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之後,學生從沉重的課外負擔中解放出來,但是作為教師,如何在減負的同時提升教學質量?本文從思想觀念和行為上給教師提供了一些可行建議,一起來看!
基層教師雖然在教育系統處在“神經末梢”,卻關乎教育大局,關乎“雙減”工作落實效果。“雙減”工作看似只是在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其實是對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基層教師必須從思想觀念和行為上有所改變。
首先,在思想上教師必須樹立內涵發展的觀念,透過教育科學和教學智慧提高教學質量。按照“雙減”工作的要求,減負必須同時提質。沒有了“加時”“補課”的“法寶”,“題海”式的作業也不再可能了,幾乎所有無限制佔用學生時間和精力的做法都行不通了,還能如何提升教學質量?與經濟發展一樣,僅靠資源投入的粗放型發展模式總會走到盡頭,面臨資源枯竭、環境無法承受的困境,最終都要轉向集約型發展,即要不斷挖掘在現有投入、現有資源基礎上最大化的發展可能。“雙減”政策讓這個階段提前來臨了,從此以後教師必須把目光投向自己的教學,不斷髮現自己教學中可以改進的地方……集約型發展模式的根本保障是科學技術的進步,集約型的教學提質也需要依靠教育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成果,這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源泉,再有,其他教師的智慧也可以啟迪我們。總之,“雙減”之後,教師必須走內涵發展的道路:透過不斷完善自己、改進自己的教學來提升教學質量。
其次,還要意識到“雙減”的本質不是減,而是給孩子更大的發展空間。要“減”的是學校、教師、家長、校外培訓機構強加給孩子的不必要、重複的學業負擔,減下這些負擔是為了孩子更好發展:“雙減”檔案還提出要“提升學校課後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學生課餘時間還要“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開展適宜的體育鍛煉,開展閱讀和文藝活動……”也就是說,“雙減”之後要給孩子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
但在愈演愈烈的學業競爭壓力下,很多孩子已經失去了自主權,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的孩子大有人在,更多孩子說不出自己的發展方向。鼓勵個性發展是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的責任,個人體會,最重要的就是在評價上,要透過日常評價讓孩子重新找到自我,並鼓勵他們勇敢地朝一個更好的自我走去。這就要求我們徹底告別“唯分數”“唯升學”的評價方式,多角度評價學生,包括正式的、系統化的評價和日常教學、生活中的口頭評價,一定要堅持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讓孩子得以個性化成長。再有就是重成長輕成功、重過程輕結果式的評價,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樹立成長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點滴積極變化,及時給予孩子正面鼓勵。注重過程化評價,結果當然也要看到,但當結果不好時,教師的評價也一定要回溯孩子的努力過程,這種評價正是鼓勵他們做“更好自我”的最好方式。
(作者:馬洪志,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江山市城南中學)
來源: 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