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綱:瞭解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上國民黨的抗戰以及本不該發生的三大慘案
2、時間跨度:1931年—1945年
3、重要名詞:正面戰場 敵後戰場 花園口決堤 文夕大火 重慶防空洞慘案
4、重要人物:蔣介石 李宗仁 蔡廷鍇 閻錫山等
正面戰場
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標誌著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中國軍民被迫進行全面抗戰。
當時中國的最高領導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釋出《對盧溝橋事件之嚴正宣告》:“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任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在中國軍隊控制的連片國土上,與多路侵華日軍對峙交戰而形成了多個直接衝突的戰場,稱之為正面戰場。在這個戰場上作戰的中國軍隊主要是國民黨軍隊,因此一般也稱為國民黨正面戰場。
正面戰場抗戰統計
在對日作戰的正面戰場上,進行的大型戰役統計如下:
序號 |
名稱 |
時間 |
我方將領 |
1 |
江橋抗戰 |
1931年10月-11月 |
馬占山 |
2 |
淞滬抗戰 |
1932年1月-3月 |
蔡廷鍇、蔣光鼐 |
3 |
長城抗戰 |
1933年1月-5月 |
宋哲元 |
4 |
熱河抗戰 |
1933年2月 |
張學良 |
5 |
綏遠抗戰 |
1936年11月-12月 |
閻錫山、傅作義 |
6 |
淞滬會戰 |
1937年8月-11月 |
張治中、陳誠 |
7 |
南京保衛戰 |
1937年12月-12月 |
唐生智、孫元良 |
8 |
太原會戰 |
1937年9月-11月 |
閻錫山、衛立煌 |
9 |
徐州會戰 |
1938年1月-5月 |
李宗仁、孫連仲 |
10 |
蘭封會戰 |
1938年5月-6月 |
薛嶽、程潛 |
11 |
武漢會戰 |
1938年6月-10月 |
陳誠、白崇禧 |
12 |
隨棗會戰 |
1939年5月-20日 |
李宗仁、張自忠 |
13 |
長沙會戰1 |
1939年9月-10月 |
薛嶽、羅卓英 |
14 |
桂南會戰 |
1939年11月-1940年10月 |
白崇禧、杜聿明 |
15 |
棗宜會戰 |
1940年5月-6月 |
李宗仁、張自忠(陣亡) |
16 |
豫南會戰 |
1941年1月-2月 |
李宗仁、湯恩伯 |
17 |
上高會戰 |
1941年3月-4月 |
羅卓英、王耀武 |
18 |
晉南會戰 |
5/1/41 |
衛立煌 |
19 |
長沙會戰2 |
1941年9月-10月 |
薛嶽、王耀武 |
20 |
長沙會戰3 |
1941年12月-1942年1月 |
薛嶽、李玉堂 |
21 |
浙贛會戰 |
1942年4月-7月 |
顧祝同、上官雲相 |
22 |
鄂西會戰 |
1943年5月-6月 |
陳誠、孫連仲 |
23 |
常德會戰 |
1943年11月-12月 |
孫連仲、餘程萬 |
24 |
豫中會戰 |
1944年4月-5月 |
湯恩伯、胡宗南 |
25 |
長衡會戰 |
1944年5月-8月 |
薛嶽、方先覺 |
26 |
桂柳會戰 |
1944年8月-12月 |
白崇禧、張發奎 |
27 |
湘西會戰 |
1945年4月-6月 |
何應欽、王耀武 |
上表是不完全統計,可見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與日本侵略軍進行了幾十次大規模的正面作戰,阻擊了日本侵略者的進攻,粉碎了敵人滅亡中國的計劃,是全民族抗戰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有數字表明正面戰場上日軍傷亡100餘萬,國民黨軍隊傷亡320萬,正面戰場的作戰為取得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客觀的評價和認識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用,對於全面深刻理解這場戰爭,銘記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國民黨製造的三大慘案
