身份,他叫孫學通,生前隸屬於華野九縱供給部警衛連,於1948年8月犧牲,1958年8月追認為烈士。
尋親小組還了解到,孫學通生前有一位妻子,而這位偉大的女性,苦苦等待了他70多年,無兒無女,孤苦一生。
被這一對夫妻感動的工作人員立刻趕赴山東省煙臺海陽朱吳鎮上孫家村,準備把這個訊息告訴孫學通的妻子。
跨越時間與生死的“相見”
2022年1月11日對於張淑卿老人來說,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日子。
在這一天,她終於得知了丈夫孫學通長眠的地方,了卻了一樁心事。
得知孫學通埋葬在了濟南革命烈士陵園,墳墓還得到了很好的修繕,張淑卿十分開心。
她不斷地感謝著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感謝國家和政府對烈士們的妥善安置,也感謝工作人員為烈士們尋親。
老人捧出了丈夫的革命烈士證明書,小小的紅色本子不過巴掌大,上面沒有照片,但愛人的音容笑貌一直深深地印刻在她的腦海中。
工作人員忍不住好奇,到底是有多深厚的感情才能支撐著張淑卿能夠獨自等待了那麼多年,在得知兩人當時結婚不過9個月時,都為兩人的真摯情感動容。
“您就只喜歡他是嗎?”
“嗯!”
從前的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張淑卿認定了孫學通,一愛就是一輩子。
反觀如今的我們卻習慣了快餐式的愛情,人人都很忙,長情這個詞好像顯得越來越奢侈,也越來越沉重。
張淑卿老人卻用她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真愛一直都在,哪怕只有9個月的愛戀,也足以用一生來紀念。
十分感動的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告訴張淑卿老人,在清明節前後,濟南革命烈士陵園要給孫學通烈士立碑,老人到時候隨時可以去祭奠。
說完還拿出了一個紅包,裡面是政府部門給的慰問金,遞給老人時,張淑卿卻拒絕了。
“我沒有什麼花錢的地方,把錢捐給最困難的人吧。”
如此堅強而善良的老人,讓在場的人們又一次溼潤了眼眶。
張淑卿老人並不是唯一一位被找到的烈士家屬,在煙臺招遠蠶莊鎮彥後村,76歲的張輝蘭老人正拿著一張烈士證不斷抽泣。
張輝蘭3歲那一年,父親張兆慶就離開了一家人,前往了戰場,自此就沒了訊息。
老人哽咽著說:“我一輩子也沒得到過父愛。”
父親離家早,一家人生活的重擔都壓在了母親的肩頭,在張輝蘭的童年記憶裡,捱餓是最深刻的。
當時年紀還小的她曾抱怨過父親的不負責任,但母親告訴她,父親是為了這個家,為了家鄉,為了祖國去參加了革命,他是英雄。
當年張兆慶分在了炮兵班,和他一起參軍的還有張輝蘭的叔叔,分在了通訊班。
兩人在行軍休息的時候曾經碰過面,父親隨身攜帶著一塊懷錶,想著自己說不定什麼時候就犧牲了,就想留給張輝蘭的叔叔。
可叔叔也不要:“我也不一定能活著啊。”
戰爭終於結束了,可張輝蘭的父親卻一直沒有回來,送到家裡的,只有一張烈士證。
一家人想知道父親是怎麼死的,葬在哪裡卻毫無辦法,連個祭奠的地方都沒有,只能在心中默默懷念。
執拗的張輝蘭曾到多地尋找父親的長眠之所,家裡親戚們也留意過。
曾經有一個親戚到濟南看到過烈士碑上有“張兆慶”這個名字,但不知道是不是同名同姓,也不知道埋在了哪裡。
如今70多年過去了,山東省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找到了她,並帶來了她父親的訊息。
得知了訊息的張輝蘭拿著那張烈士證,哭了好幾天:“眼看就要入土的人了,又看見父親了”
一家人約定好,等張輝蘭身體好些,一定要到濟南去看一看。
“幫烈士找到家,圓親人一個夢。”
為了讓烈士早日和親人們團聚,濟南革命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已經努力了24年。
早在1998年,他們就開始了烈士們的尋親之旅。
那時還沒有DNA鑑定技術,工作人員就只能翻看紙質資訊,靠著一部電話挨家挨戶地問,用3年的時間在22萬名烈士英名錄中找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769位烈士的下落。
如今第一代尋親小組成員已經退休,但為烈士尋親的工作還在接力,第二代、第三代……只要還有一位烈士沒有找到親人,尋親小組就會一直努力下去。
山河已無恙,英烈歸故鄉。
參考資料:
共青團中央:結婚9個月丈夫奔赴戰場,94歲的她等了一輩子,終於……
濟南都市頻道:為無名烈士尋親:不畏艱難險阻,跨越千里為烈士
新華網:DNA技術幫無名烈士確認身份 親屬將遺骨迎回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