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痛
劉渡舟醫案:李婦,38歲。產後失血過多,又加天氣嚴寒,而腹中疼痛,痛時自覺肚皮向裡抽動。此時,必須用熱物溫暖,方能緩解。切其脈弦細而責,視其舌淡嫩,苔薄。辨為血虛而不養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為疏:桂枝10克 白芍30克 炙甘草6克,生薑9克,大棗7枚,當歸10克,飴糖40克(烊化)。
此方服3劑,而腹痛不發。轉方用雙和飲氣血兩補收功。
按語:本案為典型的虛寒腹痛、由血虛不能養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溫喜按,脈弦而細為特徵。小建中湯在補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膽之氣,又能緩解筋脈之拘急,用於本案正中其機。據劉老經驗,治療脾氣虛弱,肝膽氣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湯,然後再用小柴胡湯去黃苓加芍藥,效果更佳。
二、胃脘痛(胃粘膜脫垂)
胡希恕醫案:張某,男,42歲,1966年6月10日就診。胃院隱痛反覆發作已5年,經檢查診斷為“胃粘膜脫垂。”近常餓時胃皖痛,惡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飲,大便微塘,日二次行,下肢瘓軟。先與附子理中湯治之不效,後細問症,據有汗出惡風,脈緩,知為表虛中寒之證,故予小建中湯:
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薑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飴糖45克(分衝)。
服6劑胃脘痛已,但餓時仍不適,大便溏好轉,但仍日二行,再服上方。7月1日複診,除大便微溏外,餘無不適。
按語:中焦虛寒,胃絡失煦而疼痛。治宜溫中寒,緩裡急。附子理中湯雖能溫中,但無緩急之功,故用之乏效。惟小建中湯辛甘化陽而溫裡,酸甘化陰而緩急,正中病機,故投之痛已。
三、噎膈(賁門失弛緩症)
魏傳餘醫案:李某,女.24歲,1987年6月6日就診。於6個月前覺吞嚥梗阻,食後嘔吐,時輕時重。輕時,吞嚥於食因難;重時,稀飯、開水均難嚥下。伴胸脅疼痛,失眠易怒。經某醫院檢查,診斷為“賁門失弛緩症。”今日因吞嚥梗阻,食後嘔吐加重,而來就診。刻下面色蒼白,語聲低微,倦怠乏力,煩躁易怒,舌質淡嫩,苔少而幹,脈細弱。辨證:中焦慮寒,脾胃失健。治法:溫中補虛,健脾強胃。小建中湯主之:
桂枝30克,白芍60克,炙甘草、大棗、生薑各10克,餡糖l00克
8劑後,症狀消失,再做食道鋇餐檢查數次,均末發現異常。
按語:中氣虛弱,賁門失於弛緩,吞嚥不能,而致噎膈。有是證使用是藥,小建中湯補益脾胃,建立中氣,待中氣建,則吞嚥自如,是以獲效。
四、痢疾
孫寶楚醫案:王某某,女,22歲。有痢疾史。三月前下利又作,疑似阿米巴痢,注射依米丁症狀很快消失,但在兩個月中,治療斷斷續續進行,下痢仍然時發時止。現脈微弱而緩,舌苔白,惡風,自汗,面色萎黃,食慾減退,倦怠乏力,腹中隱痛,大便日行二三次,中雜白垢如涕,或帶血色,輕度裡急後重。診斷:久痢中虛,營衛不和。用小建中湯加白頭翁,處方;
桂枝3克,白芍9克,白頭翁9克,炙草4克 生薑4片,大棗4枚 棕子糖2枚 調服。服2劑後症狀消失,觀察半年未見覆發。
按語:憑脈辨證,本案乃中虛久痢,正虛邪實。故一則用白頭翁祛其邪以絕其本,一則用小建中湯補其虛以復其元。
五、便秘
蔡漁琴醫案:黃某,女,30歲,l979年10月5日初診。思便秘9年,始則3—4日一行,無明顯痛苦。婚後生育三胎,便秘加重,常6—8日不行,腹部時覺隱隱脹痛,如物梗塞,飲食減少。歷經中西醫治療,屢用通導,或可見效一時。形瘦神疲,氣短乏力,因大便秘結而誘發痔瘡,常流鮮血,曾在某醫院校查,除見脫出之外痔,餘無異常。就診時,巳4日未便。
