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富換人了!
近日,彭博富豪最新指數顯示,日本電子感測器製造商基恩士的創始人滝崎武光超過優衣庫老闆柳井正,當選為日本最新一屆首富。
最新資料顯示,基恩士(KEYENCE)股價已較年初上漲約一倍,最新市值約1700億美元,一躍成為日本僅次於豐田的第二大上市公司,這也使得滝崎武光的身價一路飆升至約382億美元。
而“時尚帝國”在新冠疫情期間受到了不小打擊的柳井正,如今的資產淨值為365億美元,其財富已縮水近五分之一。
工廠自動化實業家將零售業巨擘擠下首富之位,這背後體現出疫情影響下,企業家們財富管理的新格局出現變化。而近期,日本藍籌股指數——日經225指數權重規則也進行了調整,納入了基恩士這一自動化巨頭。
“這種形勢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一吉投資管理公司(IchiyoshiAssetManagementCo.)駐東京首席基金經理秋野充成(MitsushigeAkino)表示,其最近的大影響因素便是基恩士被納入日經225指數。
日本首富之位易主
新冠疫情之下,柳井正打造的優衣庫“時尚帝國”受到了不小的打擊,而滝崎武光的製造公司基恩士股價自去年年初以來飆升近100%,由此,滝崎的身價也節節升高。
彭博日前更新的億萬富翁指數顯示,基恩士的創始人滝崎武光(Takemitsu Takizaki)成為新一代日本首富,位列亞洲富豪榜第九名。該指數顯示,滝崎武光的財務已經增至382億美元,超過了優衣庫大亨柳井正,後者今年迄今已經“蒸發”97億美元,身價為355億美元,位列日本第二。
據彭博社報道,1974年,滝崎武光在大阪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基恩士,但他從來沒有上過大學。如今,已經76歲的滝崎武光始終保持著較為低調的處事風格。
滝崎武光創業的成功之一是幫助了為裝配線發明精密感測器,比如豐田生產汽車、東芝生產晶片的環節中,都對這些產品有所運用。除了此類別的感測器,基恩士還生產條形碼掃描器和顯微鏡。“滝崎更重視的是利潤率而非銷售額,如此一來公司也是呈現穩步發展狀態。”有日本市場人士表態。
外媒報道稱,滝崎武光的基恩士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部分原因也在於,它將生產外包,即把原材料傳送給零部件供應商,然後將這些零部件送到組裝商處,最後再進行相應檢查。透過拆分生產鏈這樣的方式,基恩士也降低了供應商從中“偷師”其運營經驗併成為自己競爭對手的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在46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的基恩士,也以對員工支付高薪著稱。據《泰晤士報》此前報道,該公司員工的年薪在日本名列前茅,平均每年約為17萬美元,而該公司的薪酬模式也被專家稱為日本經營管理的最佳範例之一。
據瞭解,2015年滝崎武光卸任公司董事長時,他本人的財富為72億美元,彼時位居日本富豪榜第四位,而在接下來的6年時間裡,滝崎的財富實現快速擴張,增長將近5倍之多。就其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日本對於工廠自動化的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則是,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工廠們不得不尋求在零接觸的情況下保持生產的方法。
公開資料顯示,基恩士是全球最早從事工業自動化生產的公司之一,主要產品涉及感測器、掃碼器、機器視覺系統等多個自動化領域,應用行業從汽車、半導體橫跨至食品。
老二老三都曾奪傍一之位
實際上這些年來,日本首富的位置一直在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和柳井正兩人之間來回輪坐。目前,軟銀集團CEO孫正義淨身價269億美元,位列日本富豪第三。
新冠疫情的爆發,使得日本線下零售業面臨寒冬。今年3月份,優衣庫母公司迅銷股價每股102美元,而後一路回撥,市值較今年初的11萬億日元縮水至7.54萬億日元,市盈率為48.15。作為老闆的柳井正,身家在今年也縮水超過20%,目前淨身價355億美元,“蒸發”97億美元。
出生於服貿世家的柳井正算得上是“家裡有礦”的青年,不僅家裡的親戚們在九州、山口等地開了不少家服裝店,父親也在自己讀中學的時候成立了家建築公司,家族生意十分多元。1971年,大學畢業後的柳井正做了幾個月的待業青年後,在家裡的安排下開始工作。
作為日本富豪榜上總相見的兩人,孫正義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評價道,柳井正的興趣點不斷變化,“不僅是主營事業,他這個也想做,那個也想幹。”他還提到,“軟銀已經是大企業了,就不能說大話。”不過,這也是孫正義的魅力所在。
曾是阿里巴巴大股東的孫正義,顯然比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更為人所知。早期的慧眼識馬雲,也讓他實現了對阿里投資超過1000倍的收益,無論是軟銀集團和孫正義個人,都由此在全球風險投資行業走紅。
不過,孫正義也並不是投資界的常勝將軍。2019年,由於幾個投資專案的失敗,孫正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投資滑鐵盧,軟銀集團當年年度虧損額度接近1.4萬億日元,使讓他丟掉了日本首富的位置。
以軟銀投入巨資的美國Wework和Uber為例,這兩個依賴線下場景的網際網路關聯企業在2019、2020兩個業績年度,因市場和自身的風波估值大跌。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后,消費者群體外出行為受限,WeWork和Uber經營狀況慘淡。
在此情形下,軟銀集團不得不出售旗下部分優質股以解燃眉之急,其中就有阿里巴巴、ARM公司等,以緩解資金鍊的壓力。“在未來的兩三個月內,任何災難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我們只是在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去年11月17日,孫正義透過《紐約時報》解釋軟銀出售近800億美元資產時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