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上個世紀40年代,在抗日戰爭取得勝利後,國內迎來了短暫的和平,隨後便進入了3年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戰爭階段,我軍首戰也是最重要的一戰,自然得是中原突圍戰役。因為此戰不僅打響解放軍計程車氣,更表明我黨要撥開雲霧見晴天的決心。雖然從書面資料來看,這場戰役被稱為敗仗,但其實不然。
我們都知道李先念是我黨的元勳,他不僅有出眾的軍事才能,在部隊中的人緣也非常不錯,就連脾氣暴躁的彭老總在談起李先念的時候都是讚不絕口,也基本沒聽過他與部隊的其他幹部鬧過矛盾。為什麼其他將軍都服李先念呢?其實從中原突圍就可以看出一二。中原突圍與我軍過往的其他戰役都不同,因為它參戰的部隊非常之多,不僅有八路軍還有新四軍,再加上其他軍區的部隊,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也沒有協同配合作戰,完全是各打各的,有點現代戰爭多面開花的感覺。
此時的國民黨勢大,處處壓制我軍,不僅在物資上封鎖,更對武器裝備施行限制。在此前,為了應對國民黨未來可能發動的內戰,中央軍委決定把桐柏山區作為會師地點,讓附近的三支軍隊集合,團結在一起應對危機。為什麼要選擇山區不選擇城市呢?因此此時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基本都在城市裡駐紮,選擇山區不僅能避開國民黨的鋒芒,還是能乘機發展自身,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其中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第五師,是會師部隊中作戰實力最強的一支,不僅人數眾多,武器裝備也較為先進。他們原本一直在武漢周邊打游擊,與其他八路軍部隊基本沒有合作過,可以說是一支孤立在外的軍隊。三軍會師標誌著中原軍區成立,李先念任司令員,下面還有三個次一級的軍區,以及掌握兩支野戰軍部隊,這就是中原軍區的全部家底。
在桐柏戰役中,第五師作為先遣隊打了一場勝仗,瓦解了敵人的防禦,殲滅數千敵人。但後續的進展卻並不順利,敵人的攻勢過於猛烈,導致解放區丟失了不少重要地區。桐柏戰役結束後總結出了幾方面的問題,其一就是,我軍在抗日戰爭時一貫的作戰風格都是打游擊,現在突然改編為野戰軍,與敵人打大兵團戰爭,一下沒適應過來。後來指揮官皮定均回憶說,桐柏戰役是他打得最丟臉的一次戰役。在抗日戰爭時期,皮定均帶領的部隊打陣地戰出了名的強,但凡是他堅守的陣地,在同等情況下就沒有被攻破,但此次桐柏戰役,他不僅一次丟失陣地,而且還是在短時間內連丟兩座,這樣的成績是他不能容忍的,也是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的恥辱,當時他常常因此時睡不著覺,一直在思考。
其二,由於部隊是臨時整合,沒有經過戰鬥的磨合,所以軍官對手下的部隊都不熟悉,自然也就難以發揮出十分力。再者就是配合不夠緊密,可以全殲敵人的戰鬥,結果因為疏忽導致敵人突破包圍圈跑了,大勝的戰鬥打成小勝,這也是一種失敗。最後就是外在條件的差距,我軍的武器裝備相較國民黨要差,缺少火力強的重武器,在攻堅戰時我軍非常吃虧,往往只能趁著夜色偷襲,給了敵人回口氣的機會。除了戰鬥方面有缺點外,我軍對待俘虜的理念也沒有傳達出去,國民黨部隊在高層的蠱惑下,普遍認為一旦戰敗就會被俘,就將遭受非人的折磨,因此他們戰鬥意志非常堅定,導致我軍久攻不下。雖然桐柏戰役有所遺憾,但也算是一場勝仗,牽制住了敵人大批軍隊,為劉鄧的戰鬥減輕了負擔,因此軍委對中原軍區發了賀電。
現在擺在中原軍區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儘快磨合部隊的協調性,進而提高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一支部隊的團結問題,往往決定這支部隊的作戰能力,因為軍革命歷史上,就曾出現過類似的問題。紅一和紅四軍會師時,張國燾就曾派李先念出城迎接毛主席,因此毛主席對李先念的印象比較深。但兩軍會師後卻出現了不小的問題,首先是彼此原本的生活習慣不同,突然強行改變生活習慣,必然會造成某一支部隊不適應。再者兩軍的教育也不同,在許多問題上的看法也有區別,因此有時候就會出現矛盾。所以後來紅軍會師時,吸取了經驗教訓,分開駐紮避免矛盾。