囑取小建中湯7劑。
服藥後便覺腸鳴,腹部如有氣體竄行,即大便1次,姑為羊屎樣,後則解出黃色軟便。服完7劑,又解大便1次,先硬後塘,硬亦無羊屎樣。第2療程,每天基本可大便1次。為鞏固療效,將原方加大10倍,濃縮成膏劑,堅持續用2月,每日大便通暢,體力逐漸康復。隨訪半年,無不適之感。
按語:本案便秘屢進攻下通導之劑,雖可暫快於一時,然中氣之傷省日俱增,以形瘦神疲,氣短乏力為辨。治療“塞因塞用”,以小建中湯補益中氣,調和陰陽,潤燥養營。冀虧損漸盈,氣盛營充,則其結自通。
六、黃疸(溶血性黃疸)
陳麟醫案:資某,男,58歲,1978年3月9日初診。患黃疸一年餘,肝功檢查:黃疸指數6單位,血清膽紅素直接反應(一)、間接反應(十十),總膽紅素3mg/100ml。尿檢:尿膽紅素(一),尿膽元1:24,診斷為“溶血性黃疽”。服西藥效果不顯,延餘醫治。刻下:面部及肌膚髮黃,色淡暗晦,兩目鞏膜微黃而暗滯,四肢軟弱乏力,心悸短氣,語言低微,納呆,便溏,舌淡苔薄白,脈濡細。此屬“陰黃”,乃脾虛失運,氣血不能正常化生所致。治當溫中健脾,補養氣血。方用小建中湯合當歸補血湯化裁:
桂枝9克,白芍12克,炙甘草9克,大棗20枚,生薑3片,黃芪30克,當歸6克,水煎去渣取汁,納飴糖120克口服,每日l劑。
服7劑,飲食增進,面色轉潤,但大便仍搪。守原方加山藥15克,連服20餘劑,諸症悉除。
按語:本案黃疸見陰證、陰脈,當屬陰黃。《景嶽全書》雲:“陰黃證,則全非溼熱,而總由血氣之敗。……或勞倦傷形,因致中氣大傷,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見於外。”並雲::此與溼熱發黃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氣,大補脾腎,則終無復元之理。”本案用小建中湯,乃藥中其本,果其效不凡。
七、萎黃
萬健臣醫案:彭某,年20餘,身面俱黃,目珠不黃,小便自利,手足煩熱,諸醫治療無功。予診其脈細弱,默思黃疸雖有陰陽之不同,未有目珠不黃,小便自利者。脈證合參,脾屆土為榮之源,而主肌肉,此為脾虛而榮血虛餒,不榮於肌肉,土之本色外越也。《金匱》雲:“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當從虛勞治例,與小建中湯加參歸以益氣養榮。十餘服.熱止黃退。
按語:萎黃多由脾胃虛弱,或失血、亡血,以致氣血虛損不能外榮肌肉所致。其特徵是身面黃而小便利,此時,汗下滲利俱不可施,惟與虛勞失血同治為宜。
八、虛勞低熱(粟粒性肺結核)
李風翔醫案;五歲女孩,三個月來下午低燒,久治不愈。面白,體瘦,食少,精神萎靡,大便幹,日一次,脈象沉細無力,舌質淡,苔正常,診為虛勞。處方:小建中湯加黨參、黃芪、當歸。
2劑後,熱退神增,精神轉佳。7劑後複診,仍有低燒,依方繼服14劑。
按語:觀本案脈證,屬氣虛發熱無疑。《素問·調經論》雲:“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院不通,胃氣熱,熱氣燻胸中,故內熱。”治當培補中氣,調和陰陽。待中氣建立.陰陽平衡,則發熱自退,此王旭高所謂“土厚火自斂也。”
九、高熟不退
萬桂華醫案:唐某某,女,21歲。病已二十餘日,因急性胃腸炎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後,吐瀉諸症均除,惟留高熱不退。曾服苦寒、甘寒、辛涼及西藥磺胺類藥物十餘日,皆末獲效。症狀:高熱煩渴,渴喜熱飲而不多飲,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黃肌瘦,神疲乏力,不思飲食,舌質談紅,脈象細弱而數。證屬氣虛發熱,擬“甘溫除大熱”法,宜小建中湯加減治之;
