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第一次反 “ 圍剿” 戰役
(1930 年1 月至1931 年1 月)
戰 役 背 景
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 中國共產黨從血的教訓中認識到武裝鬥爭的重要, 先後發動了 “ 南昌起義” 、 “ 秋收起義” 、 “ 廣州起義” 等多次武裝起義, 在毛澤東為代表的堅持農 村游擊戰爭的領導下粉碎了國民黨多次 “ 進剿” 和 “ 會剿” , 紅軍隊伍日益擴大到約10 萬人, 根據地和紅軍的擴大與發展震驚了蔣介石加之李立三 “ 左傾” 冒險主義, 攻打武漢、 南昌、 長沙的失敗更使蔣介石感到不安, 遂把主要兵力轉向革命根據地, 把原先各省的 “ 進剿” 改為全國統一的大規模“ 圍剿” , 從此, 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紅軍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擊敵人大規模 “ 圍剿” 的戰役。
戰 役 經 過
一九三○年十月, 蔣介石先後調集了十一個師另三個旅。即: 魯滌平的第9 路軍, 轄第18 師(張輝瓚) 、 第50 師(譚道源) 、 新編第5 師(後改為第28 師, 公秉藩) 、 新編第13 師(路孝忱) 、 第77 師 (羅霖) ; 朱紹良的第6 路軍, 轄第8 師(毛炳文) 、 第24 師(許克祥) 、 第56 師(劉和鼎) 、 第45 師(張貞) 、 新編獨立第14 旅 (周志群) ; 蔣光鼐的第19 路軍,轄第60 師 (蔡廷鍇—、 第61 師 (戴戟) 、 獨立第32 旅 (劉夷) 、 第12 師第34 旅 (馬琨) ; 此外還有三個航空隊支援作戰。 為了部署這次反革命“ 圍剿” , 蔣介石親到南昌召開“ 圍剿” 會議, 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9 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陸海空軍總司令兼南昌行營主任, 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 採取“ 分進合擊、 長驅直入” 的作戰方針, 由北向南, 向我根據地中心進攻, 企圖將紅軍主力一舉殲滅。當時活動在贛西北袁水流域的我紅1 方面軍, 在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下, 轄紅1 軍團之第3 軍、 第4 軍、 第12 軍、 第20 軍和第22 軍, 紅3 軍團之第5 軍、 第8 軍和第16 軍, 以及紅軍獨立師等部隊。 面臨敵人即將開始的大規模 “ 圍剿” ,方面軍總前委於十月下旬在新喻的羅坊召開了緊急會議, 討論反 “ 圍剿” 的作戰問題。 會議同意了毛澤東提出的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 統一了作戰思想。 並以方面軍總部的名義於十一月一日下達了“ 誘敵深入赤色區域待其疲憊而殲滅之” 的命令, 十一月上旬, 方面軍總部決定以一部兵力(紅3 軍) 留在贛江西岸活動, 主力轉移到贛江以東的宜黃、 崇仁、 新淦、吉水、 樂安、 永豐等縣開展群眾工作, 整訓部隊, 籌措給養。同時, 在根據地內繼續按照“ 抽多補少、 抽肥補瘦” 的辦法,進行土地改革的調整工作, 進一步發動群眾, 在黨內、 軍內和社會上進行肅反, 在幹部和群眾中廣泛深入地進行政治動員和組織群眾實行 “ 堅壁清野” 等等, 以造成取得反 “ 圍剿” 勝利的良好條件。
