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恿
陝西三原,因縣內有孟侯原、豐原、白鹿原而得名。古稱池陽,為關中壯邑、明清時期渭北地區商業和文化中心,素有“小長安”之美譽。三原溫氏為太原堂溫氏後裔,開基祖稱興齋公,南宋之季由洪洞避亂來三原,遂家於此。十傳至溫純、溫編,兄弟同膺顯秩,成為明代以官、學聞名的關中巨族大姓。明清時期,三原縣溫氏家族先後有二十多人撰寫著述八十多部。
本文作者從種芸山館所藏的三原溫氏家族中的溫自知詩札、溫淵知詩札、溫氏家藏書札及庚子甲辰未落名款札兩通切入,梳理溫氏家藏曆史與信札往來。
三原溫自知詩札
溫自知(1597-1663)字與亨,號孟侯,溫純季子,予知、日知弟。十九歲補博士弟子員,入太學。喜攻讀,善吟詠,有文才,安貧樂道,布衣終身。梓父兄文集,不遺餘力,康熙元年知縣林遜開館修志,聘自知纂修《三原縣誌》,未竟而卒,河濱李楷私諡“孝靖先生”。
自知一生坎坷多舛,歷經父兄早逝、闖王之變、明清易代等變故,然其稟賦卓異,天性恬澹,秉持家學,長於詩文,名重一時。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有《海印樓志》《龍橋志》《三原志料》《獲音》《獲音續集》《海印樓文集》《朝那遊草》《秋感倡和草》《東遊二記》《少華紀行》《少華遊草》《北遊草》《八行圖說》《七歌》《悲秋耦吟》《獲音遺集》《獲音代集》《迪吉摘要》等十八種。
自知著作,流傳者僅《海印樓文集》《海印樓詩集》《東遊二記》三種,于右任先生曾有書作《錄溫自知詩》,亦可見其作品影響。《溫氏家傳尺牘》冊多為與自知唱和之作,其中自知自作詩三開,或為天壤間僅存之遺墨。
其一《夏日同拙庵諸社丈載酒訪潔初會長於東堡》
經傳絳幛峪流濱,載酒相尋意轉親。何物炎氛消大夏,只應高唱有陽春。眼中交態誰知己,世上浮名不藉人。酩酊辭君策款叚,暮煙落照漾西鄰。
其二《聽君陽社丈說金焦之勝是日阿咸子和直社》
水國微茫入望遙,聽君舌本瀉金焦。御風塔頂懷招隱,對月江流見斗杓。鳥嶼晴浮漁浦樹,鐘聲時雜寺門潮。吾生倘得遂禽向,一吸中泠磊塊澆。
其三《和答張儀昭翁見贈二首錄似郢政》
張翰歸來棲澗原,清芬蘭蕙種盈盆。盤餐留我中廚出,騷雅同君正始論。雨後苔痕添曲徑,春深花蔓上籬門。杏灣遊侶今餘幾,徙倚陶家五柳園。
逸韻霞標晉代賢,懸車雙鬢未皤然。招尋物外二三(寧無)友,賴有杖頭一百錢。(簡點囊中得幾錢) 移席梁園鶴舞榭,行吟澤畔鳥鳴篇。棲遲芳草忘歸去,春盡陰陰類小年。
拙庵當為三原王公選,潔初、君陽、阿咸、子和皆待考,張儀昭翁為涇陽張炳璇,晚明科學家王徵表弟,曾為王徵撰墓誌銘,而書丹者正是溫自知。
自知詩近中唐,承少陵遺風,又得陶詩旨趣,同裡詩人韓詩在《海印樓文集》序言中認為關中人文“未嘗不為先生首屈一指”;清初關中大儒李因篤尊稱自知為“吾黨領袖”,誠非虛譽也。
三原溫淵知詩札
溫自知族弟溫淵知(生卒不詳)字玄肆,號笑園,晚更號脫落子,與弟溥知皆諸生,博學多才,工詩文,砥節義,一時詞場伯仲推壇坫也。《溫氏家傳尺牘》冊存淵知詩十八首,因單列一篇。
《花朝儀昭社翁招遊杏灣》
西園東觀憶馳驅,旗鼓周原幸不孤。一代鉛華歸晏息,百年神采駐精莩。飛瓊潔屑尊疊勝,流水澄泉杖履扶。曳落河中難系足,簡春鬷邁踏甌臾。
