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五”末,基於一百多位兩院院士的調研和諮詢,前工信部苗圩部長綜合判斷,中國製造業處於世界第三梯隊水平(區域性領域處於世界前列,但總體絕大部分製造業處於中低端水平,高階裝備嚴重依賴進口)。
第一梯隊是美國(航空航天、軍工國防,航空母艦,軍火,驅逐艦,晶片設計、物聯網、雲計算、AI、生物醫藥、基因工程、新型疫苗開發、工業軟體、作業系統、自動化等)
第二梯隊是日本、德國、法國、荷蘭、瑞典、瑞士、韓國、以色列、新加坡、臺灣地區(航空發動機、機器人智慧製造、EUV極紫外光刻機、高階晶圓製造、射頻器件濾波器、生物醫藥、高階醫療器械、記憶體、快閃記憶體晶片、氫燃料電池、工業控制、自動化、智慧農機,新材料等)。
那麼,到了“十四五”時期,中國製造業躋身世界第二梯隊了嗎?
我認為,中國製造業在消費電子數碼產品、5G移動通訊裝置、無人機、特高壓輸變電裝備、盾構機、新能源汽車、鋰離子液態電池、智慧安防攝像頭等領域,的確取得了長足進步,甚至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但總體上看,關鍵核心技術和高階裝備業,依然保持追趕態勢,中國依然屬於世界製造業第三梯隊水平。
目前,中國製造業雖然工業增加值世界第一,總量優勢明顯,但製造業競爭力排在世界第12位,連前十都沒有進去,所以,依然是製造業大國,而不是製造業強國。
預計2025-2028年左右,中國製造業競爭力能躋身世界前10,甚至前8,也就是說,在“十四五”末期(2025)左右,中國製造業才可能是製造業強國,現在還不行。
那到底差距在哪呢?
目前,中國80%以上的高階裝備(包括主機、關鍵核心零部件、核心材料、工業軟體、控制系統等),都是依賴進口的。
在世界十大半導體裝置中,美國有四家,日本四家,中國一家都沒有,在晶片營業收入(EDA軟體、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半導體裝置、半導體材料)世界十五大企業中,中國一家都沒有。而在高階晶片晶圓製造企業中,位列前五的中芯國際量產14nm技術,業務佔比不及2%,良品率依然不足,還落後臺積電3nm技術至少三代(即至少5-10年的技術差距),而且中國大陸2021年海外進口晶片已高達2.89萬億人民幣(4300多億美元),對外依存度80%,比每年進口5.1億噸原油花費的還多。這是中國最落後的科技產業了。晶片積體電路行業,作為工業化、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和網路化的心臟行業,中國只是消費大國,進口大國,而不是晶片晶圓製造大國,那就談不上是製造強國了。
在高階數控機床領域,世界十大企業,中國一家都沒有,眾多企業經營艱難,靠政府補貼苟延殘喘,一些著名品牌已然破產倒閉或重組,而中國最著名的瀋陽機床,正面臨著中國通用技術集團重組的煎熬,民營機床雖然異軍突起,但市場份額有限,那就算不上真正的製造業裝備強國了。
在製造業最核心裝備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領域,世界十大品牌公司,中國一家都沒有。最關鍵的核心零部件,RV減速器,伺服驅動器,伺服系統,依然嚴重依賴日本帝人公司、和諧驅動公司和住友公司進口,那也算不上世界製造裝備強國了。
在製造業自動化和智慧化領域,世界前五十名企業,一家中國企業都沒有,中國最強的北京和利時和浙大中控公司,都排在世界五十強以外,那就更談不上製造強國了。
C919大飛機的航發、飛控、燃油推進系統、起落架等關鍵裝置完全依賴美法德進口,美國隨時和中國翻臉,命令美國GE和法國賽峰集團的CFM合資公司,不許給中國供應LEAP-1C發動機,不許發放美國和歐洲適航證,中國C919隨時面臨下馬或再次延緩交付的危險。中國國產的長江1000A和長江2000發動機技術性能,由於只是地面點火,從未空中試飛,三五年內難以市場商業化需求,與世界主流第四代發動機相比,差距較大。而C929雖然完成了總體設計,但距離真正商業化交付使用,至少還得10年以上。
在工業軟體、數控系統、作業系統和晶片電子設計軟體EDA使用中,幾乎沒有一家中國本土的世界知名公司,中國華大九天只是世界三流水平,國產品牌公司在世界上一名不文,無人知曉,也就是中國製造業依然面臨著嚴峻的缺“芯”少“魂”的挑戰。
中國公司開發新款晶片,EDA軟體90%以上技術依賴三家軟體公司(美國新思科技,美國鏗騰電子,西門子明導國際,都是美國技術),這就是“卡脖子“技術了。