一九三○年十一月五日, 敵人開始“ 進剿” 。 首先向袁水流域推進, 撲了個空。 繼而又向贛江東岸逼進, 並於十一月十八日至二十日, 分別佔領了南城、 宜黃、 樂安、 永豐、 吉水、 吉安之線。 我軍按照已定的作戰方針, 以少數兵力配合地方武裝、 人民赤衛軍遲滯消耗和迷惑敵人, 引敵就範, 主力則逐步向老根據地邊緣地區撤退, 使敵人又撲了個空。 接著紅軍再次向根據地中部的興國、 寧都山區實行求心退卻, 於十一月二十六日全部退到東固、 南壟、 龍崗地區, 十二月一日又秘密轉移到黃陂、 小布、 安福圩地區, 廕庇集結待機。 這樣, 又使進攻到我根據地邊緣地區之敵第三次撲空。十二月十六日, 各路敵軍開始向我根據地中心區大舉進犯。 在我部分主力、 地方武裝和赤衛軍的節節抗擊下, 敵新5 師於十九日佔領東固, 第18 師於二十日在東固與新5 師(十二月二十八日改為28 師) 會合, 第50 師於二十五日進至源頭, 第24 師於二十六日進至洛口, 第8 師於二十八日進至頭陂及其以西地區; 第19 路軍行動較慢, 二十日才進到泰和、萬安之線; 第56 師也於此時進駐福建的建寧。敵軍主力深入我根據地作戰, 戰線被迫拉長, 兵力分散,在我人民遊擊武裝的頻繁襲擾下、 日夜驚恐, 士氣沮喪, 弱點暴露, 造成了我軍反入的必要條件。根據當時的敵我態勢, 我軍決定實行中間突破, 打敵第50 師或18 師, 在敵“ 圍剿” 陣線上開啟一個缺口, 以便各個擊破, 粉碎敵人的 “ 圍剿” 計劃。 十二月二十六日、 二十七日, 我軍向源頭開進, 準備利用小布地區的有利地形, 用伏擊戰法, 打敵第50 師, 但該敵察覺我有準備, 不脫離源頭居高臨下的陣地, 我軍兩度開進小布設伏, 又兩次忍耐撤回。十二月二十九日, 敵軍28 師先頭一個旅向約溪前進, 第18 師師長張輝瓚率該師兩個旅及師部向龍崗前進, 一個旅留守東固, 企圖與第28 師、 第50 師、 第24 師和第8 師合擊我軍於小布、 黃陂地區。 但第18 師和第28 師之間有矛盾, 彼此已失去聯絡, 從而使張師處於孤軍冒進的不利態勢。
我軍抓住這一有利戰機, 決定除留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政衛團在黃陂鉗制源頭、 洛口、 頭陣之敵外, 主力利用夜暗向西開進,在運動中殲滅張師主力。 作戰部署是: 紅3 軍擔任正面攻擊;紅12 軍 (缺第35 師、 含第64 師) , 沿表湖向龍崗西南方向攻擊前進; 紅3 軍團和紅4 軍從駐地沿上固向龍網西北方向前進。 總攻擊時間為三十日上午十時。第二天拂曉, 毛澤東等總部首長登上小別山親臨指揮。 此時張輝瓚率其師部和兩個旅由龍崗向君埠方向進犯, 進到小別山附近, 遭我紅3 軍的迎頭痛擊。 此時, 我紅12 軍由龍崗西南實行迂迴, 切斷了敵第18 師與第28 師的聯絡; 紅3 軍團和紅4 軍也佔領了龍崗西北有利地形, 形成了對外阻敵增援, 對內防敵突圍的有利態勢, 使張輝瓚的師部和兩個整旅完全處在我軍的包圍之中。 下午四時, 我軍發起總攻, 激戰至當日晚, 連敵師長張輝瓚在內九千人, 全部被我殲滅, 張輝瓚也被活捉。第18 師主力被殲後, 對敵震動很大, 其第28 師迅速逃回東固, 第18 師留守東固的一個旅逃回富田, 第50 師向東韶方向逃跑。 我軍得悉此情況後, 遂於一月二日晚分兵三路(紅12 軍為中路、 紅3 軍團為左路、 紅3 軍為右路、 紅4 軍為總預備隊) 追殲敵第50 師。 一月三日晨, 在東韶追上敵軍,當即部署紅3 軍團由西北向東南, 紅4 軍、 紅12 軍由西向東,紅3 軍由西南向東韶以東迂迴, 對敵實施猛烈的攻擊。 激戰後, 殲敵第50 師一半, 殘敵向南豐方向潰逃。 其它各路敵軍,因害怕遭我打擊也急忙東逃北撤。 至此, 我五天內連打兩仗,殲敵一個半師, 勝利地粉碎了敵人的第一次 “ 圍剿” 。“ 圍剿” 的敵人撤退以後我軍乘勝轉入進攻, 至三月中旬,在永豐、 樂安、 南豐、 廣昌、 寧都等縣境內, 消滅了一批地方武裝, 恢復和加強了我地方武裝, 發動和爭取了幾十萬群眾, 鞏固和擴大了革命根據地, 為粉碎敵人的下次“ 圍剿” 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央紅軍第二次反 “ 圍剿” 戰役
(一九三一年三月至五月)
戰 役 經 過