難弟美髯雅似仙,飄松拂柳駐喬年(樞乾)。阮家昆季皆能飲, 蘇子門庭莫用錢。原外岑螺青半掩,樹間花萼素相聯。滎陽漢上秦山味,鐺瀹清甘勝惠泉。
《家兄舍侄畢集花朝前同諸子游賞杏灣》
南北相攜是雁群,芸臺少長總能文。花林冶峪河千曲,水際平渠草色分。席地班茵珍寸晷,傳觴譜骨較餘芬。晏然無警成嘉會,原上風高蕩暮雲。
共開雙眼睇鶯聲,野老尋春即太平。多向化工延日霽,況兼人世俟河清。當時樹密人還少,片晌風祥曲又成。不畏西申重筦鑰,折花駝醉入春城。
總饒跨漢摘星手,可奈風狂雨驟時。幸得輕陰安雅興,都無俗累娛佳期。即教閉戶從花盡,莫遣逢人被酒欺。隔畔客來壺榼至,滿灘聲落水雲馳。
酒國年芳留白髮,詞場春色散青袍。自矜天授同人福,不墜風流舊日豪。花外碧山層水疊,柳邊明月兩城高。家園亦有壇邊樹,不遣南枝向北䬞。
野外看花瞰早煙,卻因雲雨倍生憐。蘭亭珥筆人堪繼,紫閣朝衫事可傳。淡抹山妝輕著髻,高磨水鏡絢爭妍。覓驢鄰舍朝朝急,莫道春風不費錢。
《早雨柬儀昭先生魯橋》
杏灣面訂醉深林,猶帶垂楊十里陰。去日苦多嘉會少,百年難得是知音。北郭歸來為省花,月明昨夜樹交加。懷人早起星猶在,冷落春深日影斜。休疑門外障重圍,春半花程樂事違。雨灑清明桃李候,雲連清嶂沒朝暉。
詞場探論藉金聲,指點青山屬老成。花逕開尊明日約,莫教風雨攪流鶯。
《傷春五首》
一枝嫋娜坐生嗔,向晚燃爐手尚龜。絹海膠山星斗落,百花開遍不知春。家似深山鎮日長,體中芒刺動周章。多開白鷺因風老,扶向花前淚滿眶。
薄暮褰帷就小廬,春程日夜綠連裾。雪消梅老鶯聲滑,日冷桃天燕字辣。
寒食未經早斷煙,纏身敗絮自年年。畏寒生病春猶甚,嚼酒連姜夜半眠。
雨如飛屑雪如煙,總是春深急著棉,桃花卻變梨花色,唾裡清明又一年。
(疊韻即岑嘉州封大夫破播仙凱旋及磧中作二首體)
《春雪》
草色斜侵檻,泥融春水明。入簾空夢蝶,帶雨滯流鶯。前後花同落,高低路未平。不虛覓鶴氅,詩到庾樓成。
《坐久偶然作》
坐深風雨主,寒氣欲吹燈。初業空存篋,離懷似綴艿。多愁違宿夢,退步識驕矜。且喜春膏足,天涯及歲登。
《夜讀何李諸詩》
詩成無蚤晚,期見百年心。不謂官衙內,能為細席吟。春空花鳥寂,夜定草堂深。里巷皆新曲,諸公何處尋。
《署中蚤飯見遠樵》
早飯春風裡,雲開見遠山。繞簷時獨立,念爾欲固攀。戈息農疇急,齋居歲月閒。負薪誰氏子,蹩蹩雨中還。
《官閣聽雨早興》
官閣靜如水,壚聲未驟高。密雲垂雨腳,四野沾微膏。披襟散苔步,竹樹列旌旄。短者屹當戶,大者類漁樵。國哀不稱樂,對此如雲傲。山深不知春,群鳴蟄未號。高臥跂予望,雨點亂蓬蒿。莫訝春來遲,物生各自勞。
《錦帆先生喜子至有作步韻》
黎園春色日翩翩,短竹縈階落照邊。曠世交遊百代內,背城鐘鼓一燈前。曾無車馬頻填戶,時有山人獨扣禪。卻憶舊柯青嶂雨,坐聞流水夜涓涓。
《望昭陵奉天道中》
雪消絕壁開清曙,倒影斜暉西復東。匹馬孤村聞疊鼓,雙鳩何處喚春風。高懸日月窺金虎,永謝崩騫繼髯弓。最是祁連功爛漫,千秋一冢望來空。(秦陵唯橋陵昭陵葬山上故中及之)
《奉和趙明府先生大安寺眺》
天垂平野散朝暾,藩落**若獸蹲。睥睨登樓雙屐怯,薜蘿繫馬一僧存。 鳥聲隔樹啼空晝,春色連疇綠到門。莫嘆遊人歸去蚤,暫時乘興已銷魂。
《王橋次韻》
谷口行將盡,村煙漸不孤。馬蹄皆涉趣,沙鳥自相呼。斷岸聞流水,夕陽如畫圖。春風通謝屐,兼得慰潛夫。
