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日,神州大地舉國歡騰,熱烈慶祝新中國建國一週年。在這個歡天喜地的日子裡,朝鮮政府的內務相樸一禹來到北京後卻送上一份“不合時宜的”禮物!樸一禹於10月3日將這份“禮物”面呈毛澤東主席。
這份“禮物”就是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日成和副委員長樸憲永共同聯名寫給毛澤東的求援信,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朝鮮人民軍。信中的大致內容如下:
“敵人登陸部隊與南線部隊已連線在一起,切斷了我們的南北部隊,如果敵人繼續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機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
從這封信上不難看出,朝鮮人民軍已經被南北切割,前線部隊失去後勤補給且後撤困難。敵軍大舉反擊兵至三八線,北朝鮮此刻岌岌可危。雖然毛主席之前就對朝鮮戰爭的情形有所預判,但在接到朝鮮方面的求援信後還是不免神情緊張起來。
一、朝鮮兵敗,危在旦夕
10月6日,釜山包圍戰最終以北朝鮮前線崩潰,朝鮮人民軍大部分隊伍被敵軍打散而結束。
要知道就在兩個月前,朝鮮人民軍還在洛東江上把南韓軍隊和駐韓美軍“摁在地上狠狠地打”,金日成在命令部隊發起釜山戰役前還宣稱“即將把敵人趕下海去!”朝鮮戰爭局勢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居然出現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這是讓很多人都始料未及的!
在戰爭開始前,北朝鮮的人民軍做了充足的戰前準備。例如,他們在蘇聯駐守半島時接受了近四年的軍事培訓,同時還受到了大量的軍備援助。
而與之相比的南韓武裝就顯得有些底氣不足,南韓部隊的作戰能力不高。韓國在地理位置上又過於接近中國、蘇聯,遠不及可以充當反共橋頭堡的日本。加之美國此前主要將精力都集中在歐洲,派兵干預希臘內戰。因此韓國就進一步被美國忽視,對韓國的軍事援助也相對較少。
從1950年6月25日開戰,朝鮮人民軍僅在三天時間裡就攻克了南韓的首都漢城(李氏朝鮮王朝的國都、今首爾市)。李承晚於6月27日就從漢城倉皇出逃,金日成則將他的指揮部遷移到漢城。
面對朝鮮人民軍勢頭正猛的攻擊,同年7月5日,美國派出了幾百名戰士組成的特遣部隊(也就是李奇微後來在回憶錄寫到的“史密斯特遣部隊”)前往韓國烏山進行阻擊。企圖攔截北方的進攻,為南韓部隊的後撤爭取時間。
不過這場烏山戰役由於雙方實力懸殊,朝鮮派出的是將近五千人,還有坦克開路;而美國特遣部隊都是步兵而且缺少反坦克武器,結果當然是被包了餃子。這場戰鬥規模不大,卻是真正意義上朝美雙方第一次交戰。
隨後六天也就是7月6日,北朝鮮就佔領南韓京畿道的首府水原市,漢城周邊的南韓零星武裝力量全被打跑。消滅掉漢城周邊的敵軍後,朝鮮人民軍開始長驅直入,沿途上基本沒有受到像模像樣的抵抗,甚至連傷亡都可忽略不計!
到了7月中旬,北朝鮮稍微“有些吃力”付出了一些代價,但還是從美韓聯軍手中奪取了韓國中部的交通樞紐大田市。同月,木浦和晉州也如探囊取物般被朝鮮人民軍攻克。南韓軍隊則是一路丟盔卸甲,抱頭鼠竄。
一個月後,勢頭正盛的朝鮮人民軍發動“八月攻勢”挺進洛東江,基本上把南韓武裝和駐韓美軍牢牢地壓制在洛東江的東南地區。整個朝鮮半島僅剩下東南一隅,也就是釜山及周圍地帶尚未被朝鮮人民軍佔領,其餘地區均被北朝鮮控制。
可就是這樣“一統江山”的“大好局面”卻很快如曇花一現,變成了“生死存亡”的“危難之際”。
二、強弩之末,魯縞不穿
朝鮮人民軍在發起統一戰爭的總體戰術佈局就是“一波流”,也就是類似於“滾雪球”。這種戰術就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鼓作氣壓過去!從當時南北朝鮮的軍事力量比重和宏觀環境來看這種方法並無不妥。
實際上朝鮮在進軍過程中,效仿蘇聯的軍事思想,採取的是“平推式”的打法,並沒有將“一波流”升級成為“閃電戰”。換而言之,所謂的“兵貴神速”奇襲戰根本沒有發揮效用!