蔣介石對中面革命根據地第一次 “ 圍剿” 失敗後, 緊接著又調集十八個師另兩個旅約二十萬人的兵力, 以軍政部長何應欽代總司令兼陸海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主任, 積極部署對我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二次 “ 圍剿” 。 蔣介石鑑於第一次“ 圍剿” 失敗的教訓, 這次不敢長驅直入了, 改取“ 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的作戰方針, 企圖圍殲紅軍於根據地內。 其兵力編成和部署是: 第5 路軍總指揮王金鈺, 轄第28 師 (公秉藩) 、 第43 師 (郭華宗) 、 第47 師 (上官雲相) 、 第54 師(郝夢齡) 、 第77 師 (羅霖) , 集結于吉安、 泰和、 吉水、 永豐地區, 擬向東固、 藤田方向進攻; 第6 路軍總指揮朱紹良,轄第5 師(胡祖玉) 、 第8 師(毛炳文) 、 第24 師(許克祥) 、新13 師(路孝忱) , 集結於南豐、 八都地區, 並指揮第56 師(劉和鼎) , 擬向廣昌、 黃陂方向進攻; 第19 路軍總指揮蔣光鼎 (蔣未到前線, 由蔡廷鍇代指揮) , 轄第60 師 (蔡廷鍇) 、第61 師(戴戟) 、 第12 師的第34 旅(馬琨) , 集結於興國地區, 擬向龍崗頭、 寧都方向進攻; 第26 路軍總指揮孫連仲,轄第25 師 (孫連仲) 、 第27 師 (高樹勳) 、 騎1 師 (關樹人) , 集結於樂安、 宜黃和崇仁地區, 擬向洛口、 南團方向進攻。 另有第52 師(韓德勤) 、 第49 師(張貞) , 第62 師(香翰屏) 和新14 旅 (周志群) 、 獨立第32 旅 (劉夷) , 分別擔任守備和防堵我軍的任務; 此外, 還有三個航空隊支援作戰。這時, 我紅1 方面軍仍是第1、 3 兩個軍團, 人數略有減少, 約三萬餘人, 經過第一次反 “ 圍剿” 的鍛鍊和勝利後的養精蓄銳, 鬥志旺盛。 面對敵人即將開始的“ 圍剿” , 我主力部隊按照方面軍總部的命令, 從根據地北部邊緣的永豐、 樂安、 宜黃、 南豐以南地區, 轉移到廣昌、 石城、 寧都、 瑞金等地, 進行整訓。
在此期間, 蘇區中央局召開了會議, 經過反覆討論, 排除了王明’ 左” 傾冒險主義的干擾, 接受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仍然採取 “ 誘敵深入” 的作戰方針。 鑑於第19 路軍、 第26 路軍和第6 路軍均為最強或較強之敵, 而位於富田方向的第5 路軍的第43、 第47、 第54 師從北方新到, 第28、 77 師在第一次“ 圍剿” 中被紅軍打過, 對紅軍有畏懼心理, 戰鬥力較弱, 先打該敵容易取勝。 同時, 我軍為由東向西打, 則受贛江限制, 而從富田打起, 向東橫掃, 可在贛閩交界的建寧、 黎川、 泰寧地區擴大根據地, 徵集資財,便於打破敵人下次 “ 圍剿” 。 因此, 決定採取由西向東橫掃,先打弱敵, 各個擊破的戰法, 以粉碎敵之 “ 圍剿” 。依據上述方針, 方面軍各級組織在紅軍和人民中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政治動員, 召開了地方武裝、 赤衛軍和少先隊的工作會議, 對這些武裝的任務、 編制、 訓練、 戰術等問題, 都作了明確規定。 要求各游擊區以地方武裝為骨幹, 領導赤衛隊和少先隊, 運用游擊戰術, 積極執行猶敵、 堵敵、 截敵、 襲敵、 誘敵、 毒敵、 捉敵、 偵敵、 餓敵、 盲敵等十項任務, 配合紅軍主力殲滅敵人。一九三一年四月一日, 何應欽命令其四路 “ 圍剿” 軍按照預定的進攻路線, 以寧都為目標, 向我根據地大舉進犯。 但在我地方武裝和部分主力的不斷襲擾、 阻擊下, 進展遲緩。 至四月二十三日, 各路敵軍分別進至江背洞、 龍崗頭、 富田、 水南市、 藤田、 招攜、 廣昌一線。我軍按照“ 誘敵深入” 的方針, 主力於四月二十日前, 先後秘密轉移到東固、 尤崗、 上固地區, 積極準備, 待機殲敵。為求得初戰必勝, 等待敵王金鈺部脫離富田的鞏固陣地, 我軍在東固山區冒著走漏訊息和三面受敵的危險, 迫敵而居達二十五天之久。五月十三日, 紅軍總部偵悉, 敵王金鈺部的上官雲相和公秉藩兩個師, 將於十五日出富田經中洞、 九寸嶺向東固進犯, 乃立即定下圍殲該敵的決心, 並快速地進行兵力部署: 以紅3 軍團(含紅35 軍) 為左路, 經固陂迂迴富田側後由西向東攻擊; 以紅3 軍 (欠7 師) 為中路, 沿東固通中洞的大道前進, 迎擊敵第28 師; 以紅4 軍(含64 師) 和紅12 軍(欠35 師) 為右路, 分兩路搶佔九寸嶺等處有利地形, 正面迎擊敵第47 師; 另以紅12 軍第34 師鉗制白沙、 百富之敵, 以紅3 軍第7 師及紅12 軍第35 師一個團, 阻擊南面可能增援的敵第19 路軍。五月十六日, 毛澤東、 朱德等親臨白雲山指揮作戰。
