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真香別名眾多,而降香是其中最為常用的別名之一,降香之名最早出現於宋代的《仁齋直指》或《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至於為什麼講降香是降真香的別名,本藥師有以下理由。
一、明代李時珍在一《本草綱目》中,將降真香列為正名,紫藤香、雞骨香列為異名;而在降真香條文下的【集解】與【發明】中,多處使用“降香”之名;自李時珍以後,不少醫家著作在同一段記錄中同時出現降真香與降香的描述,如清代的《對山醫話》:“夏令暑熱炎蒸,溼濁上騰…,爰擬一方,名曰聖治….方用…. 白檀香(研細末)一兩,降真香(研細末)一兩,……檀香調脾利膈,正氣驅邪,降香能闢穢惡怪異之氣,故用為佐使;……”
二、宋代《仁齋直指》有一條關於降真香的記錄:是記載治療勞瘵病的芎歸血餘散:“……入紅硬降真香 末半錢……燒降真香置床下,午時又如前服藥。”到明代王肯堂所著的《證治準繩·類方》中引用該方時則變成了:“芎 歸血餘散…… 入紅硬降真香末半錢……燒降香置床底下, 午時又如前服藥。”兩段記錄基本相同,唯其中一句 “燒降真香置床下”到明代時變為了“燒降香置床底下”。
以上記錄均清晰地表明瞭古人認為降真香與降香為同一物質,而且降香是降真香的簡稱,從年代與出現頻率來看,宋代就有以降香作降真香簡稱,李時珍以後,各醫家稱“降香”、“降真香”的都有,但沒有一人或一個處方中同時出現降真香、降香兩味藥的情況。而且到明清以後,降香的記錄開始明顯多於降真香,說明醫家已經越來越認可降香作降真香的簡稱了。至於為什麼現代本草和《中國藥典》會把降香的基源定為降香黃檀,以後再掰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