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世界反法世斯戰爭已經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在中國戰場為了打通滇緬公路,中國戰區總司令在滇西集結第十一及第二十兩個集團軍合計6軍18師,加上直屬炮兵及輜重部隊共計23萬餘人作為遠征軍Y部,任命衛立煌為總司令,準備全面反攻駐滇西日軍。
5月,為了儘快與駐印軍取得聯絡,衛立煌命令兩個集團軍主力向騰衝之敵發起進攻,另在龍陵方向佈置部分兵力以防止日軍增援。
戰鬥開始後,兩個集團軍雖然全力以赴向當面之日軍猛烈攻擊。然而,因作戰計劃早已洩密,日軍提前佈置增加了防禦力量,衛立煌各部在進攻高黎貢和騰衝時均以失敗告終,進攻部隊損失慘重。根據作戰所繳獲日軍資料,得知作戰計劃已被日軍完全知悉,衛立煌只好從新部暑發起松山戰役。
松山位於今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境內,系高黎貢山山脈。山頂海拔2200米,山勢險峻,山峰棋佈,溝渠交錯,地形十分複雜。 松山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地,素有東方“直布羅陀”之稱。
松山位置緊靠怒江惠通橋,左右都是高山,形如一座天然橋頭堡,扼滇緬公路要衝及怒江打黑渡以北40裡江面。佔領松山要塞即可掌握怒江戰場的主動權,同時可以全線貫通滇緬公路,恢復同盟國對中國戰場援助的陸路運輸。
6月4日,衛立煌命令中國遠征軍Y部所屬第71軍對松山發起進攻,松山戰役爆發。71軍參戰兵員總額約為2萬人,配屬有同盟國援助的飛機及大量重炮助戰。
守衛松山的則是日軍第113聯隊,該部兵員總額約1340人,其中有300多人為傷員。但是該聯隊經營松山要塞日久,建立了完善的輕重機槍交叉火力網防禦體系,山上碉堡暗壕密佈,主峰碉堡可以承受105毫米榴彈炮轟擊,聯隊戰鬥員均為訓練有素、久經戰場考驗的老兵。
這場戰役開場就註定了慘烈且悲壯,中國遠征軍自衛立煌總司令以下各級軍官均是按圖作業,戰前從未有人對敵方防禦工事偵查瞭解,71軍鍾彬軍長指揮部隊僅是對外圍工事的進攻中就已傷亡慘重,衛立煌原計劃一週即可攻佔的松山,鍾彬用了近兩個月,歷經近百次小的戰鬥,與日寇打了七次大戰,246團一個營400多人一次衝鋒下來僅剩下8人,71軍各部傷亡慘重卻只是攻佔了外圍陣地,松山主陣地紋絲未動。
歷時彌久的松山戰鬥惹怒了蔣總司令,直接將71軍軍長鍾彬送到了軍事法庭。衛立煌急命何紹周第8軍增援松山戰場,何以8軍各部分散在多處戰場,其手中只有一個師為由,不想去松山。奈何軍令如山,不得有違,何紹周集結所部一個師緊急馳援松山戰場。
一場戰鬥下來,看著滿山遍野的屍體及被重炮轟炸堆積的累累白骨,本就是靠關係爬上軍長之位的何紹周退縮了,請求衛立煌調8軍副軍長李彌前來指揮作戰,衛立煌看到何紹周的請求後馬上明白其意思,副軍長李彌不同於何紹周,其完全是靠著軍功一路升遷,作戰經驗豐富。
衛立煌命尚在騰衝戰場的李彌到松山接替何指揮戰鬥,李彌被任命為松山戰役前線總指揮,全權負責松山戰役攻堅戰。作為黃埔四期學生,李彌與林彪、劉志丹等同屬其中佼佼者,其作戰勇敢,身先士卒,敢打硬仗、惡仗。
李彌到任後,首先整肅軍隊,親自實地考察每一處戰場,制定攻堅方案。李彌組織所有能夠戰鬥的部隊不間斷髮起衝鋒,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在國軍重炮轟擊下的日軍死戰不降,甚至動員隨軍日籍軍妓參戰,多日鏖戰,松山主峰陣地卻依然在日軍掌握之中。
