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清風淡雅||責編:一默
許久未曾與明月相伴了,不免有些想念,不知哪年哪月在陌上花開蝴蝶飛的季節與月亮相逢。
中秋佳節,月光傾瀉,萬物靜寧。倦鳥歸林,樹影婆娑,偶爾會聽到幾聲蛙鳴,劃破寂寥的夜空。星空之下,萬物像是披上一層薄如蟬翼的紗,愈加朦朧,愈加神秘。我想,詩人舒婷、顧城倘若見到此景,定會留下墨香在指間的。
我沒有舒婷的詩情,但可在這靜謐中尋覓一方閒適,賞月話纏綿,拜月求多福。明月臨空,必有繁星如同眼睛,又如寶石綴滿蒼穹,增加些許空靈之美。幸運的是,在山城版的“星月神話”裡,看到的是眾星捧月,貌似嫦娥領著廣寒宮的裙帶飄飛的仙子們正圍著一位美男子,演繹著“共在人間說天上,不知天上憶人間”的羨慕......
她們身處廣寒宮,俯察人世間曾經纏綿許久的愛情:“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也愛你足下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平等獨立而又相互尊重、同甘共苦又相依相伴的團圓。於嫦娥而言,猶如天上的那一抹絢麗的虹。
或許因我久居深山,習慣了仰望月光的凝眉和琴心溫婉的歲月,但凡得空就願意靜下心來,一絲不苟地剔除煩躁和浮華,領略靜美的奇妙所在。仰頭,一輪明月,或圓或缺,總是笑彎了眉和眼,靜觀世間冷暖,淡看聚散離合。月兒,不論初一或十五,依舊容顏不改、痴情不變。
縱觀歲月,發現悄然改變的只是記錄劃過流年的數字,永遠改變不了的是月亮的靜美姿態和寬闊的胸懷。它容天下之事,看天下之象。
史籍《周禮》中早有“中秋”一詞出現。中秋起源於上古時代,定型於唐朝初年,流行於宋代。時至今日,已是民間重大節日之一:盼歸人,寄思情,祈豐收,求幸福!
中秋賞月,是一件頗有情趣的事情。是日,把心愛的茶具搬到小院子中央,與小案桌上的核桃、板栗、石榴、月餅共浴月光。月光下,慢品香茗,幽香沁入心脾;品嚐秋果,唇齒留香,氣味濃淡相宜。各種香氣環繞的愜意,我無法言表,只覺渾身暢快、毛孔舒展,妙不可言。微風過處,那才叫一個好!斜倚在藤椅裡,慢搖著,享受月光裡的恬美靜安。想必早已忘卻了案几上還有一闋未填完的清詞,將那曾經纏綿在春水裡的瀲灩拋至九霄雲外了。中秋賞月,是一種涵養、一種境界、一種氣質、一種優雅、一種從容。
中秋賞月,是一個家人團圓的最佳時節。遠走他鄉、進城求學、留守家鄉……一家老少,各有忙碌,已然走過春夏,時至仲秋,瓜果飄香,“秋收”之季,家人團圓最適宜。南來北往,東奔西走,就為了一場聚首。桌圓、果圓、餅圓、月圓,人圓,團團圓圓,圓圓滿滿。了卻了家人對離人的長長牽掛,連結了離人對家人的無限惦念......
閒適的風趣,自然只有懂的人曉得其中的妙處。無需參禪誦經,無需祈求上蒼,只要心中有愛,自然會和靜謐的月光融合。和溫情脈脈的水鄉融合,和風花雪月的日子融合。重疊夢幻,順著心曲,穿越唐風宋雨,落到這個中秋月夜。
無悔的愛,愛月夜,愛月光,愛團圓。
月,魂清骨淨,自在逍遙。北城江南五彩池裡的幾朵彩蓮上的清露,不是天上的虹,是沉澱了浮躁的瓊漿玉液,乃人間精品。
南方江南城市裡披星戴月的影子,不是過客,是家人心裡最遠又最近的念想,乃人間真情。
今夜,月色正濃,積澱的能量正足。團圓之時,興致正酣,話題漸多:事業、愛情,還有家長裡短,不嫌絮叨,享受團圓的快意,令“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獨在異鄉為異客”的遊子心生羨慕,不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是期盼明朝“風泛鬚眉併骨寒,人在水晶宮裡。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佳節盼團圓。夜靜幽香的中秋,我們擁有同一片天,同一輪月,同一個見證,同一個願望:夢圓、心圓、月更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