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飲料瓶裡的水安全嗎
開啟一瓶礦泉水或飲料,是再平常不過的動作,卻給環境增加了一個廢棄的塑膠瓶。
碳酸飲料、礦泉水、食用油等食品的塑膠包裝,主要成分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目前,PET瓶使用量已居塑膠食品包裝領域之首。
作為食品包裝,如果PET本身是合格產品,那麼消費者在正常情況下使用,應該是很安全的,不會帶來健康風險。
有科學研究指出,若是長期反覆使用塑膠瓶喝熱水(大於70攝氏度),或者直接進行微波加熱,那就會破壞塑膠瓶等塑膠中的化學鍵,可能會向飲料裡遷移出塑化劑、抗氧化劑和寡聚物等物質。這些物質一旦超量遷移,則會對飲用者的健康造成影響。因此,消費者一定要注意,PET瓶使用時應儘量不裝熱水,也儘量不要進行微波加熱。
02
喝完即棄有隱患嗎
塑膠瓶被隨手丟棄後,散落在城市的街道、旅遊區、江河湖泊、公路鐵路兩側,不僅會造成視覺汙染,還有潛在的危害。
PET具有極強的化學惰性,是一種生物不可降解的材料,能長期存在於自然環境中。這意味著廢棄的塑膠瓶如不加以回收,將在環境中不斷累積,併發生破碎、腐化,給地表水、土壤和海洋等帶來嚴重的汙染。進入土壤的大量塑膠碎片,會嚴重影響土地的生產力。
塑膠碎片被野生動物或海洋動物誤食,會給動物造成致命的傷害,同時危害生態系統安全。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報道,到2050年,預計99%的鳥類都會食用塑膠。
此外,塑膠還有可能分解成微塑膠顆粒,被生物攝食並經食物鏈最終影響人類的健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海洋裡大量的塑膠垃圾正在威脅海洋生物的安全,保守估計,每年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30億美元。海洋塑膠汙染已經被列為近10年最值得關注的十大緊迫環境問題之一。
03
微塑膠進入生活了嗎
微塑膠,廣義是指環境中任何尺寸小於5毫米的塑膠顆粒、纖維、碎片等,目前是全世界塑膠汙染防治關注的焦點。我國發布的《“十四五”塑膠汙染治理行動方案》也將微塑膠列入重點關注的新汙染源。
微塑膠的來源可能是原生的塑膠顆粒,也可能是塑膠製品由於光照、風化、高溫、機械壓力等作用而釋放出來的。
研究表明,如果人類每週多攝入5克微塑膠,部分微塑膠將難以隨大便排出,而是會累積在身體器官或血液中。此外,微塑膠還有可能穿過細胞膜進入人體的迴圈系統,對細胞功能產生負面影響。研究發現,微塑膠在動物身上進行的實驗已經顯示出炎症、細胞停止運作和新陳代謝等問題。
許多國內外文獻報道,食品接觸材料,如茶包、奶瓶、紙杯、餐盒等,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向食品中釋放出幾千至上億顆大小不一的微塑膠。而且,這一領域屬於監管盲區,應格外引起關注。
04
回收塑膠瓶可以再用嗎
理論上,除了被嚴重汙染的塑膠瓶,基本上所有的飲料瓶都可以回收再利用。但是在PET飲料瓶的消費和機械回收再生處理中,可能會引入一些外來汙染物,如食物油脂、飲料殘留、家庭清潔劑和農藥等。這些物質可能殘留在再生PET中。
當含有上述物質的回收PET用於食品接觸材料時,這些物質可能會遷移到食品中,從而威脅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歐盟和美國均規定,從源頭開始,再生PET必須滿足一系列安全指標要求,才可用於食品包裝。
隨著消費者對飲料瓶回收意識的提升,清潔回收體系的建立,以及食品級塑膠包裝再生清潔工藝的不斷完善,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能夠實現對飲料瓶的規範回收和有效再生處理,生產出符合食品接觸材料安全要求的飲料瓶,並重新用於飲料的包裝。
文:國家食品接觸材料檢測重點實驗室(廣東)主任、研究員 鍾懷寧
來源: 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