雕龍辯馬徒勞力,柳篋芸香日未空。獨宿如僧花滿幾,平交作客月圍宅。天留老景風塵外,人在春宵醉夢中。殘坂停丸知未邁,燈深茶厄學王蒙。
《過杜若春樹堂喜逢邢四溟》
極口先朝事,論交八載心。酒筵經歷久,風韻自相尋。喜見驚鬚髮,同酬溢笑音。乘龍湖海氣,誰識是南金。
溫淵知生平資料不多,讀《署中、官閣》兩詩,想其應非布衣,或領教職或任小吏或充幕僚。詩中除張炳璇外,“錦帆”、“趙明府”為“燕臺七子”之一的趙賓,“杜若”為三原詩人杜恆燦,《海印樓詩集》中有《張儀昭社丈招同諸詞盟杏灣遊覽次韻王渼陂先生春興正宮八闋》《春日張儀昭招飲杏灣》《趙錦帆明府同劉石生過訪共賦齊韻》《送趙錦帆明府擢比部》《贈邢四溟》等,並錄有與淵知聯句,可知二人長相過從。淵知詩亦多受自知影響,溯唐追晉,不愧“三秦詩派”先導。
臺灣地區何創時書法基金會藏有溫日知詩札一件,詩名《以詩代柬招弟與亨登嶼浮閣時辛酉九月九日》,辛酉在天啟元年,自知年方廿五歲。三原溫氏,自溫純起,予知、日知、自知、淵知、溥知、啟知、樹珖、樹琴、德嘉、德裕、德勰,至溫克、溫度、溫儀、溫祿綬、溫長綬、溫曾緒、溫廷鸞、溫蕙等,詩書傳家,代有著述,家風家學,足為典範。
三原溫氏家藏書札考
《溫氏家傳尺牘冊》中,溫純、溫自知、溫淵知札外,尚有名人墨跡若干,茲錄如下:
其一,陸啟浤《送九生詞兄還秦兼簡與亨》
陸啟浤(1590-1648)字叔度,浙江平湖人。自幼聰敏好學,讀書過目成誦,十歲能作古文辭,弱冠即博極經史。生性豪放,倜儻負奇氣,早年遊金陵,曾留下懸金購荷之佳話,人目為樊川復出。喜交遊,曾與陸澄園、趙韓、馮洪業、孫宏祖等結詩酒社。詩宗少陵,《帝京景物略》初刻於崇禎八年,徵引其詩六首。啟浤客燕廿年,交滿長安,然終不遇。崇禎十三年,度天下將變,遂歸隱,更名遯,字山翁。一生勤於筆耕,著述頗豐,已知有《古人幾部》《賁趾山房詩文集》《讀史》《經世譜》《太元測》《射訣》《客燕雜記》等,崇禎十六年所著《北京歲華記》為目前所知唯一存世、以“歲華記”命名明代歲時節日民俗文獻,朱彝尊《日下舊聞》、王士禎《池北偶談》中多有引用。
《海印樓詩集》中有《辛伯章劉九生雨中過我》《劉九生過訪同王大春小飲》,乃知“九生”姓劉。
其二,復旦致老社長札
《海印樓詩集》中有《聞駱叔夜明府將至詩以待之》《送駱叔夜明府扶櫬南歸》。駱復旦,字叔夜,諸暨楓橋人。拔貢生,授推官,例改知縣,除陝西三原,順治十四年任。由是均徭役,擒巨盜,令簡刑省,於民休息。好集古石刻,校勘真贗,公暇手一編,與及門人相考訂。歷官三年,貧如赴任時,會以水利事論,逮,久之得白,補江西崇仁縣,祀名宦。性敏捷,擅詩文,著有《桐蔭堂詩抄》《山雨樓詩抄》《至樂堂詩抄》。
其三,弟遜《陽月過鑑硯齋與亨世兄以別深賦詩款留,次韻報以二章並政》
林遜(?-1702)字敏子,號立軒,福建侯官人。清代順治十七年以明經任三原知縣,律己嚴峻,臨民慈祥,無纖毫私竇,尤好植士類。越六年,遷開州,邑感其德,擬建祠勒碑,遜聞,切禁止之,後調知達州,皆有惠政。晚歸於烏石山之西園構荔水莊,二子侗、佶讀書其中。卒祀名宦。
其四,田爾珏《秋雨感懷四首》
田爾珏(生卒不詳)字石臣,陝西富平人。天啟進士田時震侄、增廣生員田時需子。胞姊適關學儒宗馮從吾得意弟子李映林,外甥為清初鴻儒李因篤。因篤三歲喪父,隨母避難,長於外家,即詩札中所稱“天生大甥”。 溫自知與李因篤為忘年之交,自知在《答石生時石生寓代州陳祺公兵憲署中》詩中用“青蓮是勝流(謂李天生)”,將因篤與李白類比,評價極高。因篤嘗為《獲音集》撰《獲音評語》,併為《與亨詩草原本》批校。