白芍12克,白朮9克 桂枝5克 黃芪24克,大棗3枚 甘草6克 餡糖30克(沖服)。2劑而愈。
按語:氣虛發熱,多為低熱不除,然亦有高熱不退者,同樣可用“甘溫除大熱”之法治之。本案脾氣虛甚,故加黃芪、白朮以助益氣健脾之力。
十、消渴
吳達昌醫案:張某,男,6歲。患者自1987年3月始有口渴,小便頻數等症,後逐漸加重,至1987年9月份,每晝夜飲水量競達4000多毫升,小便約20次,多次化驗尿糖、血糖無異常,曾在某醫院診斷為“消渴症”,住院治療兩天,症狀無改善。1988年4月23日就診:面色不華,精神萎靡,口渴、小便頻數清長,納差,舌淡苔薄白,脈沉無力。綜觀脈證,此乃脾陽虧虛,運化失常。治宜溫陽健脾,予小建中湯。處方:
飴糖30克,桂枝5克 白芍10克,大棗lo克,生薑5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始糖溶化沖服),每日1劑,囑服5劑。
藥後,口渴,尿頻等症明顯減輕。效不更方,再服15劑,每晝夜飲水減少至2000毫升左右,每晚小便3—5次,面容始轉紅潤,納增,精神好轉。服藥50餘劑後,諸症悉除。1年後追訪,未見覆發。
按語:口渴、尿頻,消渴證也。然舌淡、脈沉,非陰虛燥熱也,乃陽虛不運之象。益脾陽不足,失於運化,水津不布而下趨,故口渴,小便多矣。渴當飲水自救,怎奈脾惰不運,則飲愈多,而小便愈頻。治當溫中健脾,補土以制水,待水津四布,則口渴、尿頻自除。
十一、眩暈
熊東明醫案:鄧某某,女,50歲。因常發頭暈眼花、四肢麻木而來診。初診時需人扶持步行,消瘦、面色暗灰,眼青唇白,神疲寡言,說話極費力氣。訴常有眩暈,坐時亦需人扶持,否則易傾倒,不欲食,大便難,小便微黃。舌苔白,脈沉遲。西醫一向診斷為高血壓病,中醫辨為脾胃虛寒,擬小建中湯加減:
桂枝15克,生薑24克 白芍18克,炙甘草15克,大棗30克,黨參30克,麥芽糖30克(溶服),水4碗煎服8分,溫服。另配吉林參6克燉服。
3劑後病情大有好轉,頭暈減輕,食慾增加,體力增強。以後繼續用小建中湯加減,一月後症狀基本消失。
按語:本案為氣血兩虧,清竅失養而眩暈,《靈樞‘口問》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昔嗚,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故治以小建中湯補養氣血,健脾益胃,以治其本。
十二、月經不調
萬桂華醫案:劉某某,女,17歲。症狀:面色淡黃心悸,月經量少色淡,40余天來潮一次,經行腹痛綿綿。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咽喉乾燥,精神萎靡,食慾不振,形體消瘦,四肢乏力,呼吸氣弱,大便稀,小便清長,脈弱無力,舌質淡紅無苔,證屬脾土虛弱,生化無權,以致血虛虧損。治擬補中強脾,脾旺則能生血。用小建中湯:
白芍18克,桂枝6克,炙甘草12克,生薑3片,大棗15枚,飴糖45克(沖服)。服2劑後,諸症痊癒。
按語:脾虛不運,精微不化氣血,氣血虧少,則月經後期,量少,色淡。用小建中湯甘溫益氣,酸甘化陰,補胃健脾。待後天化源充盛,則月經自調。
十三、痛經
陳大啟醫案:戴某某,女,22歲,未婚。三年來行經腹痛,第一、二天痛劇,開始血量少,待三日血量漸多而痛稍減,色談有塊,週期尚準。平素喜暖畏寒,體倦乏力,不耐勞累,經至必服止痛片及中藥,以求暫安。此次行經少腹痛劇,雖已過十餘天,少腹仍綿綿作痛,時有發脹,舌淡苔白,脈細而遲,此係中氣虛弱,氣血不足,脾胃陽虛,寒積作痛,宣溫中散寒,緩急止痛。給予小建中湯,連進10劑後,適值經再至,此次疼痛大減,末服止痛片,又續服20餘劑,再次行經,疼痛未作。
按語:痛經病因各異,寒熱虛實不同,倘因中氣虛弱,脾胃虛寒,衝任失調,寒積作痛者,使用本方,可收溫中祛寒、調理衝任、緩急止痛之功。(轉載宣告:本文轉載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