雖然不否認國民黨軍隊的正面作用,但是仍然要看到國民黨統治者消極的一面。抗戰初期日本侵略軍投入大量軍隊且武器裝備先進,會戰勝利後推進速度太快,
國民黨為了阻擋日軍的前進,不惜採取一些非軍事化的方法,甚至使用了類似自相殘殺的手段。而在實施過程組織不夠嚴謹,導致了令人痛心的結果,每一次都給無辜的民眾造成大面積、不可消除的傷痛。
這就是抗日戰爭三大慘案,分別是河南花園口決堤、長沙文夕大火和重慶防空洞慘案。
花園口決堤事件
1938年5月19日,侵華日軍攻陷徐州,並沿隴海線西犯,意欲攻佔河南省鄭州,武漢也面臨危險。為了延緩日軍西進,蔣介石政府模仿北宋時阻止金兵南下的方法,即“以水代兵”,於6月9日炸開位於鄭州市區北郊17公里處的黃河南岸的堤壩——花園口,造成人為的黃河決堤,大水奔騰而出,向東南奔流,形成大片的黃河氾濫區。
水火無情,由於事前老百姓並不知情,無法準備,結果釀成河南、安徽、江蘇三省1200萬人受災、390萬人流離失所、幾十萬人死亡的空前災難,史稱花園口決堤(花園口事件、花園口慘案)。隨後幾年黃泛區耕地荒廢,顆粒無收,百姓因饑荒造成的生命損失無法統計。
大水雖然暫時阻止了日軍原計劃的進軍路線,但日軍損失不大,立即退回到徐州,然後轉向蚌埠,過淮河,再到合肥,又開始從長江北岸向西進攻武漢。
文夕大火
1938年11月,日軍逼近長沙,局勢十分嚴峻。為了應對日寇的進犯,不給敵軍留下一座完整的城市,國民黨當局決定採用焦土政策,制定了自殺式的焚燒長沙的計劃。
長沙警備司令部奉命執行,預定以市內天心閣舉火為號。13日凌晨,市南門某處突然起火,放火隊員誤以為是執行計劃的訊號,便在預定位置四處點火,一場人為的大火驟然而起,完全失控。大火燒了五天五夜,城區建築毀之八九,長沙市幾乎化為灰燼,因12日所發的電報程式碼是“文”,大火又發生在夜裡(夕),所以稱此次事件為“文夕大火”。
由於此次焦土抗日計劃的保密性,普通民眾並不知情,而火災發生卻是突然性和偶然性的,深夜長沙市民不明所以,被包圍在大火之中,最終導致3萬多人喪生。
重慶防空洞慘案
抗戰時期,日軍佔據了空中優勢。日軍為了動搖國民黨的抗戰決心,迫使其屈服投降,在1938年到1943年間,日軍累計出動了2萬次以上的轟炸機對重慶(國民政府抗戰期間的首都)進行了慘無人道的轟炸。
1941年6月5日晚,日軍再次轟炸重慶,長達5個小時,大量民眾擁向公共防空隧道造成隧道內人數飽和超量,由於管理隧道的憲兵緊鎖柵門,不準隧道內的市民在空襲期間出入隧道,於是在轟炸期間的若干小時內,隧道通風裝置不足和運轉不良,導致隧道內高溫和嚴重缺氧,大量避難民眾因此發生窒息,再加上人們推擠踩踏,最終造成了上萬人死亡,這就是駭人聽聞的重慶防空洞慘案。
敵後戰場
如果國民黨政府抗戰組織得當,上述慘案本來可以避免。與國民黨政府抗戰組織混亂、脫離人民、消極抵抗相對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行動卻是在統一戰線基礎上表現得有理有據、組織有序、依靠人民、策略的當。
日軍佔領武漢、廣州以後,停止了正面戰場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全國的抗戰進入相持階段。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地方武裝民兵,在華北、華中、華南和東北地區建立了有一億多人口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以游擊戰的形式給日軍帶來了大量的干擾和殺傷,在敵後戰場上抗擊著60%以上的日軍和全部偽軍,成為長期的、真正的全國抗戰主戰場。
後續請參閱《抗戰勝利的保障:敵後抗日力量的成長》。
更多歷史文章,請搜尋關注公眾號 “雲竹文齋”!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分享是一種美德,讓需要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