對於桐柏會師這種情況,李先念可以說是深有所感。由於部隊都是從不同地方過來的,先不說生活習性不同,部隊的物資分配都還沒有統一,有區別就容易發生誤解和矛盾。因此王震曾寫過一封信給王恩茂表達不滿,讓他注意三五九旅與其他部隊的團結關係。除了戰士們有矛盾外,幹部們的關係也比較敏感。像王樹聲和李先念,在革命時期,王樹聲是李先念的上級,但現在李先念卻是王樹聲的頂頭上司。此外,王震和王樹聲又是暴脾氣,在指揮上出現意見不合時,就容易發生爭吵,脾氣上來了這兩位還把槍拔出來拍在桌子上,李先念在一旁非常難做,一個是老上級,一個又是與毛主席關係親密的戰友,可想而知李先念要指揮這樣一支部隊,到底要面臨哪些困難。
因此李先念後來在回憶中說,當時中原軍區的團結問題,不只是體現在基層部隊上,幹部領導之間也並不怎麼和睦。但最終李先念還是憑藉自己出色的領導才能,消除了部隊之間的隔閡,使得部隊較為順利地整合在了一起,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
抗戰勝利後,國共兩黨劍拔弩張,此時美國突然橫插一腳,想要當和事佬調停兩黨的鬥爭。中原軍區在接到命令後,就如約遵守了停戰協議,但國民黨部隊卻在蔣介石的暗示下,搶奪我黨原先佔領的重要城鎮,並悄然對我軍進行了包圍,使得中原軍區被限制在方圓不過百里的地界。隨後事情的發展就如史書上所說,蔣介石積極調動部隊,企圖用數十萬的部隊,把中原軍區圍得水洩不通,然後再徹底殲滅我軍。
在這種情況下,中原突圍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中原突圍的環境條件對我軍並不樂觀,因為在抗戰結束後,國民黨內部的聲音已經統一,不再需要顧及外敵襲擾,再者就是美軍支援了國民黨大量先進裝備,飛機大炮坦克裝配的機械化部隊,作戰能力大大領先我軍。最後就是通訊提高了不少,全國各個重要地點基本都被國民黨的電話線覆蓋,他們的資訊傳遞非常及時。而反觀我黨,卻仍舊停留在較為落後的階段,因此中原突圍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硬仗。
起初中原軍區就突圍拿出了三套方案,但首先提出的兩條都被否決了,最終確定從桐柏山進入秦嶺,最後抵達陝甘寧邊區。這條路線的前半段對我軍來說算是非常熟悉了,途中又還有其他軍區可以接應,後半段基本都是山區,方便發揮我軍打游擊的優勢。隨後李先念就依據這條方案,做了更為細緻的安排,中原軍區兵分多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讓敵人摸不清我軍的去向,盡最大程度減少損失。在突圍前夕,毛主席親自致電中原局,給李先念等人打氣,讓他們不要心存顧慮放開了打,同時也不用請示中央,他們自己商討作戰方案即可,以免延誤了戰機。
6月下旬。國民黨發起了圍剿,中原突圍正式拉開序幕,為了保證主力部隊南北軍順利突圍,李先念安排了4支掩護部隊。其中皮定均擔任掩護第一縱隊指揮,帶領6000將士向國民黨發起了猛烈的佯攻,導致國民黨誤以為皮定均率領的是主力部隊,這為真正的主力部隊突圍,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此後在1955年授銜時,毛主席親自點名,讓皮定均從原定的少將升為中將。
後來有不少軍事家認為,中原突圍並不成功,犯了許多戰略錯誤。如果當年中原軍區能依託大別山,狠狠地戳一戳國民黨的銳氣,根據地還是有希望保住的。但其實他們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自古以來,中原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國民黨斷然不會放棄的。其次,國民黨借美國調停爭取的時間,已經把大量的軍隊安插進了中原地區,如果此時不趕緊突圍,在巨大的兵力懸殊下,很可能不僅根據保不住,就連部隊都要永遠的留在那裡。所以李先念當初的決策並沒有錯,反而還體現了他的高瞻遠矚。也難怪其他將軍,對他都非常的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