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復是創新工廠董事長及CEO,以他獨特和卓越的投資眼光,為人工智慧與大資料、教育、網際網路及醫療等領域打造了全方位的生態投資服務平臺。《智慧未來》這本書是李開復寫給青年的七封信以及對成長、工作和生活的半生思考,向當代年輕人傳達:把握當下,創贏未來的理念。
“我希望把我的半生思考和感悟貢獻出來,也許能夠對你們有所啟發;我希望你們與我相遇時看見的不是生命中一座山峰,而是一座橋樑;我希望自己不是冰冷的過路人,而是會滿懷微笑目送你們走向智慧未來的同行者。”
1.真正的成功是在真誠的前提下,付出足夠多的努力,在不斷學習和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
他在書中舉了自己學生時代去高盛實習面試時候的經歷,剛步入大學的他痴迷過一段時間橋牌,與同學進行了幾十元的橋牌獎罰遊戲,當面試官問及他是否參與過賭博的時候,他心中雖然十分渴望得到這項工作,仍舊紅著臉向對方說明自己曾參與橋牌。面試官很嚴厲地再次確認,他誠懇地說明情況。本來以為寶貴的實習經歷就要因為自己大學時候的橋牌愛好而喪失的時候,面試官笑著說,“恭喜你被錄用了,你很誠實。”因為高盛有很多的敏感資料和推薦的股票等,所以他們需要對員工的真誠度進行嚴格的把控,對實習生進行嚴厲的詢問也只是為了判斷對方的人品。博士的真誠為他贏得了機會。
此外,在他的職業生涯中遇到了很多的老師,良師的價值在於學識上教導我們,在為人處世、看問題的眼光、應對突發事件的技能等方面給我們以啟迪。如果有這樣的人給予我們幫助,那麼自己的成長速度一定會更快。在與良師的接觸和交流中,我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摘月亮,從而不斷地調整自己對於自己本行業的認知,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目標。
關於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我以前認為做事之前要多看三步,眼光放得長遠些;這一個月的時間與即將畢業的博三師兄師姐們交流接觸之後,他們對於工作、科研、婚姻及家庭的看法和判斷讓我體會到,做事情之前要橫縱來看,多與同行業的已經工作的老師們和即將畢業的師長們交流,兩撥前輩給予自己的會是不同的視角。前者是對於行業的看法、行業大佬的介紹以及一些行業中的規則;後者會告訴你目前找工作的狀態以及人才市場的需求。所以,多與比自己有經驗和年長的人交流,能夠為自己對行業的認知和人生目標的構建提供航道和加速度。最重要的一點是:注意給予你經驗的人,他本身得是你崇拜的人,不要聽從無能者的恐嚇。
2.一個一流的人和一個一般的人在一般問題的表現上可能一樣,但是在一流問題的表現上則會有天壤之別。
美國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應該更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更強!”人對自己有要求,才能夠有所進步。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對自己很滿足的話,就去找那些比自己強的人,和他們有交集的過程中,就會很明顯的感覺到對方在能力和思考方式上比自己卓越的地方。最好能夠獲得對方的指點與幫助,以對方為榜樣,設定自己的目標。以醫生為例,或許對於普通常見的病例而言,一個年輕的主治醫生和資歷甚高的主任醫師給出的治療方案是一致的;但對於無法給予明確診斷的病例來說,資歷高的主任就能夠依託自己的經驗於細節和不同角度給出最佳的治療方案。
難題和細節之處見真章,也是銅和金的最佳鑑別方式。
3.用機率論的方法看問題:分析一件事情“可改變的機率”和“可能發生的機率”。小機率的事件,做好失敗的準備;大機率的事件,不要等到成功率到100%再去做,這樣即使做成了這件事情,也沒什麼好驕傲的。
記得之前讀過一本書《演算法之美》講的就是透過機率的方式去分析問題。李博士是計算機出身,所以他對於演算法的體會也更加深刻。演算法本身根基於機率論,用機率去評估有一個好處在於,能夠最大化的平衡人性的弱點。人本身是很感性的動物,情緒會影響自己的判斷和理智。
但我認為,用機率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是一種判斷方式,結果也僅供參考。畢竟生活中的事情也不都是完全理性的,比如交友、藝術創作和旅行,還是要有隨意選擇和由著性子胡來的精神的。畢竟,瘋瘋癲癲、可可愛愛,這樣才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呀!“因為旅途本身就是收穫”,旅途中的錯誤或者成功都會給我們帶來收穫。
4.AI即將帶來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慧將給人類帶來更大利益的平衡點。
AI透過海量的資料進行精確的抉擇、判斷及分類,在醫療健康、教育、支付等領域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給予計算機視覺進行移動,智慧城市全新道路系統的自動駕駛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埃裡克·託普的《深度醫療》中寫道,“我們相信,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可以讓我們騰出更多的時間,發揮增加患者所重視的價值和影響的功能,以提高放射科醫生的價值和專業滿意度,重視並影響患者的照護,減少我們既不喜歡也不如機器的死記硬背的工作時間。”騰訊覓影是騰訊首款將人工智慧技術運用到醫學領域的產品,能夠透過數十萬張CT來診斷肺炎、內窺鏡結果診斷宮頸癌等,此外還有智慧導診系統等,能夠為醫療提供很大的輔助,讓醫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與病人的積極溝通及複雜病例的攻克上。
雖然,我們目前對AI有著諸多的考慮,AI存在的隱私和財富不均衡問題也令人擔憂。提及AI的負面影響,腦中最先呈現出來的就是美國大片中,機器人失去控制代替人類主宰地球的恐慌。但我很同意白巖松老師的看法,AI之所以會存在問題,不是因為技術很完備,恰恰是因為技術不夠成熟,才會有失控的問題出現。AI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變化都是緩慢發生的,不會瞬間就產生很大的變化。在未來的這一段時間內,我們這一代人所要做的就是把機器人工智慧和我們自身很好的結合起來,達到更加好的效益,更加高的工作質量和效率。或許等到我們的下一代,他們所要做的就是更加多的利用人工智慧,然後把自己的時間解放出來,去做更多的創造性意義的工作。
AI不是要取消我們的工作,而是要創造更多有價值的工作。例如,疫情期間高校的人臉智慧識別,這項技術的運用給學校的保安減輕了許多工作負擔,他們可以集中精力在測量進入校園的學生體溫上,而無需增派更多人手保障學校人員的安全。人工智慧給他們的工作帶來尊嚴和便利,這就是人工智慧能夠為人類造福的體現。黃執中在造就Talk中也談到,未來最稀缺的就是溝通力,人工智慧無法勝任同情心。所以,加強自己溝通和表達的能力,或許能夠讓我們在將來的AI+浪潮中成為弄潮兒。
下一次的工業革命很快就要來到,AI時代會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機遇與挑戰。正如李博士所說,未來已來,我們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