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上週聊了《貴州風情:苗疆生界之臘爾山紅廟》,今天繼續本系列,寫寫《苗疆生界之雷公山黑苗》旅遊隨筆。
苗嶺山脈之雷公山黑苗
雷公山屬於貴州四大山脈之一的苗嶺山脈。
苗嶺山脈一般指從惠水以東至雷公山,長約180公里,寬約50公里;或泛指西起六枝、東達錦屏,貴陽以南、獨山以北的東西分水嶺高地。
苗嶺山脈是珠江水系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
很多朋友因南明河注入烏江,認為貴陽水系全為長江水系,其實貴陽也有少量河流為珠江水系,如青巖鎮青巖河(發源於龍井村龍井)其實就是屬於珠江水系(龍井—青巖河—漣江—蒙江—紅水河支流—珠江上游)。
苗嶺山脈比較出名的山峰包括雷公山(苗嶺最高峰)、雲霧山、斗篷山、老王山等,而高坡雲頂草原、龍里草原也均是苗嶺山脈的高臺平地了。
苗嶺山脈的福泉、貴定、麻江、龍里、開陽、花溪等區縣的苗族,主要為苗族六大支系之一的“花苗”,衣著服飾紋樣以花紋為象徵,用色多樣,色彩絢麗。
而黔東南的苗族則屬於苗族六大支系之一的黑苗,服飾紋樣主要用黑色為底色,配以黃色、白色等色彩,雷公山區域的苗族自然屬於黑苗。安順地區也是屬於黑苗。
明清時期貴州土司和生界變化
中國的土司制度發源於隋唐,成熟於宋元,在明初時達到鼎峰。
明成祖朱棣藉機滅掉思南、思州田氏土司建立貴州行省;明萬曆時,“平播之役”滅掉了播州楊氏;明天啟年間,朝廷平叛“安奢之亂”,水東宋氏土司被滅,水西安氏土司勢力大為削弱。
隨著明嘉靖苗民大起義的失敗,朝廷在銅仁、湘西一帶修建南方長城,臘爾山苗族實力受到極大的削弱,被朝廷納入土司(土人頭領)管轄之下。至清康熙中期時,臘爾山苗族逐漸接受“王化”。
康熙晚期時,測繪全國疆域,對貴州東南部、廣西東北部標註了三塊“生界”,這些生界仍然屬於“化外之地”,不歸朝廷管轄,雷公山、古州黑苗自然是範圍較大的生界。
雍正五年改土歸流
待清朝解決三藩之亂、平定準格爾、收復臺灣並解決與沙俄北方邊界後,戰略重心便轉為解決內部問題。
雍正皇帝上位時,國庫已空虛,雍正三大主要施政措施: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改土歸流既是解決內政問題,也是解決國庫空虛問題,主要由三大心腹重臣田文鏡、李衛、鄂爾泰分別實施。
生界的存在,朝廷無法獲得相應的人口資源、賦稅來源,且妨礙了官驛的暢通(官驛不入“生界”,許多地方需要繞路),自然為統治階級所不能容忍。
雍正五年(1727),雲貴總督鄂爾泰借“貴州定番、廣順仲苗作亂”為由,奏請朝廷徹底改土歸流,由此拉開苗疆生界徹底消失的序幕……
注1:定番即現惠水縣,不過當時定番州管轄範圍遠超現今,面積近為現在兩倍;廣順為原長順縣,1941年與長寨縣合併為長順縣。仲苗:仲即仲家,布依族舊稱,苗即苗族。
雍正五年改土歸流對貴州的影響:
1.貴州一統,再無內在疆域,促進了貴州的經濟、文化發展。但過程血腥,苗民傷亡慘重。過往已逝,不堪回首,如今漢苗一家,親如兄弟!
2.將四川屬遵義府,廣西屬荔波及紅水河、南盤江以北地區,湖廣屬平溪(今玉屏)、天柱,劃歸貴州管轄;將貴州屬永寧州、赤水古藺縣劃為四川管轄,奠定今日貴州的基本行政區域。
古州苗民大起義
古州是黔東南榕江的舊稱,不過那時的古州比現在的榕江大得多(雖然現在榕江下設有古州鎮,但與舊時古州不是一個概念)。
鄂爾泰在貴州改土歸流,僅僅5年時間,朝廷開闢苗疆二三千里,收復苗族戶籍4萬戶,並在苗疆腹地大量無償役使苗民修城、建署、築碉、開驛等,同時要求苗民交納各種賦稅,給苗民帶來沉重的負擔。
最終,苗民不堪重負,爆發古州苗民大起義。
雍正十三年,黔東南黎平人包利以“苗王出世”相號召,聚集2萬餘苗眾舉起反抗義旗,先後轉戰古州、臺江、劍河,然後攻克凱里、黃平、餘慶,逼近鎮遠、岑鞏等。
雍正令果親王允禮(康熙帝第十七子)、鄂爾泰、張廷玉等十餘人組成辦理苗疆事務大臣會議,並急調雲南、四川、湖南、湖北、廣東、廣西6省清軍會剿。
朝廷大軍壓境,於是苗民棄城回寨,然後再乘清軍諸營空虛進攻清營,雙方呈僵持之勢。
雍正暴亡後,乾隆繼位,對鎮壓不力的幾位大將革職問罪,然後派湖廣總督張廣泗負責進剿。張廣泗分析前期分兵戰守導致兵力不足,改為分兵三路合擊,且採用鎮壓、招撫並用等策略,即招撫“熟苗”,剿滅“生苗”。
最終,張廣泗攻破200多座苗寨。包利率眾苗民退守苗疆中心牛皮大箐(主峰即雷公山)。清軍八面圍攻,截斷糧草輸入,然後四面搜剿,包利被俘(也有說是病故)。牛皮大箐失守,古州苗民大起義以失敗而告終。
注:
鄂爾泰:1677-1745,病逝,諡號文端,配享太廟,入祀京師賢良祠;乾隆二十年(1755),被撤出賢良祠。
張廣泗:?-1749,雍正四年追隨鄂爾泰征討苗疆,是鄂爾泰最得力的助手;曾任貴州巡撫,貴州總督。乾隆圍剿大小金川時,張廣泗被彈劾玩兵養寇,拒不認罪,以失誤軍機罪處斬。
西江苗寨
地處黔東南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是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西江苗寨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江苗寨吊腳樓幹欄建築工藝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風情:苗疆生界》系列待續……
附:黔東南州苗族特色傳統村寨(部分)
舟溪苗寨:凱里市舟溪鎮;嘎囊香蘆笙堂,文昌閣,苗族花橋遺址。
南花苗寨:凱里市三棵樹鎮;巴拉河長裙苗。
郎德上寨:雷山縣郎德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群);苗族英雄楊大六故居。
施洞苗寨:臺江縣施洞鎮;苗族姊妹節的發源地。
反排苗寨:臺江縣南宮鎮;特色農耕建築:晾禾架,高腳穀倉。
岜沙苗寨:從江縣丙妹鎮;中國最後一個持槍部落。
短裙苗:黔東南的雷公山片區、丹寨縣、榕江縣等;姑娘、婦女一年四季都身著短裙,被稱為“短裙苗”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