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縣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商乃黎國,周為黎侯國,是2008年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命名的千年古縣。
“黎侯虎”是由商王朝黎國國君所持的玉石虎符演變而來的一種具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承載著中華古老而又文明的文化精髓。
“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據《左傳》記載,商紂王帝辛為了逼各諸侯多進貢,在黎國舉行了一次聲勢浩大的閱兵儀式,但東夷首領拒貢賦而叛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讓西伯萌生了野心,於是他糾集了數十國的兵力討伐商紂,眾諸侯密謀的結果是:滅商之前,要先把日漸強盛的黎國給滅掉,不然必將後患無窮,因此,就有了史書上記載的“西伯戡黎”。
第一次“戡黎”,事實上是由周文王親征的,這次戰役傷亡慘重,久攻不下。進退兩難之時,一位謀士獻計,之所以不能得勝的原因,是因為黎侯國有一塊上天賜予的玉石虎,此虎靈氣甚高,遇火不焚,遇水不化,能保一方平安。周文王於是挑選了一位武藝超群的高手,喬裝成黎民百姓混入城中,將玉石虎盜走。果然,沒幾天,周文王的軍隊就將黎侯國攻克。黎侯國被滅掉了,但沒過多久,周文王與那位獻計的謀士卻相繼病逝,人們說這是因為他違背天意,濫殺無辜所致。聞聽此言,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誠惶誠恐地將盜走的玉石虎歸還給黎侯國,還將逃亡的黎侯國君請了回來,恢復了黎侯國。黎侯國國君死後,玉石虎作為鎮國之寶,一併陪葬。
據說,後來黎國的老百姓為了紀念神虎和黎侯國君,紛紛用剪紙、麵塑、陶瓷、草編等各種材質製作“鎮國之虎”。農家婦女皆擅女紅,所以在民間最常見的還是用黃布和絲線縫製的布老虎,並美其名曰“黎侯虎”。
2006年,黎城縣境內發掘西周古墓群時,在10號墓葬中發掘出了一枚商代的玉石虎,考古專家說這很可能是一枚虎符,虎符即兵符,是調兵遣將的信物,也是權力的象徵,試想若不是位高權重,為什麼會有這麼高規格的陪葬品?
實物與傳說高度吻合,這不僅給黎侯國找到了“身份證”,還給當地人的虎崇拜和虎文化找到了源頭。
東漢應劭在《風俗通義·禮典籍》上說: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搏搓銳,噬食鬼魅。今人卒得遇惡,燒虎皮飲之,系其爪牙亦能辟邪。”虎爪牙和虎皮,豈是一般人可得之的?於是在民間就有了布老虎也可以賜福增壽、鎮宅驅邪的功效。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布老虎是當地農家炕頭必不可少的物什,老年人常說,初生的孩兒“日淺”,(大意是生命還處於纖弱期,紮根尚不牢固的意思)所以孩子的姥姥,或者奶奶要縫一隻布老虎,放到孩子的枕頭旁,並且要虎頭對著孩子的頭部,意為“虎佑幼子”,看護著孩子健康成長。
虎頭鞋、虎頭帽,則是小孩子的日常穿戴,家庭條件好的,冬天還會給孩子縫一件帶虎帽的小氅子,看著孩子穿上在雪地裡奔跑時,像小老虎一樣,敦實、健壯,做爹孃的就覺得心裡格外的安暖和舒坦。
“小時候,常在姥姥門前玩耍,她縫著布老虎,我託著下巴……”從一首《布老虎》的歌曲裡,我們可以找尋到那個年代,太行之巔的風土民情和濃得散不開的人間煙火。
那時的布老虎形態各異,有趴虎、有臥虎,也有立虎,主婦們在設計和縫製的時候,會加進自己的情感和喜好,或威武健壯、或憨態可掬,但無論是什麼樣的布虎,日後都成了遊子們解不開的心結和牽掛,“黎侯布虎陪我從小長大,那一針一線藏滿家鄉的牽掛……”
但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隨著人們知識的增長,文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黎侯虎”頭頂神奇的光環,也漸漸暗淡下來,所以布老虎和瓷貓也就逐漸淡出了尋常老百姓的生活。
但“黎侯虎”畢竟是一種有著近三千年地域文化和不斷美化的民間工藝品,所以,它最終沒有被人們所遺忘,也沒有被世間的煙塵所埋沒。
時間追溯到1996年的夏天,長治市郵電局工會要舉辦工藝品展銷,當時黎城縣郵電局的趙國奇局長,把蒐集來的一隻布老虎作為展品,要送往市局參展。當他仔細打量這隻布老虎時,被它的憨態可掬和濃郁的鄉土氣息給吸引住了,他忽然就萌生了一個想法,把黎城的黎侯布虎推薦給國家郵電部,參加1998年(第二輪)生肖郵品徵集活動。從長治回來之後,趙國奇回到了谷駝村,他讓自己的妻子找了幾個農家婦女,設計縫製布老虎。
1998年,黎城谷駝村村民高秋英縫製的一隻布老虎,經過激烈角逐,終於脫穎而出,被郵電部選為1998年的虎生肖郵票圖案的依託樣本。
“黎侯虎”生肖郵票一經發行,立即在全國引起轟動,高秋英一下子也成了名人,從此“黎侯虎”也有了它特有的式樣和標準。
