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區劃故事,例如遼寧省與吉林省、遼寧省與河北省等等。今天,作者和大家聊聊遼寧省與內蒙古之間的區劃變遷。1969年,內蒙古自治區的7個旗、2個縣,劃入了遼寧省管理。這一時間長達10年,到了1979年,這9個縣、旗,為何又劃入了內蒙古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遼寧省的基本情況。遼寧省是我國東北地區的省份,同時也是東北地區人口最多、綜合實力最強的省份。按照2020年七普統計的資料,遼寧省總人口4200多萬,在東北地區排名第一位。2021年,遼寧省GDP總量2.75萬億。遼寧省工業發展,尤其是重工業和航空工業,屬於我國船舶建造基地之一、航空研發基地之一。
遼寧省下轄了14個地級市,分別是:瀋陽市、大連市、鞍山市、撫順市、本溪市、丹東市、錦州市、營口市、阜新市、遼陽市、盤錦市、鐵嶺市、朝陽市、葫蘆島市。其中,包括了瀋陽市、大連市等2個副省級城市。我國總計只有15個副省級城市,由此可見,遼寧省的重要程度。
在古代歷史上,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情況,那就是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政權之間的反覆拉鋸。在中原王朝強盛階段,透過一系列的北伐,從而控制了東北、內蒙古等地,例如當年的遼東四郡、九原郡、朔方郡等等。但中原王朝進入衰敗期以後,遊牧政權就會重新控制內蒙古、東北等地。這樣的情況從秦漢一直持續到了明朝,反覆迴圈。
17世紀中期,清朝逐步消滅了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勢力、南明各個政權,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根據自己的需要,調整了各省的區劃,形成了18個省的區劃格局。在明朝原有的行省基礎上,清朝劃分了18個省,出現了漢地18省的說法。但是在東北、西北、內蒙古等地,清朝並沒有設立行省,僅僅設立了各個轄地將軍,例如伊犁將軍、烏里雅蘇臺將軍、盛京將軍等等。
由於缺乏地方官員和地方機構,清朝對上述地區各方面的人力物力並不掌握,控制力很低。在清朝統治的前期,這些問題並不明顯。赤峰等地從名義上隸屬於直隸省,但由於承德避暑山莊的特殊性,清朝設立了熱河都統,直隸總督其實根本管理不了熱河都統。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曾經說過一句:“天涼了,到熱河去。”
從清朝統治時期開始,熱河的情況就非常特殊,不屬於行省,也不屬於將軍轄地。1840年之後,西方列強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清朝一敗再敗,國力衰敗,不得不簽署了各種不平等條約。清朝的西北、西南、東北紛紛告急,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清朝開始了三步走戰略,第一開荒移民、擴大人口,第二設立州府縣廳,確立基層管理,第三設立行省,建立框架。
截止清朝滅亡之前,清朝在東北地區設立了奉天省、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在內蒙古、西北等地,行省制度還沒有設立。1912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複雜局面。對於那些沒有設立省份的區域,北洋軍閥政權設立了一系列的特別區,算是臨時性的應急方案。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以後,為了進一步加強上述空白期,同時起到戰略緩衝作用。
1928年,熱河省、綏遠省、察哈爾省等幾個省份先後設立,被稱為塞北四省。同一年,直隸省更名為河北省,奉天省更名為遼寧省。進入50年代以後,隨著大規模戰爭的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重建、恢復生產、發展建設的階段。此時,我國的外部環境已經大大改善,塞北四省原本具有的戰略緩衝、防禦作用,已經大大降低。
此外,隨著經濟建設的開始,過分複雜的區劃,不利於經濟發展。從1952年開始,察哈爾省、綏遠省、熱河省等4個省份被陸續撤銷。請大家注意,內蒙古自治區組建於1947年,起初,管轄範圍只有現在的內蒙古東部等地。隨著塞北四省陸續撤銷,內蒙古自治區開始從東北向西延伸,最終,延伸到了西北地區,與甘肅省等地相鄰。
1955年,熱河省被撤銷以後,被一分為三。部分縣區劃入了遼寧省,承德等地劃入了河北省,昭烏達盟劃入了內蒙古。歷經了這一輪的區劃變動以後,內蒙古與東北三省的區劃框架,已經基本穩定下來,與現在的區劃相比,差異非常小。這樣的區劃格局持續了10多年時間,一轉眼到了60年代末期,北方地區的壓力已經大大增加。
內蒙古地區的跨度太大,從東北一直延伸到了西北地區,從防禦部署的角度來說,難度非常大。因此,1969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的區劃,出現了很大的變動。東部地區的各個盟、旗,分別劃入了東北三省。西部地區的各個盟、旗,陸續劃入了甘肅、寧夏。在這一階段,內蒙古自治區基本上只管理了中部的各個地區。就是在這一階段,內蒙古的昭烏達盟,劃入了遼寧省管理。
我們聊聊什麼是盟、旗、蘇木、嘎查,盟對等於各個地級市,例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等等。旗對等於各個縣、縣級市、區,例如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等等。蘇木對等於各個鄉鎮,嘎哈對等於各個村莊。當時,昭烏達盟下轄了2個縣、7個旗,相當於9個縣級區劃,出於實際需要,劃入了遼寧省管理。因此,在70年代的遼寧省地圖上,西部多了一個昭烏達盟。
到了70年代末期,我國北方的防禦壓力已經明顯減輕。與此同時,我國經濟開始持續高速發展。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內蒙古的區劃也需要恢復原來的格局。1979年7月,劃入遼寧省已經10年的昭烏達盟,重新劃入了內蒙古管理。1983年,昭烏達盟被撤銷,設立了赤峰地級市。
赤峰市隸屬於內蒙古管理,但距離首府呼和浩特比較遠。再加上口音、風俗、因素各方面的差異,赤峰各地的人們,如果需要出門辦事,一般會選擇北京或者瀋陽、唐山。尤其是對於赤峰的年輕人們,基本上會選擇在上述幾個城市找工作。
關於我國各省市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