雖然在戰爭初期捷報頻傳,可並沒有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給予了敵方更多的撤退時間!因而在最開始的戰術實施環節,朝鮮就自相矛盾!明明是不宣而戰,想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結果卻用齊頭並進的方式攻伐,真可謂是畫蛇添足自找麻煩。
再者平推式進軍帶給了朝鮮人民軍更多的戰鬥損耗,讓本就兵員不多的北朝鮮在作戰人數上變得更加“捉襟見肘”。
當年朝鮮南北信託統治結束後紛紛獨立建國。北朝鮮領土略比南韓要多,但人口卻僅為南部的三分之一。北方的人口基數尚不足南方的一半,能夠動員出來計程車兵人數就更少!
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總數不超過十五萬人,這其中還包括近三萬人來自中國解放軍四野的朝鮮族戰士。這十幾萬人的部隊既要攻城略地,又要追擊敵軍,根本無暇顧及後方。
例如,在攻下大田市後朝鮮留下的守軍僅三千人左右。作為韓國南部一個交通樞紐的大城市,防禦力量尚能如此薄弱!那麼由此可以預估,其他的中小城市在被朝鮮人民軍佔領後能留下的守軍只少不多!
“一波流”就是在不考慮後方的前提下畢其功於一役,所以北朝鮮在南下進軍的過程中並未留下充足的守軍拱衛後方。絕大部分戰士都衝鋒在前,造成“頭重腳輕”讓後方出現“防禦真空”。
朝鮮人民軍長驅直入導致戰線拉長屬於勞師遠征,這就為後勤補給造成很大的壓力!美國始終掌握著制空權,依靠空軍優勢對漢城、水原等城市狂轟亂炸,無限制摧毀朝鮮人民軍的補給線,導致許多挺進到洛東江的朝鮮士兵每日的糧食供應都得不到保障!
洛東江戰役算是朝鮮人民軍南進作戰的最後輝煌,許多媒體都對這場戰鬥作了充分的報道。筆者在這裡就不再詳細地描述當時的作戰情節,但卻想對各位看客說明幾點:
當時在洛東江的美軍只是少量的駐韓部隊,而且大部分都是美籍韓軍,作戰能力不比南韓部隊強(這些人在戰後甚至不被算入美軍傷亡人數當中)。制空權始終被聯軍控制,在頻繁的空軍轟炸下也造成朝鮮人民軍付出了很大的傷亡代價。
為了打贏洛東江戰役,順利攻入釜山,朝鮮方面基本把看家的“老本”全部押上。其結果就是“賠本賺吆喝”,贏得一場慘勝。這場仗持續半個多月,給予聯合國軍用來加固釜山防線以及調撥兵力偷襲朝鮮後方很大的機動時間!
從戰略全域性考慮,洛東江戰役結束後,朝鮮的失敗其實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因為從洛東江戰役開始再到釜山戰役,戰爭形勢就從“滾雪球”變成了陣地戰!朝鮮人民軍經過近一個月的鏖戰損失慘重,部隊人數銳減。前文提到的後勤、防守等戰術弊端也都顯現出來。真正投入釜山戰鬥的朝鮮人民軍不足八萬人。
而為了能夠開啟通往釜山的道路,洛東江的防線又是不能避開的。打下洛東江,朝鮮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此前毛澤東主席已經電告金日成提醒他小心美軍從後方偷襲,但急於求勝的金日成已經沒有轉圜的餘地。
已經越過洛東江的幾萬朝鮮人民軍既不可能放棄眼前僅剩東南一角的釜山而不顧,又不可能調轉方向去回師拱衛“不知何時何地從會哪裡登陸的敵軍增援部隊”。
釜山環形防禦圈雖然背靠大海,卻沒有被完全封鎖。守在釜山的美韓聯軍卻可以透過海運、空投各種方式獲得充足的物資!之前重新集結整隊的美韓聯軍人數將近是朝鮮人民軍的二倍!進攻和防守雙方的人數比例居然達到“1:2”,朝鮮獲勝的機率十分渺茫!