“家華石水部”為富平田本沛,字漢元,號華石,崇禎十六年進士,官工部主事。“施尚白督學”當然是施潤章,字尚白,順治六年進士,順治十三年由刑部主事改提督山東學政按察司僉事。大約可知是札書寫時間。
其五,趙濬《溫老伯孝靖先生輓詩》
趙濬(生卒不詳)字元升,號念堂,陝西涇陽人。康熙十八年己未科三甲一百一名進士,官江蘇常熟知縣。
其六,趙名鼎《溫與亨先生輓詩》
“劉李二子”中“劉”不知為誰,“李”應指河濱李楷,李楷撰有《溫孝靖先生暨元配馬孺人繼配孫孺人合葬墓誌銘》。
其七,趙名鼎《賀大司農入禮闈勉成十四韻》
大司農指溫予知子樹瓊,由官生任戶部四川司郎中,譽稱“大司農”。“桐老盟臺”為溫自知子樹琴,字桐柏。
趙名鼎,字虛齋,籍裡不詳。《陝西著作志》載其著有《清醒堂集》。溫樹琴卒僅四十四歲,李因篤為撰《溫孝子傳》,樹琴長子溫克生於順治二年,因知趙氏亦明末人物。
其八,恂生《致弘佺、右貞》二札
溫樹琴有三子:克、度、允。
長子溫克(1645-1699)字彥弘,一字弘佺,號九嵕。太學生,頗有文名,乃關中名士,著有《九嵕小草》。
次子溫度,生卒年不詳,字右貞,一字彥貞,號道嚴。諸生,受業於淳化宋振麟。著有《南遊紀略》《惟菴詩文稿》。
苑洛先生為韓邦奇(1479-1556)字汝節,號苑洛,陝西朝邑人。正德三年進士,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文理兼備,精通音律,著述甚富。所撰《志樂》,尤為世所稱。
“恂生”經墨跡比較,考為張恂(1617-1689)字稚恭,一字壺山,陝西涇陽人。崇禎十六年進士,值戰亂未任職,東遊壺山隱居。順治二年南下至邗上,十二年,授中書舍人,兼任給事中。張恂天資聰慧,博覽經史,喜吟詩作賦,兼學書畫。書法“二王”,畫師董源,長於山水,善用渴筆,墨法蒼渾,有古澹天然之趣。著有《樵山堂詩》《西松館詩》《雪鴻草詩》等。
其九,許孫荃《池陽三先生詩之一有序》
許孫荃(1640-1688)字友蓀,一字生洲,江南合肥人,許如蘭孫、許裔衡長子。康熙九年庚戌科二甲五十六名進士,選庶吉士,十三年,改刑部雲南司主事,十五年,遷四川司員外郎,十八年,薦舉博學鴻詞,堅辭不受,升戶部山東司郎中,廿三年,改提督陝西學政按察司僉事,識高操潔,廉明審慎,杜弊端,興教化,勤督課,備誥條,諄諄懇懇,關以西,鹹稱夫子。遇聖賢名跡,均力為修復。
康熙廿六年,許孫荃為溫自知《海印樓集獲音》作序。廿七年夏返里,亟欲以親老乞歸,九月竟病卒,李因篤為撰《陝西通省督學前太史淝水許使君墓誌銘》。許太史工詩文,著有《慎墨堂詩集》。
其十,王輔《郾城留別溫明府、留別陳子章同學》
據《李恕谷先生年譜》載:“甲申,溫益修選郾城知縣,聘陳子章司刑名”。溫氏後人中有溫德裕,字益修,號岸先。康熙十一年舉人,官郾城知縣。工詩,有《哀棣吟》《岸先近草》等。即“溫明府”。
王輔,字元公,遼寧奉天人。生員。康熙廿七年任黃州知府。同年主問津書院春祭,捐俸銀維修書院學宮。廿九年撰“萬古津樑”匾額獻書院,調撥官田租銀以補書院經費不足,撰有《書院祭田碑記》。卅十三年,任平陽知府,吏治精敏,綽有聲績。調平之次年循資已昇天津道,奉旨留任。值平陽地震,城郭廨舍盡圮,奸民乘燮劫掠,輔痛懲之,乃止。嗣上發帑遣官修理,輔實襄其事焉。
