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華媒國際”現已推出《在身邊》欄目,講述平凡人的不凡故事,遍覽人間煙火,感知人性溫暖,弘揚社會正能量。
生活中,很多人遇事都沉不住氣。
但也有人“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在危機關頭,用清醒的頭腦想出辦法,來解決當下困境。
其實,一個人遇事的第一反應裡,藏著他成長過程中所積累的學識、見識、品格和修養。
如何處理、解決問題,最能看出一個人的氣度和胸襟,見識和格局。
遇大事要“靜”
《道德經》說:“靜為躁君。”
守靜,就是一個人磨礪意志,修身養性的基礎。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無法預測的突發狀況。
遇事越是著急,頭腦就會越混亂,就越容易把事情搞砸。
人生的很多智慧,往往都藏在沉穩與冷靜裡。
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對她的一句“不要緊”印象深刻。
家裡門軸壞了,關不上門,她笑著說“不要緊”。
錢鍾書頭上長了個疥瘡,心情煩躁,她安慰道“不要緊”。
丈夫每每遇到鬱悶的事情,她都會溫柔地勸道“不要緊”。
她一生平靜從容,不管遇到什麼事,似乎從來都不曾慌亂過。
簡單的“不要緊”三個字背後,藏著的是楊絳“靜心求穩”的處世哲學。
在臨事之時,能夠像沒事時那樣泰然自若,使種種憂慮平靜下來,那麼已經發生的事情也會自然消失。
沉靜才能謀定,謀定才能幹事,幹事才能成事。
遇難事要“變”
常聽到的兩句話:不撞南牆,不回頭。一條道,走到黑。
這種執著,讓人佩服,但有時候太過執著,不懂變通,也會害了自己。
如果進了“死衚衕”,不妨觀察一下旁邊的出口,也看看左右的岔路,但凡不是“歧路”,也不是“末路”,那麼就可以考慮踏上去,繼續前行。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只要初心不變、矢志不移,那就多看結果,少拘泥於過程。
此路不通,就另尋他路;他路不通,就自創新路。
靈活機動的人,往往可以枯木發芽絕處逢生;而做事呆板木訥、不知變通的人,則常常浪費掉大好的機會。
學會變通,才能困頓少、生機多,走得通達。
遇爛事要“離”
俗話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生活中的爛事,就像鞋裡的一粒沙子。
看似不起眼,卻在無形中消磨人的意志。
為爛事糾纏,只會影響自己的心情、佔用自己的時間。
即使佔到一時的便宜,卻也註定會輸在長遠。
對於爛人爛事,最明智的辦法就是不聽、不問、不理會。
不因過去的經歷而患得患失,不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浪費時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專心致志,才能收穫真正豐盈充沛的人生。
人生短短三萬天,不值得在爛事上糾纏。
不想做的事,不勉強;解決不了的事,就遠離。
學會讓心靈翻篇,便會輕鬆自在許多。
遇順事要“斂”
孔子有一句話,“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不把自己看得太重,是一種修養,是心態上的一種成熟。
演員陳道明飽讀詩書,一身正氣,季羨林盛讚他的學問,錢鍾書與他結為忘年之交。
在人人自稱“老師”的環境中,陳道明始終以“戲子”自居,他說:“演員就是我的職業,我就是一個‘戲子’。做人做事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
謙虛、低調、內斂,有度,會讓一個人的胸懷更廣博,格局更遠大。
時刻保持一顆謙遜的心,便是做人最大的底牌。
月盈則虧,水滿則溢。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越是格局大的人,越懂得謙虛低調,以低求高,以謙自持,成就自己。
古人云:“品現於事,心藏於身。”
真實的人品和格局,都會體現在遇事的反應和處理中。
人生於世,我們要面臨無數的事情和選擇,胸懷足夠廣博的時候,困難就少了,眼光足夠高遠的時候,天地就小了。
關鍵時刻,放遠眼界,放大格局,我們的人生,就會到達不一樣的境界。
如果大家對我們的欄目:縱橫華媒·《在身邊》 感興趣的話,可關注公眾號:縱橫華媒國際,瞭解更多詳情。歡迎與我們聯絡合作或投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