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歲歲念,高爸分享育兒故事的同時,也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不定期念些歷史故事,娃爸娃媽可以讀給孩子們聽聽看。將來也可以念些法律常識,畢竟高爸是律師。
2200多年前,秦國的國君贏政,派兵滅亡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國家,統一了中國,今天高爸和小朋友們說說贏政統一中國後發生的幾件事。贏政稱皇帝,是在公元前221年,那年他38歲,已經在秦王的位子上坐了26年了,也就是說,他當上國君的時候,大約是12、13歲的樣子,也是一個小朋友,放在今天來說,他該要上初中一年級啦。贏政是一個有理想的人,在他兼併了其他六個國家之後,他的性格有了很多變化,他的生活目標、生活方式也有了很多變化。比如,他愛上了旅遊。統一後的第二年,他去了隴西,走了一小圈,回了咸陽;第三年,他從今天的陝西,走到了泰山,還去了今天的煙臺、徐州,再繞道湖南、湖北迴家。第四年,他又出門了,走到河南時,遇上了一件大事,一個叫張良的人,派了個大力士,埋伏在贏政將經過的博浪沙,遠遠地扔了個大鐵椎去,希望砸死贏政,為滅亡的韓國報仇。大力士扔偏了,大鐵椎砸在贏政的副車上,皇帝逃過一劫。但皇帝哪能善罷干休,他下令全國搜捕10天,到底還是沒找著刺客,看來皇帝的確不是萬能的。張良一刺不中,改行當了謀士,後來幫助劉邦滅了秦帝國,那是後話。贏政沒找著刺客,但他的旅遊計劃繼續,這一次,他又去了煙臺,經山東,轉山西,回到了咸陽。休息了一年後,第六年,他又出發了。這回大致走到了渤海邊,然後從陝西北部一帶回了家。在這一年裡,有人和他預言:“亡秦者,胡也”,他很生氣,胡,那就是北邊的匈奴啊,他一時沒想起,自己家裡還有一個心愛的兒子叫“胡”亥。既然匈奴人要亡我,不如我現在就滅了你,於是,皇帝發兵30萬,讓蒙恬帶領,北伐匈奴。蒙恬的爸爸叫蒙武,蒙武的爸爸叫蒙驁,蒙恬還有一個兄弟叫蒙毅,他們一家原本是齊國人,但從爺爺開始就在秦國建功立業,尤其蒙驁為四代秦王征戰,是韓、趙、魏三個國家的噩夢般的對手。蒙家傳到蒙恬蒙毅這一代,贏政統一了中國。蒙恬沒有辱沒他們家的名聲,指揮30萬秦兵把匈奴兵打得落花流水,秦國獲得了“河南地”四十四縣,應該是在今天內蒙河套以南這一帶。蒙恬帶著這些打完勝仗的兵,順著各地的地形,修築長城,西起甘肅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蒙將軍為秦帝國修築了一條萬里長的護家籬笆,自己餐風露宿,櫛風沐雨,帶兵在外10餘年,沒事的時候,他就呆在上郡,也就是在今天陝北綏德一帶,威震匈奴,據說他還在那段時間改良了毛筆,後世人稱他為“筆祖”。這樣一位能征善戰、帝國倚重的將軍,卻沒有善終。統一中國後第九年,贏政越來越老,他的性格也變得越來越多疑了。有一天,他從山上看到山下有一隊車馬經過,一問,知道是丞相李斯的車隊,於是隨口說:“這小子這樣不太好。”過了幾天,他又見到了李斯的車隊,很意外地發現,李丞相的車隊比前幾天的簡樸多啦,皇帝大怒:“必定是前幾天我身邊的人把我的話傳給李斯了!可恨!”為了平息怒火,皇帝把那天在他身邊可能聽到他的話語的人,一個不留,斬盡殺絕。從那以後,再沒人敢洩露皇帝的行蹤和言語了。但這一年,皇帝的肝火還是比較旺。有兩個讀書人,私底下議論皇帝,不知怎地,話就傳到了皇帝的耳朵裡。皇帝大怒:“這幾個讀書人,我一向尊重他們,平時多給他們豐厚的賞賜,現在居然誹謗我!”皇帝把在咸陽的460餘個讀書人抓來,全部活埋,他要讓全天下人知道,私下譏笑諷刺皇帝是什麼樣的下場。贏政的長子名叫扶蘇,是個厚道人,他勸父皇:“您看,這些人都是讀孔子書的,您用這麼重大的刑罰處治他們,我擔心會引起天下人的不安。”皇帝聽了兒子的勸諫,肝火更盛了:“你,立即從我面前消失!去上郡陪蒙將軍守邊,喝西北風!”於是,蒙恬和扶蘇,兩個苦命人走到了一起。又過了兩年,這一年,贏政在國君的位子上已經坐了37年了。這一年年初,十月份,他又又又出發旅遊去了。對,年初的確是十月份,那時候的年,是從十月份開始計算的,不像我們現在從一月份開始,反正,剛過了年,皇帝又出發了。皇帝有20多個兒子,但他最喜歡的,不是仁德的長子扶蘇,而是最年幼的胡亥。