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隊長”克里斯·埃文斯主演的——《天才少女》,故事暖心,寓意深刻,豆瓣上接近21萬人評價,均分達到8.3,好於90%的家庭電影,孩子未來的目標、生命的價值、緩解焦慮問題,都可以在這部好片裡面找到答案:
故事開始於一場悲劇——天才數學家、單親媽媽黛安生下女兒瑪麗,不久後就自殺了,黛安的弟弟——弗蘭克滿懷悲傷,帶著瑪麗離開了波士頓,“逃到”了一個安靜的小鎮,做著一份沒有醫療保險的工作,生活窮困潦倒……
在撫養過程中,舅舅發現了瑪麗的超強數學天賦。換作一般人都要樂壞了,舅舅卻反其道而行之,不僅沒有開發瑪麗的天賦,還千叮萬囑她,一定要把天賦隱藏起來。
直到瑪麗上學,她遠超同齡人的數學思維再也無法隱藏。這時,瑪麗的外婆出現了,她住好房子、收入高,還是劍橋數學系高材生,有強大的財力和精力好好栽培小瑪麗,但舅舅堅決不答應,一場撫養權的爭奪戰揭開帷幕……
這是虎媽教育和羊爸教育的一次正面PK。片子不休不倦地探討了怎樣正確地養育孩子,從各個細節提出疑問,又用各種情節推動我們去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答案。
這是一個關於如何教育天才的故事,但從教育理念到人生價值觀,都具有普遍意義。
01
你一定能成為你媽媽
“虎媽”陣營代表人,是瑪麗的外婆。
前面談到,瑪麗跟著舅舅,日子過得非常簡樸,但外婆出現後,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見面禮就是高階的蘋果電腦,週末是去波士頓度假——看到了心之所向的大都市,看到了夢寐以求的三角鋼琴……甚至去了全球頂尖學府——麻省理工學院,從小就對數學感興趣的瑪麗,仰望著歷史上最偉大的數學家們的照片都驚呆了。
那裡的數學教授還專門給她出了一道大學生水平的題目,但瑪麗琢磨了很久,都還沒有想出來,正當外婆氣沖沖地帶著瑪麗離開的時候,瑪麗卻道出了真相,“這道題根本不用解,因為本來就是錯的。”
錯愕的外婆把瑪麗帶回課室,後者純熟地在數字前加上了根號,在沒有任何計算器幫助的情況下,快速算出了答案……
這些開掛的瞬間,觀眾看著都爽,正當所有人都以為外婆穩拿小瑪麗的撫養權時,瑪麗卻對社會福利人員說,“我喜歡外婆,她跟媽媽很像。但我不想和她一起住,因為她太專橫了。”
原來,瑪麗的媽媽黛安,當年的數學天才少女,之所以自殺,正是因為受不了這種專橫的教育。
從小,黛安就被媽媽囚禁在數學裡,沒有去過舞會,沒有看過體育賽事,沒有去過社群游泳……普通小孩應該有的普通生活,黛安就是沒有,因為在她媽媽看來,她是肩負數學使命的,只要爭分奪秒,就一定能獲得讓世界矚目的成功。
你一定能成為你的媽媽!你一定要成為你的媽媽!——與外婆短暫的相處後,早慧的小瑪麗,其實已經看清了外婆的目的。她知道,外婆其實並不是要撫養自己的外孫女,而是要撫養一個天才少女。
(外婆在法庭上為自己的“虎媽”教育辯護)
毫無疑問,外婆能帶領小瑪麗收穫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她永遠不會傾聽孩子真實的內心,因為她覺得沒有必要,“將來孩子就知道,我是為她好。”
02
相信孩子快樂就好
孩子到最後不一定快樂
可學業、事業,又怎麼會是人生的全部?成功的教育,又何止是在學業、事業上全力支援?教育,應該是一種全方面的關懷,是帶孩子去領略親情、友情、愛情,品味一個個美麗的瞬間,一次次細小的感動。
反觀“羊爸”陣營代表人——舅舅,就像小瑪麗說的,“他在知道我聰明之前,已經很喜歡我了。”在舅舅眼中,小瑪麗就是個最平凡不過的小女孩,應該練習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而不只是解數學題。
小瑪麗第一天上學時,就在課堂上解答出57乘以135的答案,還順帶開了個方,身邊的小夥伴都驚呆了,她禁不住得意起來,大聲吆喝校長:“打電話給我的舅舅,讓他把我從這裡接走!”
把瑪麗接走後,舅舅沒有立刻說教,而是把瑪麗帶到了海邊。接著,他用一貫充滿智慧的語言,讓瑪麗好好反思自己的行為:“你不是因為主動發言而被罰的,而是因為不尊重校長被罰的。”後來,小瑪麗就懂得主動和同學老師打招呼。
又有一次,在校車上,一個小男孩拿著自己費盡心思做好的、非常精美的手工作品,踉踉蹌蹌地走上車,沒想到,一個壞壞的小胖子卻故意絆倒這位小男孩,整個手工瞬間被毀……仗義的瑪麗看到後,氣急敗壞地拿著一本厚厚的書,一把砸到小胖子的頭上,場面“慘烈”,校長也出面,勸退瑪麗。
(被瑪麗打傷的12歲小胖子)
這時,舅舅卻異常激動,但不是哀求校長,而是為瑪麗辯護:“打人是不對的,我很清楚這點。但一個12歲的孩子欺負一個7歲的,只有她站出來?你知道這樣做多讓我驕傲嗎?”