8月31日朝鮮人民軍發起了釜山會戰,從馬山、浦項、大邱三路並舉進攻防禦圈,雙方戰鬥非常慘烈。而且陣地戰對於軍備物資的消耗更大,戰爭雙方比拼的不僅僅是軍事實力,更是綜合國力的較量!
戰鬥進行到9月中旬時,北朝鮮方面已經無力發動大規模突擊,由進攻轉為防禦,戰爭陷入膠著狀態。正所謂是強弩之末,不穿魯縞,北朝鮮目前的綜合國力難以支撐其繼續完成南北統一,前方戰士計程車氣也大為降低。
但北朝鮮也不可能放棄已到手的“成功”,只能咬著牙繼續堅持著圍攻釜山。朝鮮人民軍的主力部隊仍然留在前線,過於薄弱的後方終於成為了其致命弱點!
三、仁川登陸,強敵反撲
為了防止共產主義勢力在朝鮮半島的蔓延,美國早在同年7月就操控安理會成立了所謂的“聯合國軍”,任命麥克阿瑟為總司令,干預朝鮮內戰。
1950年8月初,面對朝鮮內戰的不利局面,麥克阿瑟立刻著手佈置反擊計劃。這位在二戰中打得日軍抱頭鼠竄的老將,把太平洋戰爭中曾經採用的“蛙跳奪島”戰術又故技重施用在朝鮮戰場上。
兵行險著,麥克阿瑟最終將登陸地點放在朝鮮人民軍的後方——仁川。仁川位於朝鮮半島中部西海岸,距離漢城僅40公里。雖然仁川港口灘塗(海岸淤泥)很長,潮差較大,從自然條件看不利於大規模集團軍登陸,但越是這樣的地區,就越會被守方忽視!
麥克阿瑟就是抓住這個防禦弱點選擇在仁川登陸!在登陸前,聯軍頻繁地放出煙幕彈,掩蓋他們的作戰行動,宣稱會在釜山進行反攻。並且在東海岸佈置了大量的炮艦,佯裝出要從朝鮮半島東部進行大規模登陸的假象吸引朝鮮人民軍的注意力。在做足了一系列麻痺動作之後,就正式登場加入戰鬥!
9月15日清晨,聯軍繞到朝鮮半島西海岸,先是將仁川外圍的月尾島進行一番“犁庭”轟炸,然後立刻派遣部隊登島,在月尾島上站穩腳跟。隨後利用強大的空軍優勢做火力封鎖,完全阻擊聞訊前來增援的朝鮮人民軍守軍。
原本守在當地的朝鮮人民軍本就屈指可數,戰鬥並未持續很久,當日下午仁川市就被聯軍佔領!幾萬聯軍隨即北上進攻漢城,金日成被迫重新將指揮部遷出北撤。
前文提到過朝鮮人民軍的戰線過長、補給困難、後方防禦真空...這些問題在“順風戰”時不成問題,現在變成“逆風戰”就全成了致命弱點。
“聯合國軍”裝備精良、人數眾多,在北朝鮮的後方能夠“肆意”橫穿,被朝鮮人民軍佔據的幾座南韓大城市及周邊地區紛紛被重新奪回!前方交戰正酣,後方突如其來的“大火”讓本已陷入困境的朝鮮人民軍更加焦頭爛額。
可無奈時不我與,主力部隊都在釜山前線,想要在防禦漢城實在是分身乏術。朝鮮人民軍開始陸續後撤,重新回到洛東江上,企圖攔截向北突擊的美韓聯軍。雙方又在洛東江上打起攻防戰,9月22日美韓聯軍突破朝鮮人民軍防線,打過洛東江。第二天金日成就下達了全軍向三八線撤退的命令,釜山戰爭以北朝鮮的失敗而結束。
9月27日,仁川登陸的聯軍已經和釜山反攻的美韓聯軍順利匯合,一舉截斷了正在後撤的朝鮮人民軍主力部隊的退路...兩日後,漢城重新被聯軍佔領...
文/宸星月痕
參考資料:
1、《釜山戰役:聯合國軍為什麼沒被趕下海?》,劉火雄
2、《出奇登陸——仁川登陸作戰及啟示》,張坤平
3、<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Researchers from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Report Findings in Armed Forces and Society (The General's Intuition: Overconfidence, Pattern Matching, and the Inchon Landing Decision)>
4、<The Korean War in Asia: A Hidden History> James I. Matr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