胡亥當然也喜歡皇帝爸爸,見爸爸準備出門,他也興高采烈地請求跟隨,他也想去遊山玩水,老父親當然欣然同意啦,順帶上左丞相李斯,一路上幫助處理國政。一行人從陝西,經湖北、湖南,到安徽、浙江,轉向江蘇、山東,也許因為舟車勞頓,49歲的“老”皇帝病了,而且病勢越來越重。看看情況越來越不妙,皇帝讓掌管印鑑的宦官趙高寫了封信,要求長子扶蘇:“奔老爹的喪,從上郡來咸陽,參加葬禮”。趙高把信寫好了,也封好了,就等老皇帝嚥氣,再把信交付給快遞了。七月,老皇帝歸天了,歸天的地方,高爸估計是在河北。丞相李斯老成持重,看著老皇帝在外頭駕崩,擔心一路上六國的仇人太多會搗亂,更擔心訊息傳到咸陽,20多個皇子各懷鬼胎會搞出什麼么蛾子,猶豫再三,他決定把皇帝已死的訊息隱瞞下來,把皇帝的遺體裝在車子裡,日夜兼程,趕回首都咸陽。皇帝已死的情況,只有胡亥、李斯、趙高等五六人知道。為了掩人耳目,一路上該打尖打尖,該趕路趕路,仍然讓官員在皇帝車前彙報事情,宦官以皇帝的名義答覆處理,到了吃飯時間也讓人繼續往皇帝的車上送餐食。這一天,趙高私底下來見胡亥,勸說胡亥假冒皇帝的命令,殺掉大哥哥扶蘇,然後自立為秦二世。大位當前,太有吸引力,胡亥顧不得哥哥的命,一口答應下來。原來,趙高這個人,雖是宦官,卻和一般陰陽怪氣的太監不一樣,他長得孔武有力,難得的是又精通秦朝的律法,可能屬於文武全才那種。皇帝喜歡他,讓他教最愛的小兒子胡亥律法。這位深得老皇帝和小皇子喜歡的趙高,有一次犯了錯,被蒙恬的兄帝蒙毅抓住了,準備要處死他,老皇帝惜才,特赦了趙高,於是,這位文武兼修的宦官,與蒙家人結上了不共戴天之仇。得到了胡亥的首肯,趙高就來找丞相李斯,準備拉他入夥搞宮廷政變。趙高對李斯說:“丞相您的才能、謀略、功勞、民心,以及在皇長子扶蘇心中的份量,與蒙恬相比,誰更好?”李斯回答:“這些,我都不如蒙將軍。”趙高又問:“老皇帝已經歸天,扶蘇怕是要即位,他一即位,肯定會以蒙恬取代您做丞相,那您能幹啥去?不如我們立胡亥為帝,這樣,您的相位還可以保住!”所謂利令智昏,李斯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毫不猶豫地加入了陰謀集團,這個決定在幾年後,讓他後悔不迭。
作為陰謀的第一步,三人把原本要寄給扶蘇,要求他到咸陽參加葬禮的信毀掉了,然後假造了老皇帝的旨意,遺令立胡亥為太子。除此之外,另外偽造詔書給扶蘇,數落扶蘇不能開疆拓土,只是耗費了這麼多的人力和糧草,光吃飯不幹事,更多次上書,誹謗朝政,還口出怨言,埋怨一直在外帶兵,不得返回咸陽當太子,而蒙將軍在扶蘇身邊,不懂得矯正皇子的言行,實在罪不可赦!假詔書的末尾,命令扶蘇與蒙將軍自殺。扶蘇和蒙恬很快就收到了快遞。扶蘇看了信,當場就哭了,走進房間,準備自殺。蒙將軍趕緊攔住他:“皇帝在外旅遊,太子一直也沒確定誰當,我帶了30萬兵守邊,公子您當監軍,這麼重大的一件大任務,攸關國家安全,怎麼可以單憑一個使者,一封信,我們就自殺呢?我們派自己的使者去見皇帝,如果詔書是真的,我們再自殺也不遲呀!”然而,仁德而愚忠的扶蘇說:“做父親的命令自己的兒子死,還有什麼可再問的?”扶蘇就此自殺,大秦帝國失去了一位可能的好皇帝。 蒙恬是見過世面的,他拒絕自殺,但也不逃不跑,他相信老皇帝是信任他的,怎麼會要求他自殺呢?使者回報,三人集團喜出望外,趕緊催促車隊,加速回咸陽。從河北,經太行山東南的井陘口,直奔咸陽。老皇帝的遺體在初秋的高溫之下,腐爛發臭,陰謀集團在路上買了一車鮑魚,利用鮑魚的臭味,來掩蓋老皇帝的屍臭。高爸稍稍有些不明白,那時候在河北山西一帶哪裡來的海水生長的鮑魚?也許古時候的鮑魚並非現在我們見的鮑魚?臭歸臭,車隊總算回到了咸陽,三人陰謀集團釋出老皇帝已死的訊息,作為太子的胡亥順理成章當上了秦二世皇帝。剛上臺的秦二世,準備要殺死蒙恬和蒙毅兄弟。蒙恬臨死之前說:“我們蒙家祖孫三代,為大秦立下了赫赫戰功,不意今天被滅族。30萬軍隊曾經在我的手上,如果我想造反,這一支軍隊足可以讓我縱橫天下,但為了不辱沒先人,為了守義,我選擇了赴死!”胡亥毫不吝惜地看著蒙恬吞下了毒藥,也斷了自己的“長城”。如果蒙恬不死,以他百戰名將的本事,劉邦、項羽也未必能打得過他,那歷史是不是就要改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