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若一)隨著新能源汽車的逐步推廣和保有量不斷增加,相關投訴逐漸增多,車輛安全、電池質量等問題突出,消費者面臨著舉證難、維權難的困境。1月28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釋出2021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指出,解決新能源汽車維權難,經營者負有主要責任。
一、新能源汽車出現安全問題,如行駛中斷電、汽車自燃、自動駕駛系統失靈等。
二、電池質量問題突出,比如充電故障等。
三、續航里程縮水,特別是冬季低溫下續航折損快。
四、不兌現承諾,比如宣傳使用高效能晶片,實際情況卻非如此。
五、價格變動惹爭議,消費者剛簽完合同還未提車,所購買車型就降價,或者推出同價但效能配置更高的產品,導致消費者不滿。
六、對已售車型,隨意修改網上宣傳資料和說明。
七、配套的售後服務體系、維修網點、維修技工等不能滿足高速增長的新能源汽車需要,影響了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和售後滿意度。
八、汽車資料儲存、提供問題引發廣泛關注。隨著新能源汽車智慧化提高,相關資料由廠家壟斷、拒絕提供,發生爭議。
例如,2021年7月,消費者宋女士向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投訴稱,其電動汽車在充電時發生自燃,消費者認為4S店出售的電動車存在質量問題,要求予以賠償。經鹿城區消保委調解,雙方達成一致,4S店退還9.68萬元購車款,對車內燒燬的物品補助2萬元,給予誤工補助1.6萬元和精神損害補償3萬元,總計16.28萬元。
又如,2021年9月29日,湖北消費者張先生投訴,稱其花費20萬元購買了某品牌新能源汽車,推銷時宣稱充一次電,續航能達到510公里,但消費者實際使用時的續航里程只有300公里。消費者認為存在虛假宣傳,故投訴請求幫助。經當地消協調解,經營者為消費者更換了電池。
中消協指出,解決新能源汽車維權難,經營者負有主要責任。一要高度關注產品安全,特別是要強化智慧網聯汽車的資料安全、網路安全、軟體升級、功能安全,加強輔助自動駕駛風險告知及質量管控,保障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二要真實全面告知產品情況,公平合理約定雙方權責,不誇大或者虛假宣傳。
三要切實落實合格產品交付義務,承擔合同責任,履行所作承諾。四要保障消費者資料知情權。汽車資料是消費維權的重要憑證,消費者有權知悉、查閱、獲取與自己有關的、未經篡改的原始資料。五要切實做好售後服務,充分尊重消費者,虛心聽取消費者意見,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妥善處理相關投訴,杜絕拖延推諉、強勢霸凌、威逼恐嚇。
此外中消協還表示,新的汽車“三包”規定正式實施,汽車經營者應當認真學習新的規定,及時更新“三包”政策,加強企業員工培訓,將“三包”規定落實到位。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