在通用作業系統(手機、平板、伺服器)領域,鴻蒙系統HMS剛剛商業化兩年,產業生態圈遠未建立,迄今為止,中國本土企業還沒有一家頭部企業給鴻蒙系統開發APP應用軟體,還遠遠談不上顛覆谷歌GMS,蘋果OIS和微軟Microsoft系統,鴻蒙系統HMS產業生態兩三年內還不一定建立起來,那就談不上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網路化強國了。
中國製造業這種產業生態情況,隨時會被西方聯盟聯手一劍封喉,那就談不上工業強國了。
世界生物醫藥30強企業和高階醫療器械50強企業中,中國一家都沒有,95%以上的高階醫療器械和裝置依賴進口,那就算不上健康中國戰略有技術保障和高階醫療製造強國了。
世界前100強科學儀器儀表企業中,中國更是全軍覆沒,一家都沒有。
中國製造業企業應用的新材料40%以上依賴進口,1/5新材料中國沒有任何企業可以製備,完全是空白市場,那就更算不上製造業基礎產業強國了。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由於目前中國製造業關鍵核心技術依然是不能自主可控,所以中國還是世界製造業第三梯隊的水平,這種地位仍未根本改變。
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受到西方國家瓦森納協議的嚴格封鎖,它們國家的企業可能隨時買到國際上最先進的裝置和裝備,而我們企業購買則非常困難,甚至根本買不到。
所以,社會政體不同,只能倒逼著中國不得不一個又一個地艱難地追趕,力求突破“卡脖子工程“。
實際上,“十三五”時期,在硬核科技上,中國過去五年並未取得多少突破性進步。
我國企業真正突破和顛覆的裝備,其實並不多,除了消費電子、行動通訊、盾構機和輸變電裝備等領域之外,在其它民用領域的突破,就真的是鳳毛麟角了。
與發達國家政體不同,中國高階產業全球圍剿封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要突破的卡脖子技術,依然非常多,至少幾十項關鍵核心技術並沒有真正明顯突破。
至於說智慧手機,新能源汽車,消費電子等領域,中國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這些領域根本不是中國製造業邁向世界製造強國的最重要標誌,最多算很小的一方面。
比如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雖然連續八年產銷量世界第一,佔世界半壁江山,但是最關鍵的技術,中國企業仍未能全面掌握。
在氫燃料電池技術水平上,中國落後日本豐田和本田技術水平十年以上。在各國汽車企業正在全力開發的全固態電池技術上,中國落後美國五年以上。
在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技術上,中國遠遠落後於美國,甚至美國高通已經制定了無線充電標準,而中國只是起步階段。
就是在主流的高鎳三元鋰離子液態電池上,中國企業仍然整體落後日本松下和韓國LG化學。而且,在關鍵的電池安全性上,中國企業就更落後了。
此外,在最關鍵的電池管理技術(BMS)上,中國企業也落後美國特斯拉公司。擁有獨立的BMS系統技術的中國企業,像寧德時代,比亞迪這樣的企業,也沒有幾家。
因此,在判斷中國製造業整體水平方面,要冷靜分析和判斷,評價指標要客觀,更要看多個綜合評價指標。
美國,德國,日本,英國,法國,義大利,瑞典,瑞士,荷蘭,韓國,新加坡,臺灣地區,和我們大陸製造業比較的,從來就不是工業增加值,從來就不是製造業增加值,更不是總產值,比製造業規模誰比得過大陸呀!
世界製造業,尤其是高階裝備製造業,歷來比的都是行業品牌領導力,產品技術持續創新力,以及品牌美譽度,主機與關鍵零部件市場佔有率,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可控度和新產品可持續開發水平等。
所以,中國企業和科技人員千萬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千萬不能成天總想著靠吹出世界製造強國,切莫過度自嗨自大,自己給自己加分加戲,連自己都被騙的相信了。
中國製造業強國之夢任重道遠。但我們也要堅信,經過產業界、科技界和金融界的拼搏努力,到“十四五”末期(2025年),中國製造業競爭力將進入世界前十,甚至前八,從製造大國正式邁進製造強國,這是有可能的。
到2035年,中國製造業競爭力有望進入世界前五。如果順利的話,到2040-2050年前後,建國百年左右,中國製造業競爭力有望進入世界前三,這是最順利的情況。
如果未來三十年,中國遇到西方聯盟猛烈打擊,甚至地緣戰爭不斷爆發,中國製造業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夢想,還有可能推遲才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