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作為一個國土面積逼近1000萬平方公里的“大國”,在地理上左擁太平洋右抱大西洋,頭上還頂著北冰洋。擁有著漫長的海岸線實際上對於海軍應該有著較大的裝備需求,但是畢竟是地球一霸阿美的鄰居,又加入了北約這個保護傘,因此海軍實力在北約諸國中只算是中等,水面艦艇方面除去12艘哈利法克斯級護衛艦外,能撐起牌面的就是今天的主角,4艘易洛魁人級防空型驅逐艦。
易洛魁人級起源
1949年加拿大作為第一批北約成員國加入了北約,雖然在二戰結束時,因為盟國的扶持,加拿大海軍實力強勁,但在二戰後的頭二十年裡,加拿大海軍似乎躺平,安心抱住阿美大腿。奈何蘇聯海軍實力發展迅速,阿美也需要加拿大海軍支稜起來,來保護北方海上交通線,在北冰洋地區應對蘇聯水面和水下的威脅,於是加拿大海軍開始在60年代末開始設計建造戰後第一級驅逐艦,也就是易洛魁人級。
易洛魁人級特點
易洛魁人級驅逐艦共4艘,因為4艘艦以部落名字命名,也被稱為部落級驅逐艦。最開始是以反潛作戰為主,採用當時流行的長艏樓船型,上層建築佈置在艦體中部艏樓甲板之上,設計較為簡潔低矮,並且還有較強的三防能力設計,再加上突出的V型煙囪設計,同時採用了雙機庫設計,並且艦尾還有拖曳式聲納收放裝置,具有較強的反潛能力。
在動力上,易洛魁人級採用COGOG全燃交替動力推進方式,分別為兩臺艾利森570-KF燃氣渦輪機以及兩臺普·惠公司 FT4-A2燃氣渦輪機。使得全艦最高航速為29節,在20節巡航速度下,續航里程可達4500海里。
易洛魁人級裝備
易洛魁人級的武器裝備區分早期型和90年代中期改進型,在剛服役時,裝備了1門127mm奧托梅萊拉艦炮,防空採用海麻雀防空導彈,不過其發射方式十分特殊,既不是傳統的傾斜發射,也不是新式的垂直髮射,而是少見的4聯裝伸縮式發射架,平常整個架體是收放在艦橋前的長方體上層建築內,發射時候發射架從兩側伸出。
中期改造後,原有的海麻雀發射裝置被拆除,加裝了一座29單元Mk41導彈垂直髮射裝置(少掉的3個單元設定裝填裝置),可發射“標準”SM-2MR Block IIIA防空導彈,一躍成了一艘具備區域防空能力的防空型驅逐艦,並且主炮也變為一門76mm奧托梅萊拉速射炮。
反潛上為2具三聯裝324mmMk32魚雷發射管,可發射美製霍尼韋爾Mk46Mod5型魚雷,另外還可搭載2架西斯科基CH-124A“海王”反潛直升機執行反潛任務。
在電子裝置上,易洛魁人級裝備了一具AN/SPQ-501 (荷蘭Signaal公司 DA-08)對海/對空搜尋雷達,以及一具AN/SPQ-502 (荷蘭Signaal公司 LW-08)對空搜尋雷達,聲納方面為一具SQS-510艦殼聲吶和一具SQS-510 拖曳式聲納。
尺寸 |
長129.8米、寬15.2米、吃水4.7米 |
||||
排水量 |
標準4450噸 滿載5100噸 |
||||
航速 |
29節 |
||||
續航力 |
4500海里/20節 |
易洛魁人級服役
易洛魁人級驅逐艦共計服役4艘,目前四艘均已退役,最後一艘於2017年退役。
首艦“易洛魁人”號舷號為280,1969年1月15日開工建造,1972年7月29日服役;
第2艘“休倫人”號舷號為281,1969年1月15日開工建造,1972年12月16日服役;
第3艘“阿薩巴斯肯人”號舷號為282,1969年6月1日開工建造,1972年9月30日服役;
第4艘“阿爾岡金人”號舷號為283,1969年9月1日開工建造,1973年11月3日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