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上小學一年級第三天了,在私立學校,因為孩子好動,不聽老師話,老是亂跑,坐不住。老師建議勸退應該嗎?
上課在椅子上坐不住,老師說這樣的學生不利於隊伍管理建議退學。
一年級,上學三天,老師建議勸退!
父母視角,孩子只是“好動”。潛臺詞是:好動這是孩子的天性,不是啥大問題,至於這麼緊張嗎?
老師視角:不聽話,老是亂跑,坐不住,擾亂班級秩序,不利於隊伍管理。
於是老師為了對班級負責,對大多數同學負責,建議勸退。
事實上,所謂孩子好動,坐不住,不聽話,往往只是表象。
那麼表象之後深層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 一、為了獲得關注,寧願被懲罰
曾經有一個來訪者在回憶自己童年往事時,講了一段特別有意思的話,ta說:
“對於那個時候的我,被人知道,被人注意到是最重要的,哪怕代價是被指責懲罰,因為被人遺忘被人忽略的感受真的太糟糕了。”
對於兒時的ta,被指責和懲罰其實也是一種關注。
而ta讓別人知道、關注自己的方式就是搗亂,違反紀律,跟老師發生衝突。
用ta自己的話講:差不多每個月都要跟老師衝突一次,以至於老師不想讓他呆在這個班裡。
回到這個問題,一個剛上小學的小朋友,“不聽老師話,老是亂跑,坐不住”,他由此獲得了什麼?
他獲得了老師,以及全部同學的關注,當他在課堂上亂跑的時候,他享受著老師和同學所有人的注目。
有時候成年人,也會做一些特別的事情來刷存在感,其實孩子也一樣,孩子更希望被看到,被關注。
- 二、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
在家裡,如果父母常常沉浸在各自的手機裡,有意無意間忽略了身邊的孩子。
這個時候孩子很想跟父母互動,很想爸爸媽媽陪自己玩一會,孩子會怎麼做?
孩子可能會好好說話,用語言跟父母提出自己的要求,但如果父母繼續無動於衷,只是忙於自己的事,孩子又會怎麼做?
有些孩子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可愛,爸爸媽媽愛手機不愛自己,於是就自閉了。
有些孩子可能就會先禮後兵,既然好好說無用,那我就直接搶了父母的手機,或者故意搞點小破壞,故意搗亂……
孩子發現,只要自己搗亂,父母立馬就放下手機,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了。於是孩子就找到規律了,想要父母關注,那就搗亂使壞,違反紀律規則。
對於那些父母常年忙於工作,經常不在家,很少陪孩子的家庭,什麼情況下孩子才能見到父母?
可能就只有孩子生病了,或者惹了大麻煩才能見到父母。
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這樣做,只不過是為了適應這種家庭環境而已。
等到上幼兒園,上小學了,孩子必然會把他在家裡對付父母的那一套套用在老師身上。
這個時候問題就出現了,無法很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新的規則。
孩子在學校裡表現出來的問題,很多時候根源在家庭,學校像個放大鏡,將早在家裡就存在的問題放大了而已。
如果父母沒有主動給孩子足夠的關愛,那麼請相信“生命總會自己尋找出路”——孩子一定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獲得關注,去吸引父母、吸引他人的注意,去尋找他成長中缺失的那部分東西。
直接地說,父母未主動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關注,存在情感忽視的情況,或者用錯誤的方式理念養育孩子,這是大多數孩子行為不良的主要原因。
兒童健康成長需要衣食溫飽,也需要父母的積極關注,需要父母的關愛,需要父母用恰當的方式去引導教育。
飲食不均衡,會營養不良,影響身體健康;沒有足夠的心理情感養分,會導致心靈營養不良,影響孩子心理人格的健康發展。
- 三、另一種可能,孩子患有多動症。
只不過需要特別說明:只是好動、坐不住不等於一定是多動症。好動、坐不住這只是多動症眾多症狀中很小的一部分。
真正的多動症,除了好動之外,還存在注意力方面的問題——常常無法注意事物的細節,別人跟他說話時,經常表現出沒有在聽的樣子。
真正的多動症兒童無論何時何地,都無法安靜的長時間將興趣和注意力集中在一個地方;也無法根據不同的環境、場景調整控制自己的言行。
如果是孩子同時具有多動,且注意力存在問題,不分場合的胡亂吵鬧,衝動隨意,做事情沒有目的性,有始無終;那麼就確實需要考慮是不是真有多動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