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史金霞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只要一看到這句話就想起小時候的年來。記得我小的時候,過年可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兒。
那時的農村裡,一入臘月就開始忙年兒了!因為那時候,生活條件很艱苦,吃的東西很單一。一個冬天,幾乎都是吃鹹菜和蔥蘸大醬,偶爾熬一次白菜粉條,吃過之後,還要念叨很長時間。吃肉也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可以多。過年最神聖的夢想,就是可以吃豬肉餡的餃子,穿洋布做的新衣了!
農村裡忙年兒,是從烙年饃開始的。那時候,家家戶戶都要烙年饃、蒸豆包、菜包,還有一種白麵的上面頂著紅棗的花捲。蒸菜包的菜,一般都是乾的蘿蔔葉和老的白菜葉,再加一點鮮蘿蔔。過水之後剁碎了,再半機械半人工地擠去多餘的水分,然後加上調料面、豬油、碎粉條,用發好的麵包了上鍋蒸熟,出鍋後熱氣騰騰的,吃著可香呢。
因為冬天比較冷,過年烙的膜、包子也多,晾涼了放到很大的陶缸裡,一般都要吃到二月二,這年才算是過完了。玉米麵做的豆包容易長白毛,奶奶就哄我們說,長了毛的豆包是出汗了,會越發地好吃。然後就把這些長了白毛的豆包,再上鍋蒸一遍。很多時候,那豆包都長了白毛長黑毛,卻依然捨不得扔掉,到後來發酵後做成了一年四季飯桌上不斷的甜麵醬了。
記憶中最難忘的是不僅家家戶戶都忙年,連生產隊裡也跟著忙年。隊長選派青壯年勞力漏粉條:(也有做豆腐的)漏粉條是一門技術活,掌握不好火候就會跑芡。一般從一入冬就開始了,先是支起一口特別大的鍋,然後把秋天準備好的紅薯粉,調成糊狀,盛到漏粉條的漏斗裡,鍋裡的水要燒得滾開,然後幾個青壯年的小夥子,輪流抖動那個漏斗,粉條就慢慢地漏到開水鍋裡了。一邊漏粉條,一邊有人把煮熟的粉條,撈出來,用棍子掛起來,一排一排,放到外面冷凍,最後再風乾打捆,分到各家各戶。
俗話說:三祭灶四掃屋,五蒸饃饃六殺豬。其實這前邊都要冠以‘臘月二十’才對。
到了臘月二十幾,就開始殺豬宰牛了。宰牛的場面我沒有見過,但殺豬的場面,我還是見過的。也是先支起一口特別大的鍋,把水燒開了。然後幾個人一起把豬殺死,在腿上割開一個小口,向裡邊吹氣,當整個豬都鼓脹起來時,用開水燙了,去毛,開膛破肚,非常血腥的場面。我因為膽子小,只遠遠地看。到了晚上,小孩子大都會在膠質的豬蹄甲裡,放一點豬油再做一個燈芯,點起來舉著到處跑!那時候,覺得一看到這樣的燈火,年就來了,就可以吃肉了!心裡的那種歡欣雀躍,真的是不可言喻啊!
現在好多人都說,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細細想來,主要還是現在生活好了,不渴望過年吃肉,也不渴望過年穿新衣了;而且,玉米麵饃也不用烙那麼多,偶爾買些現成的,也就不用那麼大張旗鼓地忙年了,年味兒自然就淡了很多。不過那時雖然過得忙些,可的確真有意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