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先解釋一下幾個生僻字,“菑”字讀音為zī,古代指初耕的田地,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比較貧瘠的土地,用作動詞有開墾、耕耘的意思。“畬”字有兩個讀音,讀shē音,意思是播種前,焚燒田地裡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種,如畬種山林就是這個意思。讀yú音,則是指開墾了二、三年的熟田。
“不耕穫,不菑畬”一句話在理解時最容易出現的錯誤就是解釋為不耕而獲,不菑而畬,也就是不耕耘卻能有收穫,不開墾卻能得到好的熟田。這種解釋雖然從字面上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不論是與後文“則利有攸往”的銜接,還是從整個卦爻辭意思的整體性上考慮都解釋不通。不勞而獲本身就是不可能實現的,如果還抱持著這種妄想,怎麼可能對實現自己的目標有利呢,也就是不可能“利有攸往”。
“不耕穫,不菑畬”比較合理的解釋我認為應該是,不奢求耕必有獲,菑必得畬,也就是為人處事應該保持這樣一種心態,不強自認為我付出了就一定要有所收穫,不是說我辛勤耕耘了就一定會收穫滿滿,我努力去開墾了,就一定會得到萬畝良田。“不耕穫,不菑畬”完全可以視之為“無妄”的具體事例。換個角度解釋,堅持“耕必有獲,菑必得畬”的想法,正是一種典型的妄念。
用比較流行的話說,就是為人處世、攻艱克難應該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無論做什麼事,能有這種態度和精神,那肯定能無往不利,故“利有攸往”的評斷辭才能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