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在位之時,就看中了魏延的才幹,命其鎮守漢中,漢中是蜀漢的北大門,也是進攻魏國的必經之地,由此可見,劉備對魏延有多麼重視。
諸葛亮掌權之後,魏延繼續受到重用,儘管五次北伐效果不甚理想,但魏延在具體戰鬥中卻是屢戰屢勝,多次打得魏軍灰頭土臉,足以稱作蜀漢一代名將。
然而,魏延最終卻被蜀將馬岱所殺,還被誅滅三族,其中原因眾說紛紜,有人說魏延是背叛了蜀國,有人說魏延是被諸葛亮算計而死,那麼真相究竟是怎樣的?
諸葛亮的死前安排
公元234年,諸葛亮發動第五次北伐,在長時間的軍旅生涯中,他的身體已經不堪重負,不久之後,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正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的功業和頑強進取之精神,令人欽佩不已,但由於他的死,蜀漢陷入混亂。
聰明睿智的諸葛亮,當然知道死亡早晚會來臨,所以他在死前進行了事後安排,這其中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確定接替他的人,另一個方面,由於蜀軍仍在北伐途中,諸葛亮要安排好撤軍事宜。
史料記載“乞復請蔣琬之後,誰可任者?亮曰:文偉可以繼之。”
諸葛亮病重之時,劉禪就派尚書僕射李福到軍中,詢問接班人的問題,諸葛亮做了明確答覆,第一任是蔣琬,第二任是費禕。與此同時,諸葛亮向長使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交代的退軍事宜,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服從,就不用管他,直接撤軍。
有人說,諸葛亮這麼安排,就是要放棄魏延,甚至暗示旁人殺掉魏延,事實是這樣嗎?在筆者看來,諸葛亮之所以這麼安排,一切都是為了穩妥,為了保住蜀軍的有生力量,而並非為了殺魏延。
倘若諸葛亮有心殺魏延,為何在幾次北伐中還重用魏延,換言之,要想殺魏延的話早就殺了,何必等到今天。由於魏延和楊儀有矛盾,諸葛亮在的時候,他可以震懾兩人,但諸葛亮一死,這兩人必定跳出來死掐,所以,讓魏延斷後,或者乾脆不管魏延,可以保住主力回撤。
當然,魏延的死諸葛亮同樣要負一定責任,如果諸葛亮能提前將魏延安排好,或者提前撤掉其兵權,或許魏延也不會死得那麼慘。
另一方面,諸葛亮的病情來得很快,在病重之時,我們不敢確定諸葛亮是否還能理智地思考問題,或許撤軍的事宜,也是諸葛亮倉促之間決定的,因為他的時間不多了。
楊怡是主要兇手
魏延哪兒都好,但有一個重要的性格問題,那就是太狂傲,如此性格,在處理人際關係之時,是十分不討喜的,換言之,魏延為人處世很容易得罪人,這是他被殺的原因之一。
由於魏延手握兵權,而且駐守漢中,位高權重,鑑於其性格問題,朝廷官員都繞著他走,而楊儀卻不同,他經常和魏延硬懟,兩人的關係也勢如水火。
諸葛亮北伐之時,楊儀被提拔為參軍,之後被提拔為長史,楊儀幫助諸葛亮制定計劃、籌措軍糧,處理得十分妥當,於是,受到諸葛亮重用。
諸葛亮一死,楊儀便想借此機會,剷除魏延,在楊儀看來,接替諸葛亮大權的就是他,而要掌控大權,必須要幹掉魏延這個死敵。
楊儀派費禕去探聽魏延的口風,魏延不同意撤軍,而且還要繼續進攻,並堅決表示不服從楊儀的安排。費禕回去報信,隨即楊儀率軍回撤,將魏延晾在一邊。
諸葛亮死後,魏延同樣認為,接替諸葛亮的是他,而不是楊儀,而此時,蜀軍回撤,根本沒人把他當回事,於是,惱羞成怒的魏延,決定和楊儀撕破臉。
事實上,魏延和楊儀的矛盾屬於個人矛盾,但魏延卻上升到了軍事衝突,反對楊儀沒有什麼問題,但不服從命令,就好比造反。
楊儀藉助諸葛亮的遺命,給魏延下套,逼其就範,只要魏延不服從命令,楊儀大可以用諸葛丞相的口吻討伐,他魏延就成了眾矢之的。
最終,魏延惱羞成怒,在楊儀還沒有撤軍之前,他就率先南撤,為了報復楊儀,他還燒掉了南歸的棧道,給楊儀所率蜀軍造成很大麻煩。
魏延燒掉棧道,幾乎落實了其“反叛”的企圖,這也是人心浮動的原因之一。事實上,當時的魏延被仇怨衝昏了頭腦,只顧著和楊儀死磕,卻不知不覺進入了圈套。
史料記載“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皆散。”
待南谷口遇到楊儀大軍,魏延在道義上已經落了下風,大家知道諸葛丞相已經去世,你攔著楊儀,就是攔著諸葛丞相南歸的路,這是公理所不容的,於是,士兵們紛紛讓開道路,魏延成了光桿司令,最終被馬岱所殺。
魏延的死,主要責任人就是楊儀,魏延死後,楊儀曾踩著魏延的首級大罵:“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並誅殺魏延三族。由此,我們也看出了楊儀的小人嘴臉。
魏延並沒有背叛蜀漢
是時,如果魏延真的想要反叛,有兩個選擇,其一,就是直接投靠魏國,魏延駐守漢中,他的投誠,必定受到魏國的歡迎,其二,魏延直接回到成都,奪下蜀漢大權,如此這般,也是反叛的最佳策略。
可是,魏延沒有這樣做,諸葛亮死後,魏延沒有了制約,以他的威信,足以控制成都,而魏延既沒投靠魏國,也沒回成都,反而在南谷口堵住了楊儀,勢必要和楊儀死磕。
史料記載“始,延欲殺儀等,冀時論以已代諸葛輔政,故不降魏而南還擊儀,實無反也”
除此之外,在得知諸葛亮去世後,魏延仍在考慮北伐事宜,很明顯,他根本沒有反叛的企圖,不論其性格有多大問題,魏延都是蜀國的忠臣。
我們反觀楊儀,諸葛亮很清楚楊儀的秉性,所以他將大權交給了蔣琬、費禕,沒有給楊儀。楊儀沒有得到丞相的位置,十分惱怒,他曾對費禕這樣說:“以前丞相去世時,如果我舉兵投靠魏國,今日怎麼會淪落如此田地,真是令人追悔莫及。”
由此可見,楊儀做事的原則並非出於對蜀國的忠誠,而只是為了自身的權位,其小人嘴臉再次顯露無疑。雖說諸葛亮對身後之事,有著較為成熟的判斷,但他也無法做到滴水不漏,而對蜀國而言,魏延的死,無疑是一個巨大損失。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卷七十二》、《三國志·蜀書十》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魚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