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
王曉晨,80後青年學者,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有機硼催化化學,首屆科學探索獎“化學新材料”領域獲獎人。
在首屆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楊振寧先生說:“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一生有兩個最困難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做研究生的時候,第二個時期,是拿到博士學位以後五年到十年,這期間要選擇一個領域,要在這個領域裡頭做出一番成績,是一個新的挑戰。我認為,楊振寧先生道出了我們的心聲。
研究生時期能否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是青年學子畢業後能否繼續科研事業的先決條件,這個階段將完成一輪非常嚴格的篩選,只有少數人能夠脫穎而出。學生需要具備過硬的科研能力和踏實刻苦的學術韌勁,很重要的是要選好導師。結合自己的研究興趣,跟隨相關領域的學術導師做學問,是最好的選擇。學生能從導師身上學習到諸多經驗,導師的言傳身教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養成良好的科研習慣,建立科研品位,開闊眼界並樹立遠大目標,為畢業後獨立開展科研工作打好基礎。
在學術機構獲得職位並開始獨立開展科研工作,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第二個困難時期。青年科技工作者此時面臨著角色轉換的難題,他們由學生轉變為老師,把握科研方向、帶隊伍、處理同事關係等方面都將面臨挑戰,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
其中,選擇研究方向和內容對於科研生涯最為重要。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起步階段基本都會面臨研究生數量少、經費不足等問題,需要深入思考和判斷各個課題的意義和發展空間,再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少數課題上,才有可能在考核期內產出一些重要成果,爭取後續科研經費資助。如果長時間沒有科研成果,隨時會面臨科研生涯的結束。課題選擇的容錯率並不高,青年在起步階段承受著較大壓力。
在選擇課題時應該首先分析科學價值,著眼未來做“長線投資”,選擇潛在意義重大、可探索空間廣闊的研究方向和內容;還要選好切入點,從相對簡單的起點出發,積累一定基礎和成果後再逐漸深入探索。由於起步階段的資源有限、競爭力不足,應儘量避免熱門領域和方向,才更有可能做出辨識度高、原創性好的科研成果。而且,研究方向的熱門和冷門在不斷變化,青年科技工作者應該有把冷門做成熱門的勇氣和決心,才能站在時代的潮頭。
就我從事的基礎科學研究來說,它在現實中離社會大眾比較遠,甚至不是細分領域的同行也不能完全理解。如果簡單使用“投入—產出”模型去權衡,很難做出真正有意義的前沿探索。基礎科學研究可以分成上游和下游,上游離產業較遠,主要探索自然界的規律以及回答哲學問題,下游離產業較近,將科研成果嚮應用端發展,可以直接創造經濟價值。無論上游下游,都有價值。
近年來,黨和國家倡導在科研評價體系中“破四唯”,就是希望針對不同型別的科研內容建立多樣化的評價體系,以促進各個學科從上游到下游均衡發展,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探索基礎科學領域、投身原創性研究,避免研究內容同質化。這正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歷史機遇期,需要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個人選擇融入國家政策導向,勇於創新,敢於突破研究正規化,在科研工作的起步階段珍惜時間、把握自己、擁抱未來。
(作者:王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