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節,有些安靜,鞭炮也沒聽到幾聲,廟會也取消了;隨著時代在進步,春節的形式也在不斷變化,但人們對春節的期許、以及春節帶給我們的快樂希望永遠不會變。春節是一年裡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之所以流傳至今,離不開豐富的傳統習俗、特色的春節文化、以及祈福攘災、飲食和各自娛樂活動的大薈萃,從買年貨、掃塵開始,到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年、祭祖等等這些節日元素,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底蘊,也匯成了一幅獨具特色的中國年景。
過了除夕、正月初一,在全家人一起團圓熱鬧了二天之後,從正月初二開始,親朋好友們就開始各自相邀、相互拜年、道賀祝福。在正月初二,習俗講究“做3事,忌2事”:
一、做3事
1:回孃家
- 正月初二是多數地區出嫁的女兒回孃家的日子(也有一些地區是在初三),也叫“迎婿日”,在古代,叫“歸寧”,“正月初二路上看,盡是小生和小旦。”說的就是大年初二這一天,滿大街都是提著禮物、準備隨妻子回孃家的男子。為什麼要選在這一天回孃家,這是源自一個典故:
傳說朱元璋的幼女安慶公主出嫁後,有年除夕夜,她出嫁的姐妹們都回婆家過年去了,只有她沒回。馬皇后知道後勸說道:“你已為人妻,要孝敬公婆、體貼丈夫",於是便把安慶公主趕回了婆家。結果安慶公主初一早上又回來了,朱元璋得知後,回書房寫了一副對聯遞給女兒,讓夫妻倆回去琢磨,接著便將他們攆了出去。安慶公主回去開啟一看對聯是:“羊跪乳,媳敬婆。橫批:天經地義。”打那時起,大年初二便有了“回孃家”的習俗。
- 出嫁的女兒與夫婿一同回到孃家,禮品一定不要忘,雖說“禮輕情意重”,但“禮多人不怪”,過去送禮講究送雙數(即雙兒)、不能送單數(“單兒”),現在送禮不講究數量,買上父母愛吃的糕點、茶、酒、補品或者新衣裳、包一個大紅包;不過,寓意不吉利的梨(離)、鞋(邪)等禮物最好不要選在這天送。
- 像潮汕等一些地區舊習俗講究“食日晝”,也就是吃過午飯後,女兒、女婿就要返回婆家,如果要留下來吃晚飯的話,會有“吃到底”之嫌,把孃家的財運和福氣帶走。而現在,女兒一般都是家裡的獨苗,父母和女兒相互思念,一年裡見不到幾次面,別說吃晚飯,就是留下過夜也不成問題。
2:吃麵
- 在北方,講究“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初一在辭舊迎新的交子時刻吃過餃子後,初二就要吃麵,以前北方的麵食比較簡單:餃子、麵條、餎餅等為數不多的幾樣換著吃。初一包餃子有時會剩下一塊麵團,用來做麵條再合適不過,還寓意著“富裕”、“年年有餘”。
- 另外,對於初二回孃家的女兒女婿來說:“出門餃子進門面”,餃子作為美好團圓財富的象徵,讓離家、出門在外的孩子時刻不忘家裡的團圓;而麵條代表著長長久久,希望女兒女婿的感情和婚姻長久、和睦。
- 從養生角度來說: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滿桌的大魚大肉吃得人油水十足,在初二吃碗麵條、喝碗麵湯,既緩解了腹中的油膩、也有助於腸胃消化。
3:祭財神
- 正月初二,北方一些地區講究“祭財神”,人們要去財神廟去燒“頭炷香”,一些自已做生意、開店的人,也會在這天進香祭拜財神,以求在新的一年,財源廣進、發大財;然後在正月初五財神的生日那天“接財神”。
- 民間關於財神的說法有許多:有文財神、武財神,正財神、偏財神,還有中路財神趙公明、東路財神招寶天尊蕭升、西路財神納珍天尊曹寶、南路財神招財使者陳九公、北路財神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財神之說。總之,祭財神是人們希望自己多賺錢、廣發財;但是切記不要唯利是圖,不要想著賺非分之財、不義之財。
二、忌2事
1:忌洗衣
在民間,有初一、初二是水神的生日,所以這二天不要洗衣服、洗澡或者大量用水,以免對水神不敬。
2:忌吵架
- 這天是女兒女婿一起回孃家,如果孃家人這天吵架,讓女婿看到,不僅是讓“外人看笑話”,也對小夫妻二個人的家庭和睦有影響。女兒女婿也忌諱吵架,讓孃家人看到夫妻不合,不僅讓長輩人看著心裡難過,也會影響夫妻間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別讓街坊鄰居看笑話,成為鄰里鄰間的笑料。
- 所以,在初二,特別是回孃家的女兒女婿,嘴要甜一點,不要說晦氣的話,即“破嘴話”,多說吉利的話;如果小孩子不懂事做錯事情,也不要打罵、而以教育為主。
過了除夕,春節假期的就要一天天地數著過了,雖然有7天的假期,但還是感覺時光匆匆,轉瞬即逝,希望你我他珍惜這幾天的難得好時光,放鬆自己、放鬆心情,以待節後在職場上、商場上再拼搏出一片天地~
每天的柴米油鹽讓我們對瑣碎繁雜的廚事早就沒有了“若如初見”的感覺,但可是而but,“不計得失、渾然忘我、樂在其中”依然是我們每天的不懈追求。愛生活、愛美食,和你一起分享食物的美味和故事。本文系趴窗看雨的小龜編輯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喜歡我就~關注!~點贊!~支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