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
經過首次戰役,迅速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至清川江以南。
此後,我志願軍乘勝南下,戰場迅速擴大,對作戰物資的需求日益增加。
然而,經過此前數月的激戰,朝鮮境內的鐵路幹線已經近乎崩潰狀態,難以為我軍提供有力的補給運輸。
為了改變補給運輸的困境,中央軍委於1950年11月命令鐵道兵團部隊,立即進入朝鮮執行鐵路的修繕和保障任務。
這裡所說的“鐵道兵團”,其前身是成立於1948年7月的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建國初期正式改編為鐵道兵團,下轄三個師、一個直屬橋樑團和一個獨立團,兵力約2萬人。
鐵道兵團歸中央軍委鐵道部領導,由時任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兼任司令員和政委,鐵道部副部長呂正操(上將)兼任副司令員。
在接到命令後,鐵道兵團立即作出相應部署:部隊入朝後,兵分兩路,分別由滿浦、京義兩線同時南進搶修;在越過清川江抵達順川后,再以東線為主,分三路前進,目標直指南朝鮮首都——漢城。
鐵道兵團入朝之時,正值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期間。
而此時的朝鮮,正面臨著“五十年不遇”的嚴寒天氣,氣溫零下幾十攝氏度,這無疑給鐵道兵團的工作帶來的極大的困難。
除此之外,初到朝鮮的鐵道部隊,還面臨著地理不熟、資料不全、材料工具奇缺等一系列問題。
然而儘管如此,我鐵道部隊官兵並沒有氣餒,而是採取邊學習邊搶修的策略,憑藉著頑強的毅力和超強的學習能力,使得鐵路運輸線不斷向前方延伸。
隨著鐵路通車裡程不斷增加,敵人也開始了更大規模的轟炸,後方的橋樑、鐵路等均遭到了反覆的轟炸,致使鐵道部隊首尾難以相顧,後勤補給運輸時斷時續。
由於當時我軍沒有制空權,因此很難預防敵機空襲,所以只能採取增派人手的方式,以增強後方鐵路的維護力量。
1951年初,鐵道部抗美援朝工程總隊所屬的3個大隊共計6000餘人全部入朝,負責滿浦到價川、新義州至西浦間鐵路的保障任務,這才使得前線的鐵道部隊得以繼續向前推進。
為了加強對入朝鐵道部隊的統一領導,還特地組建了“志願軍援朝鐵道搶修指揮部”。
最後,經過四個多月的前進搶修,朝鮮北部鐵路的通車裡程大大增加,截止到1951年3月,共計前進搶修的鐵路就達到了923公里,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前線作戰部隊補給困難的問題。
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即‘聯運司’)成立後,鐵道兵團所屬各部皆歸其指揮。
此外,為了充實搶修力量,在當年六月下旬時,鐵道兵團直屬橋樑團和從中南軍區調來的新兵,組成了鐵道兵團第四師。
此時,鐵道兵團管區鐵路已經延長到了650多公里,確保通車的地段為560多公里,維持通車地段近90公里,每公里設立的保障人員也從原來的12人,增加到了32人,大大提高了鐵路的保障力度。
雖然現在鐵路保障的情況有所改觀,但上天給我鐵道部隊的考驗卻遠沒有結束。
1951年夏天,朝鮮境內洪水氾濫,堪稱數十年所未有。
在整個汛期,鐵道部隊管區的橋樑先後被沖毀90餘座,被沖毀的線路為116次,導致大量物資被沖走,僅鐵路上的枕木就損失了2萬多根。
敵機的轟炸、洪水猛獸的侵襲,給我鐵道部隊的搶修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由於晝夜不息的突擊搶修,部隊極度疲勞,戰士們穿著溼透的衣服,住在潮溼的工棚裡,吃不好睡不好,很多戰士不幸患上了傷寒病和痢疾,尤其是患夜盲症的戰士最多。
據相關資料統計:一般連隊患夜盲症者達30%,個別連隊甚至高達55%以上。
在夜晚工作期間,很多患病的戰士需要在戰友們的攙扶下,才能到達工地,給搶修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還來了一個“趁水打劫”,發動了更大規模的轟炸,其轟炸量是原來的三倍多,妄圖一舉將我軍後勤鐵路幹線轟炸至癱瘓。
為了儘快完成抗洪搶修,粉碎敵人的陰謀,東北局立即發出了:“緊急動員起來,想出一切辦法,克服一切困難,戰勝水災,完成搶修任務,保證通車”的號召。
在東北局號召的推動下,我鐵道部隊迎難而上,積極採取行動,終於克服重重困難,順利完成了搶修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在搶修過程中,我鐵道部隊還發明瞭很多提升運輸效率的辦法,比如“頂牛過江”、“片面運輸”、“合併運轉”等等。
這裡我們稍微解釋一下!
