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 說 御 史 林 一 柱
莆田定莊國清林氏後裔入選《福建通志》的優秀人物,有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南宋大慈善家承奉郎林國鈞,奉敕修二十一代國史、明故贈禮部尚書林文俊之外,還有明末崇禎年間以身殉國的右副都御史兼南贛巡撫林一柱。
林一柱,字元功,亦字希有,國清林昌公之24世孫,承奉郎國鈞公之16世孫、貴卿公七房人。高祖茂竹公,正德12年(1517年)進士,官至廣西布政使司參政。祖父恆公,隆慶元年(1567年)舉人,授東莞知縣。
一柱由府學,中明代萬曆46年(1618年)福建鄉試戴國章榜舉人,明代天啟五年(1625年)登餘煌榜進士,名列二甲第二十。初授河南陳州知州,調任汝州知州。崇禎元年(1628年),調任北京戶部清吏司員外郎,用心盡力查核,“一時堂諮部覆大司農皆屬一柱,京師論戶部司屬精莞計,熟故典者必推之”。
由於一柱政績出色,外升任常州知府。父逝守孝,服除,補為吉安府知府。而後,一柱升任嶺北僉事,“至贛,捕左道張曾徵,誅之”,又轉任山西按察使,升布政使,未到任,再擢右副都御史兼南贛巡撫,解信豐與汀州左所軍戶間徵糧弊政。“先是嶺南八排寇,蔓延窟穴不可制。一柱至,集兵乘銳,不數月,賊次第削平,復分兵討平漳郡寇”。
崇禎17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闖王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陷京師北平,十九日崇禎帝以帛自縊於煤山亭上。一柱聞訊,北向痛哭,即率師勤王,會不得遂,憂憤成重疾,加上行軍途中,風餐露宿,日夜馳騁,至是益不支,卒於江西,以身殉國。一柱墓築在國清裡城山上。
一柱兒尚煃,字履卿,人稱孝廉先生,明崇禎十12年(1639年)舉人。明永曆二年(1648年),明萬曆進士、東閣大學士、橫塘人朱繼祚,舉兵響應南明魯王反清復明之詔命,與鄭成功南明軍一起,多次爭奪興化府城。尚煃繼承先父遺志,積極跟隨朱繼祚,成為其得力干將之一。明亡後隱居在鄉,不願出仕。清康熙十年(1671年),尚煃與餘颺、朱天龍、朱贄等木蘭陂十四功臣後裔,共同校輯、撰寫了《莆陽木蘭水利志》,此志被收錄入《大清一統志》。
一柱姊,參政茂竹之玄孫女,十七歲時嫁庠生張瀛為妻,二十歲時丈夫因病去世,長男“方在抱”,次男“方遺腹”。她勤心撫養、教育兩孩長大成人,自己守志不渝、堅節不玷。後長男張楚,中天啟四年(1624年)舉人,授惠安縣學教諭;次男張廷榜,中崇禎九年(1636年)舉人,登崇禎十六年(1643年)進士第,官至行人司行人,兩男皆為國之棟樑,興化府推官吳麟徵以詩褒之,其事蹟載入清《福建通志》卷五十五列女傳、《興化府莆田縣誌》卷三十一之女德傳。
林一柱一生關心公益事業。6500年前的太昊伏羲氏,位居古代三皇之首,其陵墓被譽為天下第一陵,是紀念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大型陵廟。現存《太昊陵整修大事記》中記載:“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年)……知州林一柱,捐資重修陵廟”。
江西吉安,有一創建於宋代的白鷺洲書院,閣樓廻環,蔚為大觀。書院祭祀歷代名臣,併為講學處。明熹宗時為魏忠賢所毀,惟樓閣未盡散,書院也無經費支出。明崇禎八年(1635年),時任吉安知府的林一柱,捐出自己的薪俸,重修書院,增建號舍。併購置田地,收取租金,作為書院的經費,以瞻四方從學計程車子。《徐霞客遊記》中記載:白鷺洲書院,“至崇禎初,郡守林一柱,仍鼎復舊觀焉……”。
鳳山宮前身為“篁嶺堂”,是南宋紹興年間,承奉郎林國鈞捐資在家鄉鳳髻山麓建立的,是莆田最早主祀楊公太師及配神的宮廟之一,故鳳山宮亦稱鳳山祖廟。明代崇禎年間,林一柱捐金舍地,進行大規模遷、擴建,使宮廟規模更加完善,雄偉壯觀。而後,他又捐巨資重建漢口三乘禪寺,建有前殿(天王殿)、主殿(大雄寶殿)和後殿(觀音閣),廟宇規模宏大,巍峨壯觀。
林一柱故家之浣錦西社,特別奉祀一尊“五穀夫人”神尊。明代崇禎年間,一柱回鄉省親,適逢三年乾旱,作物顆粒無收,百姓苦不堪言。眾宗親求救於一柱。一柱對天拈香朝拜,祈求天降甘霖,以解百姓之危。並對天許願,要在本社內,雕塑一尊“五穀夫人”神尊。果然,天遂一柱之願,旱情解除,五穀豐收。眾宗親便在社內,雕塑一尊五穀夫人,並在神尊頭上塑只“五穀鳥”,安放在尊主明王的左側,供宗親長年奉祀。
清代康熙廿九年(1690年),林一柱裔孫,承先祖之志,奉請鳳山宮楊公太師香火,在莆仙交界的華亭湖裡村,建立龍山宮。龍山宮下轄莆仙各三個村,有數萬楊公太師信眾。1996年和2008年,龍山宮就曾舉行過二次盛大的楊公太師回祖廟、謁祖進香巡遊活動,規模空前,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