高秋英的手藝也得到了民俗專家的認可:“‘黎侯虎’有明豔絢麗的表現力,又有淳樸的鄉土氣息,它代表了我國北方、黃河流域一帶悠久的虎文化,集觀賞、收藏、饋贈於一體,並蘊藏著賜福、鎮宅、生財等民俗文化內涵。”
這樣,四肢粗胖,四足微微外撇,虎頭微微昂起的黎侯布老虎,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歡。2008年,隨著布藝“黎侯虎”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高秋英也順理成章地成了非遺傳承人。
之後,高秋英又對“黎侯虎”做了進一步規範和改進。她把原來大小不一的布老虎根據大中小劃分了五個型號,最大的長1.2尺,適合放於床上給新生兒伴睡,最小的只有10釐米長,有雙頭虎和單頭虎之分,可作為掛飾掛於車內。布老虎各個部位的縫製也都有了標準,比如老虎的眉毛要縫14針,等等,有了這些標準,“黎侯虎”在形象和文化內涵上更加明確。
為傳承和發展,高秋英又獨闢蹊徑,設計創作了雄性“黎侯虎”和雌性“黎侯虎”。她說,雌雄配對,陰陽相合,兩隻虎的主要區別在於虎脊上的紋飾,同一塊布料剪出來的兩條波紋狀虎脊,較尖利的那條用於雄虎,較柔和的那條用於雌虎。一般生男娃娃備雌虎,生女娃娃備雄虎,這和男戴觀音女戴佛一個道理,是希望孩子在性格剛柔上有一個互補。
除此之外,高秋英在選材和針法上也都做了改進,布料除了黃、紅兩色外,大膽採用了大花布、綢緞、金絲絨等,針法上她琢磨出了穿針、對針、串針、打籽、榆錢坨坨等。
“‘黎侯虎’作為北方民間手工藝品的代表之一,具有以下五個方面的顯著特徵:一是造型獨特,虎虎生威,突顯了一種團塊美、簡約美和質樸美,符合民間玩具共有的造型法則。二是虎體簡潔,色彩和諧,條紋流暢,表現出特有的親和力。‘黎侯虎’的虎體紋飾簡潔大方,不繁縟,虎體前後兩朵旋風狀花紋,遵循了動物皮毛生成的規律;在色彩上,外邊用黃色棉布作底色,奠定了老虎的基本色調,腹頜配以紅布增添了吉祥喜慶之感,尤其是虎蹄足端處飾以篆體‘心’字形紋,是一種象徵性的標識,體現了‘黎侯虎’富有親和力的特徵。三是雌雄配對,陰陽相合,主要卻別在於虎脊的紋飾,由整塊布料剪成一陰一陽,陰陽相合的波紋狀,分別貼於雌雄兩虎的脊背上,從而區別雌雄。雌雄配對、陰陽相合,也彰顯了我國古老的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育觀念。四是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用抽象的表現手法,反映其本質的精神狀態。‘黎侯虎’五官造型獨特,眼睛以桃形為基形,選黑、白、紅三色次第裝飾,眼珠以金絲配以群青綢緞緒邊花瓣眉,顯得活潑有精神。鼻子選用綠色綢子包填而成,形似一枚樹葉。嘴巴微張,紅口白牙。虎鬚本是剛勁如針的,但卻剪一枝美麗的蘭花,偎貼在老虎的嘴角,使本來呲牙咧嘴的兇猛之態,一反為喜善之像。”專家如是說。
可賜福增壽;可鎮宅祛邪;可安家生財,還可自己收藏或饋贈親友,“黎侯虎”一下子變得炙手可熱。
2010年10月,“黎侯虎”參加了中國魅力城市宣傳晚會和走進上海世博會;2011年參加了浙江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2012年2月參加了中國“非遺”生產性成果保護展;2017年參加了山西省藝術節;2017年在北京參加了全國職業技校博覽會;2018年參加了首屆山西省博覽會;2019年參加第四屆內蒙古國際文博會;2020年參加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非遺大展……
“黎侯虎”終於如虎添翼,已經不再是單一的手工藝品了,它飛出了黎城,飛出了山西,也飛出了國門,給人們帶來了福音和無限商機。
黎城縣紅石民間工藝有限公司、喬老憨家紡、黎城鴻宇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等公司先後成立了。透過創意開發、規模化生產,使“黎侯虎”從贈送與收藏單一的民間交流方式,向現代生活方向轉變,從“公司+農戶”的生產模式,向產業化、規模化、市場化和商品化的方向轉變。加工、縫製“黎侯虎”,讓更多的農家婦女實現了居家就業的夙願。
更有民間藝人,把藝術與生活緊密黏合到一起,創作出了“黎侯虎”彩雕、“黎侯虎”石刻、“黎侯虎”印章、“黎侯虎”剪紙、“黎侯虎”手套、“黎侯虎”抱枕、“黎侯虎”挎包、“黎侯虎”錢包、“黎侯虎”太陽帽等一系列的文創產品,滿足了社會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人士的喜好和需求。
滄海桑田、世事沉浮,近三千年了,虎文化在這塊土地上,已經由一枚玉石虎,一件兵符,一種圖騰,繁衍出了一隻集工藝、女紅、美學、功用等多元文化為一體的“黎侯虎”。
此虎也儼然成為黎城的一張地方名片,扛起了傳播、傳承、賡續虎文化和虎精神的歷史大旗!(來源:上黨晚報 張俊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