《康熙起居注》載:“湖廣黃州知府王輔,原任盧溝橋捕盜同知,為人頗優,學問亦佳,書法亦善”。詩中有“昆明戰艦收”“萬里滇黔路”等句,或是王輔早年曾參加過平定吳三桂叛亂。
所見溫氏家傳尺牘另有溫日知、來臨兩札,藏臺北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其餘廿二開,皆存山館。《海印樓詩集》中有《投贈王覺斯宗伯二十韻》,冊中原或有王覺斯墨跡,亦不知所蹤。百年人事歸塵土,惟有故紙最溫情。冊中劉子、趙明鼎、王輔等詳細生平,並待識者教之…
庚子甲辰二札考
甲午(2014年)歲中,於江右畫估處獲舊裱信札零散冊頁若干,誦之多與溫自知相關,亦有自知子樹柏、自知孫克上款,並溫自知詩札三通,知為三原溫氏家傳舊物。
中又有未落名款札兩通,其一曰:
前託蹇理老遣人以年錄往 不謂付之烏有 或並其書置之 如昔年羅郎中故事也 郎中且然,況人役乎 此並附帕履 不敢多具 知兄可麾納不答也 寧宇兄遭此大難 痛甚 當有渥恩 草草復不盡 小詩二帖 奉 覽正 弟 名不具 左衝
其二曰:
昨王公祖人去 附書想已到 茲從通歸 再寄此卷六 收覽 寄王峨南書並全歷致之 時王掌科以言宮闈事下獄打問 自此將日多事 惟大家相與以真誠竭力維持 恐難而又難耳 諸親友不及另書 田老先生問弟何不來 應以不久即至 尚未細問其意如何也 蓋渠方有事未晤面 吾弟酌之 卅日具 衝 庚子十二月初一日從通寄
章草作札,雍容渾厚,靈動簡古,佈局疏朗,氣度不凡。一為“弟名不具、左衝”, 一為“卅日具、衝”家書, 一望為明人書札,然作者為誰?實在一頭霧水。惟 “寧宇兄”“蹇理老”“王掌科”“田老先生”諸人,或有跡可循。
按:寧宇為趙可懷(?-1603)字寧宇,巴縣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進士。授山東汶上縣令,擢御史,累遷兵部右侍郎,後歷任應天、保定、陝西、福建、湖廣五省巡撫,為抗倭名將,曾接見過利瑪竇。萬曆卅二年(1604年),湖北發生 “楚宗劫槓案”,楚宗人蘊鉁等戕殺巡撫趙可懷,搶去楚王助工銀。即札中所記“遭此大難”, 可懷死後,贈太子太保,賜祭葬,亦即札中所謂“渥恩”。
蹇姓為少見姓氏,然明代為望族,讀《明代重慶蹇氏家族研究》,知“蹇理老”即蹇達。蹇達(1542-1608)字子脩,號理庵,巴縣人,明初名臣蹇義六世孫。嘉靖四十一年進士,萬曆朝兩任薊遼總督,為一代抗倭名將、民族英雄。萬曆卅二年,因功升兵部尚書。
萬曆卅二年歲在甲辰,上溯四年即庚子年。
按:萬曆名臣李廷機《李文節集》收有《救王掌科公疏》,王掌科名德完(按:明設給事中,分掌六部,故稱六科給事中。六科掌印長官為都給事中,稱“掌科”)。王德完(1554-1621)字子醇,廣安人。萬曆十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改兵科給事中,直言敢諫,累遷戶科都給事中。廿八年,起任工科。時帝寵鄭貴妃,疏皇后及皇長子。是年十月,德完上《恭請篤厚中宮疏》,疏入,帝震怒,立下詔獄拷訊。正是札中所述之事。
據札中已知人物、事件、語氣,及原藏情況,隱約知二札作者為溫自知父溫純。
