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 陳世文)
一提起“射頻消融術”,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大量放射線的傷害,如今,一種“綠色”的電生理技術可以完全避開這些危害。近日,河北醫大二院運用“無射線射頻消融術”為一名孕婦治癒了室性早搏頑症。據悉,這種新技術在該院開展一年半以來,已經使380名房顫、室早、室上速等患者在無射線、零傷害的情況下得到了根治。
28歲的張女士在懷孕30周的時候,突然頻繁出現心悸症狀,同時也經常感到氣短。於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張女士來到了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在門診檢查24小時動態心電圖時,發現頻發室早(18560次/天),醫生做出了”“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診斷,並告訴張女士只有住院做射頻消融手術才能根治。
住院後,河北醫大二院心內六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張冀東教授詳細向張女士詢問病史,發現患者的室早來源於心臟的特殊部位: 左前乳頭肌。心臟乳頭肌來源的室早比較少見,這個部位消融導管貼靠難度大,容易滑動,手術效果一般不太理想;患者又是一名孕婦,不能接觸X線,怕造成胎兒畸形。面對如此棘手的病例,張冀東主任反覆思慮斟酌,最後制定了詳盡的零射線手術計劃,準備採用目前最先進的三維電解剖系統結合心腔內超聲技術來完成手術。
手術當天,張女士被送到無射線心導管室,張冀東教授帶領李汭儐、崔曉冉醫生一起上臺操作:連線三維電解剖系統,區域性麻醉,血管穿刺,送入心腔內超聲導管,房間隔穿刺,左心室建模……各個步驟有條不紊,一絲不苟。
張冀東教授緊盯螢幕,在心腔內超聲指導下,操縱消融導管到達患者左前乳頭肌部位,反覆標測病灶,在靶點處放電,心電監護顯示患者早搏明顯減少。消融有效,這個資訊讓大家信心大增,在靶點附近鞏固放電數次,患者的早搏徹底消失。
這個複雜的零射線消融手術在進行90分鐘後,順利結束。張女士被送回到病房,再也沒有出現早搏與心悸情況,一直眉頭緊皺的張女士和丈夫終於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像張女士這樣的孕婦患者只是這種新技術受益者之一,其實,老年人和兒童患者也應該採用這種綠色電生理技術,因為這些人群是最容易受到放射線的傷害。”張冀東教授說。
目前,房顫、室早、室上速等心律失常都可透過介入手術得到根治。而應用傳統的介入治療技術,不但患者要承受射線的輻射傷害,連醫生也不能倖免,同時醫生還要穿著二十來斤重的鉛衣,很容易引發脊椎關節疾病。
現在,這種無射線心導管室不使用X線成像,醫生與患者均不接觸放射線,避免了放射線的輻射損傷,達到“低害,安全,精準,高效”的綠色電生理治療效果。
那麼,傳統的介入治療需要依靠x射線在定位,無射線又是如何避開X射線,看清楚導管在體內的軌跡呢?
“先進的三維定位導航系統幫助解決了這一難題。”張冀東說,該系統類似於GPS定位系統,在患者的體表貼上參考電極,藉助磁場及電場作為參考定位,標測導管在體內移動時,與磁場及電場位置發生改變,定位系統能夠迅速作出反應定位導管,並在計算機幫助下對導管軌跡進行三維重建,導管根據導航可以在體內暢通無阻。
術中,醫生藉助計算機軟體和心腔內超聲從不同角度觀察心腔內各導管空間位置,調整射頻導管,標測靶點(病灶)。隨後,射頻導管釋放能量擊中靶點,清除病灶,宣佈射頻消融獲得成功,從而實現零射線的射頻消融手術。
“無射線導管室對場地的要求及投入較傳統導管室明顯降低,但要求手術醫生具有紮實的心臟電生理基礎、精準熟練的導管操作技巧和心腔內超聲經驗,這需要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張冀東說。
據瞭解,河北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心內六科在院領導的支援下,在科主任楊曉紅的帶領下,組建了以張冀東教授,李汭儐、崔曉冉主治醫師為核心的中青年電生理團隊,並於2020年8月7日成立了河北省首個無射線心導管室,目前已經完成零射線手術380例,僅2021年一年就完成了280例,年手術量已經位居全國無射線心導管室前三名,為省內眾多患有心律失常的孕婦和兒童患者帶來了治療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