所謂“頂牛過江”,指的是火車在過江時,將車頭調到列車的尾部,用車頭頂著重量較輕的車廂過江;等到列車透過大橋後,則再用另外一個火車頭將其拉走。
“片面運輸”的發明,則是基於現實考慮的。因為當時朝鮮境內的鐵路基本都是單軌,且敵機轟炸得非常頻繁,因此許多鐵路場站都不能會車。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軍便採用單方面發車的辦法,每列軍車發出的時間一般只間隔5分鐘左右。
而事實證明,這一方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據記載:我軍曾在一條單軌上,創下了一夜開往前線47列火車的世界紀錄。
至於“合併運轉”,也比較容易理解,即:為了進行突擊搶運,我軍戰士會將兩組以上的列車連線在一起,並同時利用兩三個車頭來進行牽引,從而提到運輸效率。
這些方法,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蘇聯還專門派專家來中國瞭解和學習我軍鐵道兵的經驗,而且還表示:這些發明要是在蘇聯,一定會獲得重大科學發明獎。
此外,搶修期間還湧現了很多傑出的英雄人物,比如‘登高英雄’楊連弟、袁孝文,還有我們本文的主人公——“人螺絲”史阜民。
說起‘史阜民’,可能大家對他並不熟悉,不過要說起電影《激戰無名川》中的‘郭鐵連長’,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了。
這是一部反映鐵道兵抗美援朝的經典電影,在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座大橋即將通車,但鐵軌上的螺絲卻被敵人派來的特務給偷偷拆卸了。
郭鐵連長為了搶救大橋,用先烈傳下來的板子代替螺絲,保證了支援前線的列車順利通過了無名川大橋。
而這個“郭鐵”連長的原型,就是鐵道兵戰士史阜民!
史阜民,1925年出生於河北省樂亭縣一戶普通農民家庭,22歲時參軍入伍。
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史阜民任鐵道兵團第一師第二團第五連班長,之後隨部隊開赴朝鮮,執行道路搶修任務。
1951年12月,史阜民所在連隊奉命搶修滿浦線33公里橋,由於兩根異型鋼軌無法連線,導致大橋無法順利通車。
當時,18輛滿載著軍用物資的列車已經進入車站,急等著過江支援前線。
列車久停不走,不僅嚴重影響運輸效率,而且隨時都有被敵機炸燬的可能。
因此,鐵道部隊必須迅速將鐵軌連線起來,以保障列車順利通行。可問題是,這是兩根異型鋼軌,無法連線起來,這到底該怎麼辦呢?
在此危急時刻,史阜民提出了用螺絲板子連線鐵軌的方法,以保證列車透過,並由他親自執行這一危險任務。
史阜民用螺絲板子的尖端對準連線鋼軌的螺絲眼裡插了進去,然後用雙手死死地將它抓住。
幸運的是,這個螺絲板子竟然嚴絲合縫地將鋼軌給連線起來了;但不幸的是,史阜民必須牢牢抓住才能將其固定,否則列車通行時,隨時都崩開的可能。
儘管史阜民知道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人,也許並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壓力,但為了讓列車順利通行,他不得不這樣做,就算最後犧牲在鐵道線上,也無怨無悔。
隨著一聲汽笛聲傳來,第一列火車噴著一團一團的黑煙,從橋那頭小心翼翼地開了過來。
史阜民牢牢抓住手中的螺絲板子,等待列車從軌道上透過。
列車的車頭幾乎是從他的頭上開過去的,“唰”的一下,史阜民身上的棉衣就被車梯拉去了一大塊,肩頭也被刮破了,疼痛難當。
從車管裡排出的蒸汽,劈頭蓋臉地朝史阜民噴過來,非常難受。
史阜民兩隻手緊緊握著螺絲板子,虎口被震得好像要裂開一樣,痛感遍及全身。
但史阜民始終沒有放手,而是繼續死死地握著板子,直到第二輛、第三輛……第十八輛列車全部順利透過。
在感覺到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史阜民就暗暗給自己加油打氣,不斷告訴自己:“一定要像個真正的英雄那樣經得住考驗!”
就這樣,史阜民站在離地五尺多高的枕木垛上,站了整整一個半小時,雙手始終緊緊握著螺絲板子,保證了18列滿載軍用物資的列車順利透過。而等到戰友們趕到時,他已經有些麻木了!
這一幕,在熱播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中,就有很好的表現,非常感人。
之後,史阜民榮立一等功,並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1953年9月25日,鐵道兵團還授予了史阜民“二級英雄”的光榮稱號。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史阜民曾就此經歷,寫了一篇名為《十八列火車》的文章,裡面就詳細地說到了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做鋼軌螺釘的故事。
當然了,像史阜民這樣的鐵道英雄,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還湧現出了很多很多。
他們身上那種不怕艱險、任勞任怨、不畏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仰和學習。
據相關史料記載: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總共出動了各種型號戰機58967架次,向鐵路沿線投彈高達19萬多枚。
為了搶修鐵路幹線,保證後勤補給的運輸效率,我志願軍鐵道部隊共有1336人英勇犧牲,近3000人光榮負傷。
當然,在此期間,我鐵道部隊取得的成果也是相當輝煌的:共搶修、搶建、復舊鐵路橋樑2294座、隧道122座、車站3648處、通訊線路20994公里。
朝鮮鐵路通車裡程,由1950年11月鐵道部隊入朝時的107公里,延長到停戰前的1382公里,真正創建出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正是因為這樣的光榮成就,我志願軍鐵道部隊,還被對手驚呼為“世界上最堅決的修建鐵路的人”,而這也成就了人類戰爭歷史上一段不朽傳奇。
文章的最後,讓我們一起為史阜民英雄,以及千千萬萬的鐵道兵戰士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