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變了:中國原油進口數量20年首降,產業升級小獲成功
1
有一個訊息,非常重要,但在網際網路上,居然少有人提及。
這個訊息是:2021年,中國原油進口量同比下降5.4%,是自2001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世界工廠的原油進口量下降了,很多人可能會感到詫異,更會詢問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地球人都知道:對了,就是“碳達峰”與“碳中和”戰略(下稱脫碳戰略)。
我國承諾:國內碳排放數量,在2030年前將見頂;之後將逐年下降,直到2060年,把國內碳排放的淨值,降至零”。
為了脫碳戰略,我們必須淘汰一些“高能耗、高汙染”,但同時又“低效率、低利潤”的落後行業、落後企業;而這些落後行業與企業,又是極度消耗油氣資源的;落後企業減少了,需求下降,原油進口量自然“水退船落”。
2
如果我們再把話說明白點,淘汰落後行業與企業,更本質的原因,是我們不想再幹“賠本,還賺不來吆喝”的生意了。
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出口大國,相當多的落後行業與企業,是為海外市場服務的。我們進口能源,為歐美生產真金白銀的商品,汙染留給了自己,換來一堆注水的美元;反過頭來,歐美還批評我們不保護地球媽媽,且搶了他們的就業。
這種生意,能長期幹嗎?
幾十年前,我國經濟處於起步階段,急需要美元儲備,可以捏著鼻子幹;而現在,中國人均GDP已經超過了1.25萬美元,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不再是貧窮和起步的狀態了。
如果我們有雄心,想要再進一步,人均突破3萬美元,達到發達國家水平;那就必須產業升級,放棄“高能耗、高汙染”,但“低效率、低利潤”的落後行業,做高利潤的先進產業。
3
有人這時候肯定會抬槓:你說得輕巧,產業升級哪是“你說升級,就能升級的”?我們不出口高能耗、低利潤的落後產品,還能出口什麼?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明白:產業升級是一個長期戰略,也是一個長期過程。
我國到2060年才會徹底“碳中和”;從2022到2060,還有30多年的緩衝時間,給你去轉型,並不是強迫你立刻升級,一口吃個胖子。
產業升級只是給了你一個發展方向和截止時間。想要企業可持續發展,想要吃好果子,按我說得來。
當然了,如果你不思進取,就想依賴“高汙染和低人工工資”,繼續躺著賺錢,那迎接你的,只能是時代潮流的無情鐵錘了。
4
其次,當下的中國,產業升級還是小獲成功的;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利潤率,也在逐年提升。
截止到2021年,中國成功實現升級的產業,除了我們所熟知的高鐵、造船、通訊裝置、太陽能發電等行業外,還有汽車製造,尤其是電動汽車製造。
毫不客氣地講:現在,中國擁有全球最發達、最成熟的電動汽車製造業;無論是電池、電機等核心硬體,還是自動駕駛、車網互聯等關鍵軟體,技術都處於全球第一梯隊,產能更是全球第一。
有兩個資料,可以證明我說的話,並不誇張:
一是,2021年,中國第一大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的平均汽車售價,超過了全球第一大汽車製造商“大眾”。這說明,中國電動汽車能被消費者接受,靠得不僅僅是價格,還兼具質量和高科技。
二是,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數量同比暴漲了1倍,出口總額約310億美元,超過英國和西班牙,逼近韓國。
中國汽車,特別是電動汽車,開始以質量、技術贏得海外消費者的認可。無論是歐盟、沙特、澳大利亞這樣的發達市場,還是智利、俄羅斯這樣的中等收入市場,又或者埃及、柬埔寨這樣的低收入市場,中國汽車都賣得不錯。
同樣是2021年,中國品牌,還拿下了泰國電動汽車的銷售冠軍;中國電動汽車,佔據了泰電動汽車總銷量的6成。
而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的預測:2-3年後,中國就將成為繼“德日美”之後的,全球第四大汽車出口國了。
5
因此,產業升級和“脫碳戰略”,一體兩面,都是中國經濟向上走的核心引擎。用脫碳戰略淘汰落後產業,用產業升級更好地減少碳排放,讓中國產業進入良性迴圈。
所以,2021年中國原油進口總量下降,看似是一個小訊息,但卻反映了中國產業升級的一小步,一個小成功。
願這樣的小成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