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旅遊業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喜愛那些神秘而小眾的景點,三線廠的舊址也慢慢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三線建設是發生在上世紀1965年至1980年,短短的十五年間的一段歷史往事。那是一段特殊時期,在特殊情況下,一場絕無僅有的“靠山近水扎大營”的工業建設。
四川作為西南地區三線建設的重點區域之一,先後在川渝地區部署了核工業基地、兵器工業基地、成昆鐵路、攀鋼等重點專案,而廣安作為川北一個小縣城,卻備受三線建設的青睞。1965年至1972年,先後在廣安縣祿市至溪口一帶的山溝裡建造了8大軍工企業。
國營紅光儀器廠,軍工代號為348廠,1965年10月開始在現華鎣市祿市鎮猴兒溝開工建設,1966年8月投入生產。當時主要生產強五魚雷機、航空瞄準具、避開射擊儀等多個軍品。在中蘇珍寶島事件爆發聲,工廠全體職工日夜奮戰,生產火箭筒打坦克的防滑帽4.3萬隻,有力地支援了珍寶島邊防軍的自衛反擊戰。
進入70年代後期,隨著國際國內形勢變化,軍品任務銳減,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三線軍工企業開始出現生存危機。1973年開始工廠開始研製移動式電影放映機,設計、試製珠江牌S-201照相機、化油器、節氣門等民品。
紅光廠就是一座小型的城鎮,有上萬人在這裡生活。寬闊的廠房、幽深堅固的戰備防空洞,還有職工宿舍、子弟學校、中學、職工俱樂部、籃球場、郵局、醫院等生活配套建築。軍工廠的生活也是十分安逸的,過年發福利是從外地調運來的豬肉、牛肉、活魚和新鮮果蔬;雞鴨基本上自己廠裡養殖,過年基本上不用買年貨了。
1997年,紅光廠搬遷至成都市郫都區。搬遷後的紅光廠將大量廠房、附屬設施用房、幹部職工住房等,正式移交給當地政府,但僅有少數被重新利用,大部分建築閒置廢棄,自生自滅。隨著時間的推移,風雨侵蝕,房頂的瓦片也慢慢脫落,廠房車間開始慢慢傾斜倒塌。
走在廠區狹長的道路上,樓房多是用紅磚水泥改成的,時代特色鮮明。車間的大煙囪依舊聳立入雲,廠區裡當年寫的標語、表揚欄還依稀可見。規模龐大的電影院早已不是當初的模樣,破損十分嚴重,地面長滿了綠油油的野草。這裡沒有了忙碌的人群,沒有了喧囂的機器轟鳴,只有一片寧靜,靜得落葉有聲。
在國內有很多這樣廢棄的軍工廠,結束其一生的使命後被丟棄在大山之中。曾經一度興旺的廠區被廢棄,實屬可惜。眼前的一切,在現代人眼中是那麼遙遠又陌生,但經歷過的人卻有著滿滿的回憶,回不去也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