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日前宣佈,全國近30個城市的100座垃圾焚燒爐已裝上阿里雲工業大腦,透過AI技術使生活垃圾焚燒的環保指標更穩定,單位發電量提升,全年可多發3.6億度綠電,相當於一箇中型水電站的發電量。
以華南固廢行業龍頭企業之一的瀚藍環境為例,2019年,瀚藍環境引入阿里雲工業大腦AICS,以瀚藍綠電作為第一期合作試點,對垃圾焚燒工藝和鍋爐智慧運維最佳化。在應用上,透過“會燒垃圾的AI”,瀚藍綠電運營的南海生活垃圾發電廠蒸汽流量穩定性提升了23%,人工工作量下降了87%;2021年11月,瀚藍環境位於福建惠安專案的垃圾焚燒爐也成功部署了工業大腦,藉助人工智慧演算法,蒸汽流量穩定性提高了13%。
相關資料顯示,當前,我國生活垃圾焚燒日處理量達50餘萬噸,可產生上億度綠電供千萬家庭使用。預計到2025年,日處理量可達80萬噸。“智慧化是當前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業內人士指出,現階段垃圾焚燒發電廠正由數字化電廠向智慧電廠、智慧電廠轉型,核心資源是資料,透過大資料中臺與AI賦能,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將大幅度提高生產運營效率,並最終實現“無人電廠”的願景。
另有資料顯示,2011年至2020年,我國生活垃圾發電廠數量增加了303%。目前國內有500多座垃圾發電廠,日處理生活垃圾58萬噸。2021年5月,國家發改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的《“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佔比要提升到65%。同時,焚燒設施要加快升級改造,最佳化焚燒處理技術,進一步提高設施執行的環保水平。
浙江大學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黃群星認為,垃圾發電產業經歷了十年間數量上的爆發式增長,在降碳背景下,未來垃圾發電廠會更關注與AI等技術結合,進一步降低二次汙染,提升裝置執行穩定性和生活垃圾的噸發電量。
“垃圾焚燒發電與大資料分析、人工智慧的融合,加上各類分散式感測裝置和無人智慧化作業裝置的不斷湧現,將極大改變現有焚燒廠作業模式和作業工種。”另有業內人士指出。
阿里雲智慧製造與能源電力技術總經理孔令西表示,阿里雲將向行業開放核心能力,推進垃圾發電的綠色、低碳與高效。他預計,今年底,工業大腦AI技術將應用到全國約300座垃圾焚燒爐,實現自動化、智慧化焚燒發電。
據悉,除了對焚燒爐改造升級外,阿里雲工業大腦還將對垃圾發電各環節做進一步改進,實現垃圾發電廠的全廠智慧化,提高垃圾發電的綜合熱效率。
*凡本網註明來源為“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影片資料,版權屬於中國能源報社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凡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能源報/中國能源網”的作品,版權歸原創者所有,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