李彌屢次組織敢死隊衝鋒,甚至身先士卒親率敢死隊衝擊松山主陣地,均以死傷慘重被日軍反衝峰逼回出發地。最後,在蔣總司令數次嚴令催促下,李彌組織榮3團採取挖掘地道,埋設6噸多TNT高爆炸藥炸掉松山頂上的軍事工事才攻克松山主陣地。
9月7日,榮3團一舉攻上松山主峰後,又與殘存日軍展開白刃戰,抱著為死難弟兄報仇的決心,榮3團官兵對殘餘日軍格殺勿論,日軍113聯隊長松井秀治及其副官真鍋邦人糾集殘部發起“玉碎衝鋒”,被佔領松山主陣地的榮3團官兵一通亂槍打成了馬蜂窩……
自此歷時三個多月的松山戰役,以遠征軍全勝而告終。但是,在全殲日軍的同時,中國遠征軍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遠征軍先後出動了戰鬥部隊2.3萬餘人,同時配屬後勤民夫等2萬餘人,最終付出傷4500多人、亡3000多人代價。而近1400人的日軍部隊除1人脫逃,其餘全部玉碎。
松山戰役可能是二戰中國戰場最為慘烈的戰鬥之一,無法想象先烈們為贏得這場勝利付出了多少艱難。僅在松山正面戰場的部隊中就有7000多少年軍,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十四歲,其中最大年齡18歲,而最少的只有9歲。為攻佔松山主峰,少年軍團1200餘人誓死力戰,無一人後退全部壯烈殉國。
1944年世界同盟國部隊已進入全面戰略反攻階段,日軍在中國戰區作最後的掙扎,制定了代號為“一號作戰”的作戰計劃,旨在徹底打通中國南北方交通運輸線。為應對日軍發動的一號作戰計劃,國軍集結重兵決心與日軍在豫湘桂地區進行決死一戰。奈何因為連年征戰,當時的國軍精銳消耗殆盡,大部分兵員都是拉壯丁湊起來的,同時訓練不足,各級軍官又趁機吃空餉,發國難財,部隊根本無法形成像樣的戰鬥力。各種原因最後導致豫湘桂會找以國軍損失50萬兵力,徹底失敗而告終。
蔣介石為獲得國際援助,應同盟國要求二次組建滇西遠征軍。在國內發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誓言,號召國人踴躍參軍,保家衛國。數十萬青少年學生響應號召,棄筆從戎,其中就有7000娃娃兵走上了松山戰場,在國家民族危難之際,他們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同侵略者英勇鬥爭。
在松山,有美國隨軍記者看到全身披掛即將出徵的娃娃兵團時,不解地質問現場的國軍帶隊軍官:“為什麼要讓這些孩子上戰場,他們是這個國家的未來!”軍官回答說:“仗打到這個份上,如果他們不上戰場,這個國家就沒有未來了!”就像長津湖的那個老兵一樣“仗早晚都要打,我們這一代不打,就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去打”
美國記者現場問其中一個娃娃兵,問他:等到抗戰勝利了,你準備去做什麼?娃娃兵面帶微笑平靜地回答:那個時侯我已經死了吧。這些本該在父母懷裡撒嬌的孩子,為了國家獨立義無反顧的走上戰場,在松山戰場犧牲的最小的娃娃兵,年僅9歲。
這個只有9歲的小戰士,在日軍眼中屬於“乳臭未乾”的娃娃兵,作戰中不幸被日軍俘虜,日軍問他:“你想怎麼死?”小戰士怒目圓睜:“我已經死了,來生還要打鬼子!”
今天的松山已成為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緬懷先烈,銘記歷史,先輩們用自己的鮮血換來了今天的國富民強,作為後人,勿忘歷史,砥礪前行是我們應負的責任,絕不能讓歷史的悲劇再次重演。
圖片摘自網路,如有侵權自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