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鼎革之際,中華大地上又一次面臨分裂與統一的歷史抉擇。最終,肇興和勃發於我國東北的勢力統一了中原和邊疆,“奠定了近代中國疆域的基礎”,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構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的一些做法、經驗乃至教訓,值得後世辯證看待。
「發展生產,緩和矛盾」
清軍入關之前,基本統一了東北和漠南蒙古地區。順治末年,消滅南明政權,基本統一中原行省地區。康熙二十二年,出兵統一臺灣,臺灣島成為祖國東南沿海的戰略屏障。
清軍入關之後,採取了剃髮、易服、圈地等不得人心的措施,還以強硬舉措鎮壓民眾反抗,造成清初社會矛盾相對突出。
康熙親政後,採取了一些措施發展經濟、緩和矛盾。康熙八年五月,康熙智擒鰲拜,實現了完全親政;次月,正式廢止實行多年的圈地之法,“自後圈佔民間房地,永行停止”。
平定“三藩之亂”後,朝廷集中精力發展生產、休養生息。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南巡,目的除了瞭解江南仕情、民情,也希望透過巡幸來籠絡士族、百姓。
此外,康熙還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賦稅蠲免。比如,康熙二十六年,命江蘇和陝西地區,“其康熙二十七年應徵地丁各項錢糧及二十六年未完錢糧,亦俱與豁免”,力度空前,以至於有官員感嘆“亙古以來,未有蠲免如此之多者”。
這些舉措改善了民生、緩和了矛盾,為集中精力統一北方邊疆地區奠定了經濟和民意基礎。
從康熙中葉開始,清朝全面開啟統一北方邊疆地區的程序,最終於乾隆前期實現了大一統。
事實上,早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初,便開始著手加強對邊疆地區的治理。順治九年,五世達賴赴北京覲見皇帝,朝廷賜五世達賴以“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的名號。這一冊封,是清朝治理西藏的重要一步,為之後冊封班禪提供了先例。
康熙三十年,清朝在漠北蒙古諸部編設盟旗。此後幾年,八旗兵、蒙古兵和以漢人為主的綠旗兵等相互配合、並肩作戰,於康熙三十五年擊敗了漠西蒙古噶爾丹勢力。第二年,新疆哈密首領請求歸入清朝版圖,並獲得允許。當年底,青海地區部落首領赴北京朝覲,正式接受清朝的統治。
康熙五十六年,漠西蒙古首領派兵繞道新疆南部,佔領了西藏。面對第一次進藏遭遇全軍覆沒的危局,年老的康熙並未暮氣沉沉,最終於康熙五十九年擊敗了盤踞西藏的漠西蒙古軍。
乾隆二十年,清朝兵分兩路出兵統一新疆,最終於乾隆二十四年實現了對新疆南北的統一,為進一步構建統一多民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中華統緒,不絕如縷」
清朝實現大一統,前後耗時近百年。在構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過程中,一些經驗啟示值得關注。
構建統一多民族國家,需以強大穩定的中央政府為前提——
清前期政治穩定、軍力強盛,皇位更替也未經歷大動盪。特別是,“康乾盛世”持續時間較長,為經略邊疆提供了財政和物質基礎。
康熙三十六年,部分青海蒙古首領赴北京朝覲,並獲“親王”等封號。康熙還同他們一道在北京西山觀看火器演練,展示“軍威精嚴堅銳”。
乾隆十五年後,清朝實現了對西藏的穩定統治。彼時,朝廷負責西藏僧俗官員津貼的供給,且基本能按時發放。史書記載,乾隆二十二年,西藏貴族的俸銀、俸緞,“均由戶部徑撥四川總督附解該處”。
清朝還有能力隨時撥兵、撥餉反擊外國侵略。乾隆五十六年,因後藏邊境有“滋擾之事”,朝廷派兵反擊廓爾喀的侵略,並從四川等省份調撥軍餉二百萬兩白銀。
構建統一多民族國家,需秉持民族平等的理念——
在封建王朝,很難做到絕對的民族平等,但在某些時段和領域,清朝統治者也展現了突破傳統“華夷之辨”侷限的一面,開始思考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問題。
比如,清朝在歷代帝王廟祭祀體系上,體現了既繼承前朝政治傳統、又有所革新和改進的特點,開始正視我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的歷史地位,將遼、金兩朝的部分君臣牌位列入帝王廟。正如乾隆所言:“中華統緒,不絕如縷。”
此外,清朝皇帝還在官方文書用字上宣揚平等的民族觀。比如,乾隆曾多次提醒大臣,不得以“夷”等含有貶義的詞語稱呼少數民族。
構建統一多民族國家,需因時制宜改革管理體制——
相比內地行省,清朝曾給予邊疆地區以不同程度的自治權,但“不論它如何特殊……都只能認為是一國之內統一主權之下的兩種統治形式”。
清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體制並非一成不變,而會針對時局酌情調整。以青海地區為例,一開始並未設札薩克旗,治理深度相對較淺;雍正初年,清朝平定“羅卜藏丹津之亂”後,一方面“分四部,二十九旗”,設立札薩克旗進行建制化治理,另一方面設立西寧辦事大臣,就近監督管理。
乾隆後期,針對活佛轉世容易被地方貴族控制的弊端,朝廷制定了“金瓶掣籤”制度,實現了活佛轉世的制度化、規範化。
構建統一多民族國家,離不開強有力的軍事保障——
有清一代,駐軍多少與邊疆治亂呈正相關,駐軍較多的地區相對穩定,駐軍較少的地方不甚穩定,完全不駐軍的地方最不穩定。
以新疆哈密為例,朝廷實現對當地的穩定統治,除了民族政策得當外,還跟在該地駐有大軍相關。雍正九年,有人懷疑哈密地方私下投靠漠西蒙古。但雍正堅信:“我之軍力,能庇護哈密,哈密自不為賊人所用。”
在西藏,朝廷設有駐藏大臣並駐紮綠營兵,同時委任後藏貴族頗羅鼐作為管理西藏的助手,後封其為西藏地區唯一的郡王。頗羅鼐感恩戴德,積極配合朝廷施政。
總之,從清朝構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得失可知,中央的穩定和強大是前提,相對平等的民族觀念不可或缺,足夠的駐軍是重要保障。在邊疆地區實行的管理體制,除了因地制宜,還需因時制宜。否則,一些原本用以維護大一統局面的特殊體制,也有可能阻礙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構建和穩固。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夏斌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鄧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