溫純(1539-1607)字景文,號一齋,三原人。嘉靖四十四年進士,由壽光知縣徵拜戶科給事中,屢遷兵科都給事中。因昭雪故司諫沈煉獄,為首輔高拱所惡,出為湖廣參政,引疾歸。萬曆元年,用薦起河南參議。二年,晉太僕少卿,七年,由光祿寺卿升太常寺卿,力勸張居正回鄉守制,與首輔杵,旋移疾歸,回鄉辦學一草堂,引名士講學。十一年,起復原官。十二年,以大理卿改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巡撫浙江。入為戶部左侍郎,進右副都御史、督倉場。母憂去。進南京吏部尚書。召拜工部尚書。父老,乞養歸。終喪,改左都御史。因劾罷御史顧龍楨,與首輔沈一貫忤。妖書事起,力為沈鯉、郭正域辨誣。楚宗人戕殺撫臣,純復言無反狀。一貫怨益深。卅三年,數遭誣奏,十上《乞休疏》,七月致仕。一生清白奉公,五主南北考察,澄汰悉當。肅百僚,振風紀,時稱名臣。卒,贈少保。天啟初,追諡恭毅。
溫純胞弟溫編(1555-1625)字希孔,號約齋,修幹嶽立,為諸生,有名庠序。會寧夏變亂改從戎,官至遊擊將軍。萬曆間,守備漢南,潔自奉公,明而能斷,郡邑有訟,鹹就剖焉。居鄉時恭毅建橋,施粥築兩城,修學宮,早經夜營,傾囊解衣以成之。
寧夏變亂即萬曆廿年二月寧夏致仕副總兵哱拜叛亂,殺撫臣,劫主將,攻取河西卌七堡,黃河以西望風而降,全陝震動。溫編從戎當即此時。七月,甘肅巡撫葉夢熊代魏學曾督軍平叛,九月,亂平,授兵部右侍郎總督三邊。陝西左參政田樂接任甘肅巡撫。
田樂,字東洲,鄚州人。隆慶二年進士,初授東阿令,有惠績。升任河南道監察御史,萬曆初改涼永兵備道。萬曆廿年,擢甘肅巡撫,先後取得“湟中三捷”和大小松山戰役勝利,收復松山失地千餘里。廿六年,晉兵部尚書。廿八年,封柱國、松山伯,賜免死鐵券丹書。卅年致仕,卒賜祭葬,諡襄敏。“田老先生”舍此老為誰。
王民順(1539-1624)字道服,號如水,金溪人。隆慶五年(1571年)進士,初任廣寧知縣,有惠政,累遷廣東按察使。萬曆廿八年,進陝西右布政使,轉左布政使,至卅三年。此或即王公祖(公祖為明清士紳對知府以上地方官尊稱)。
崇禎乙卯,溫自知梓《溫恭毅公文集》三十卷,《凡例》中特說明:尺牘僅有五卷,逸者十八存者十二,長篇短札皆以忠君行道為言,其洞析邊事虜情切中膏肓,講論火器至精至細,即在今日亦為對症之藥。家書數則,無求田問舍語,家庭勉勵皆作聖闡道之言,觀者自能得之…集中收《贈大中丞寧宇趙公還蜀序》一篇、《報趙寧宇中丞》一通、《與弟書》十通,茲錄一二。
吾弟想旦夕即發漢南矣 百凡慎之又慎 吾弟有識有量 必不以此自足 為國為民可也 遣去賀文乃善造火器者 吾弟善視之
弟痰未愈 須用定心之功 凡去留遲速順之而已 當不得意此心先亂 若逢有大變將如之何 張魏公有刺客至 亦笑而聽其取首 無非信命信數也 二侄文各有致 正好從此精進 令看好文 求英發也
吾皖賢達胡適之有名言: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有三分證據說三分話。羅郎中是否羅紳,王峨南、甲辰札受信者為何人,尚無從考訂。謹輯錄資料如上。萬曆庚子,距今七甲子,溫恭毅一代名臣,彪炳青史,倘能使墨寶不蒙於塵,則善莫大焉。
(作者系地方文獻與手札收藏家)
責任編輯:陸林漢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