雖然舅舅不能提供給瑪麗優渥的物質環境,卻在精神上做到了富養。
他懂得蹲下身子和瑪麗交流。
當瑪麗懷疑自己影響了舅舅的私生活時,舅舅沒有解釋說沒有,而是說了一句,“我那個時候說的話(瑪麗撞見舅舅和老師約會,舅舅一時尷尬對瑪麗說了一些氣話),就好像你之前因為我沒有給你買鋼琴,而說我是個壞舅舅一樣。”
他懂得撥開雲霧看見瑪麗的內心。
外婆為了打贏官司,找來瑪麗的生父,這讓瑪麗第一次發現,原來自己是被爸爸拋棄了的人,把自己關在廁所裡哭,這個時候,舅舅把她帶到了醫院,一直等,直到醫院裡的另一群人,因為接生成功的訊息而興高采烈、手舞足蹈的時候,對瑪麗說,“你出生的時候也是這麼開心。”
……類似的暖心的細節非常多。而他之所以如此用心地照料瑪麗,除了對瑪麗的愛,更緣於姐姐黛安的囑託——讓瑪麗像普通人一樣快樂成長。
這個囑託聽起來很簡單,但在曾經的天才少女——黛安身上,卻始終實現不了。自殺前,黛安最渴望的,就是“普通”,這種“普通”,不是碌碌無為,而是擁有完整人生,能有朋友、能玩耍、能開心享受平常人所擁有的喜怒哀樂。
她已經為了母親的期待付出了一生,更不忍心女兒踏上和自己一樣的路。
但舅舅這種“快樂就好”的教育,卻也慢慢走入了另一個極端——當天才學校向瑪麗發出獎學金邀請,學校校長也強烈建議把小瑪麗送進去時,舅舅再三拒絕。
為了帶瑪麗逃離外婆身邊,他付出了很多,他也隱藏了自己的天賦,放棄大學助教的身份,從事一份收入微薄的工作,還故意剋制瑪麗的數學才華,不讓小瑪麗去學習與之智力水平匹配的知識……
但瑪麗真的喜歡這種生活嗎?不是的,她在學校過得不快樂,她在6歲時,就能讀完大學水平的數學書,能對“德國如果脫歐”的經濟影響作出獨到的評論,卻得在小學的課堂上,學習完全沒有挑戰性的知識,也無法與同齡人成為朋友。
這種看似快樂的普通生活,何嘗不是一種折磨?舅舅以“追求幸福”之名掩埋瑪麗的天賦,何嘗不是另一種專制?
03
最好的教育是成就個性
既然兩種教育觀都是有失偏頗的,那撫養權究竟應該交給誰呢?瑪麗的官司滿滿陷入了僵局,連法官都無法作出裁決,只好先把瑪麗判給一個寄宿家庭撫養。
這是一段寶貴的冷靜期,兩個大人的成長讓人動容。
外婆一開始還堅持自己原來的套路,請了好幾個大咖老師,包圍著瑪麗,一字一句輔導瑪麗,瑪麗不快樂?沒關係!但當她拿到女兒的遺物——一份對一個數學世紀難題的解答報告時,她愣住了,這是她多年的心願,她對女兒的鞭策,正是為了完成這道難題,但女兒卻留下遺囑——必須等自己的媽媽死後,才能把這個公佈出來!
原來,女兒至死都是埋怨自己的,自己多年的精心栽培,竟是把女兒推向死亡的導火線。
而舅舅也開始質疑自己,“讓瑪麗過上平凡人的生活,真的是正確的決定嗎?”並終於明白,瑪麗的天賦太過奪目,根本無法被隱藏,於是,他把瑪麗送進了天才學校,接受合適的教育,而在課後,他一如既往帶瑪麗K歌、出海、逗貓……
(瑪麗在天才學校與成年人一起上課)
這一家人,在目睹了天才的墜落之後,終於找到了一種最好的方式,來呵護孩子。
這部電影,和《摔跤吧!爸爸》很像。但我認為,它所提示的教育命題,其實更適合中國家長討論。
因為在這裡,像瑪麗外婆這樣的家長,可謂遍地開花,尤其是在一線城市,父母爭相奪取更多教育資源,讓孩子輾轉於五花八門的學習班、補習班之間,一個平凡的童年,竟也成了奢侈品。
但要還孩子一個平凡快樂的童年,也不需要走入瑪麗舅舅一開始的極端,對天賦視而不見,對孩子的進取消極打擊。
將二者綜合起來,當然不簡單。就孩子的教育,有原則地控制,比起無原則地放手,當然要難得多。但再難,其前提都是不變的——就是足夠了解我們自己的孩子。
當孩子荒廢時間,意識不到今天的積累對今後的發展有何意義時,做一些引導,鼓勵他去做好每件看似無用的小事。當孩子對人生迷茫,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做一些預判,作為人生摯友給他一些建議。
引導也好,建議也好,口吻不再是“我這是為你好”,而是“你如何追求你想要”,我們順勢而為,幫孩子發現自己的本心,他們自然能勇敢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THE END
來源:網路
。。林三尊重版權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