我軍按預定部署行動, 迅速將敵第28 師和第47 師一個旅包圍在中洞、 九寸嶺地區, 經一晝夜激戰, 全殲敵第28 師和第47師一個旅的大部, 敵師長公秉藩被俘後化裝潛逃。我軍初戰大勝, 威震敵軍, 敵第19 路軍急由城崗、 興國向贛州撤退。 我軍在解除後顧之憂後, 遂乘勝向東橫掃。 五月十九日, 左翼部隊紅3 軍和紅4 軍追至白沙, 殲滅了準備北逃的敵第43 師大部和第47 師一個旅的殘部。 右翼部隊紅12 軍攻佔沙溪, 敵第54 師星夜逃回永豐, 倖免被殲。 五月二十二日, 我軍接著向敵第26 路軍孫連仲部進攻, 由紅3 軍團和紅4 軍在中村殲滅前來西援的敵第27 師近一個旅, 高樹勳率第27 師殘部、 孫連仲率第25 師, 分別退出大金竹、 南團、洛口向東安、 宜黃逃竄。 敵第6 路軍朱紹良懾於我軍聲威, 於五月二十三日留下第5 師守備廣昌, 親率第8 師、 第24 師由廣昌向南豐撤退, 我軍日夜兼程向東追擊。 以紅3 軍經甘竹向南豐追擊北逃之敵第8 師和第24 師, 方面軍主力則直逼廣昌城下。 五月二十七日, 我軍主力在地方武裝一千餘人的配合下, 攻克廣昌, 殲敵第5 師一部, 敵師長鬍祖玉重傷斃命,敵第56 師倉惶由安遠逃回建寧。 我軍繼續擴大戰果, 以紅4軍第10 師北上南豐, 協同紅3 軍切斷南豐與建寧之敵的聯絡, 總部率紅3 軍團和紅12 軍 (欠34 師) 等一萬餘人, 出敵不意地突襲建寧城, 五月三十一日突襲成功, 殲滅守敵第56 師三個多團。 至此, 我軍十五天橫掃七百里, 連打五個勝仗, 勝利地結束了第二次反 “ 圍剿” 戰役。我軍粉碎敵人 “ 圍剿” 後, 乘勝發展進攻, 開闢了贛東閩西廣大地區, 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大了中央根據地。
中央紅軍第三次反 “ 圍剿” 戰役
(1931 年7 月至9 月)
戰 役 經 過
蔣介石在第二次“ 圍剿” 於一九三一年五月底失敗後, 僅僅隔了一個月時間, 便又糾集了二十三個師又三個旅、 五個航空隊的兵力, 共約三十餘萬人, 準備對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更大規模的第三次“ 圍剿” 。 敵人鑑於前兩次“ 圍剿” 失敗的教訓, 這次採取長驅直入的作戰方針, 企圖先擊破紅軍主力, 搗毀我根據地, 然後再深入進行“ 清剿” 。 為遂行其上述企圖, 蔣介石帶領德、 日、 英等國軍事顧問到南昌, 自任“ 圍剿” 軍總司令。 並任命何應欽為前敵總司令, 與蔣同住南昌。 其兵力部署是: 左翼集團軍 (何應飲兼總司令) 指揮趙觀濤第6 師、 許克祥第24 師、 蔣鼎文第9 師等, 從南城方面進攻, 尋求紅軍主力決戰; 右翼集團軍(陳銘樞任總司令) 指揮蔡廷鍇第60 師、 沈仲漢第61 師、 韓德勤第52 師、 孫連仲第25 師、 高樹勳第27 師、 上官雲相第47 師、 郝夢齡第54 師,從吉安、 永豐、 樂安方面, 深入紅軍根據地“ 進剿” ; 另以衛立煌第10 師和李延年攻城旅為總預備隊, 策應左右兩路軍作戰; 以李雲傑第23 師、 路孝忱第79 師和騎1 師等, 在樟樹、宜黃、 撫州、 南城、 黎川一帶, 分別擔任“ 清剿” 、 守備及維護後方任務; 以公秉藩第28 師、 羅霖第77 師和第12 師第34旅等, 擔任攔阻紅軍西渡贛江的任務; 以張貞第49 師、 劉和鼎第56 師和周志群新14 旅等, 在閩粵贛邊防堵紅軍東進; 以第1、 第3、 第4、 第5、 第7 航空隊等, 執行偵察、 轟炸和運輸任務。 另外, 還抽調李韞珩第53 師進入江西, 準備開赴吉安待命。
中央紅軍在第二次反“ 圍剿” 勝利後, 乘勝發展進攻, 六月六日攻克黎川, 進逼南豐、 南城, 主力分散在閩西的建寧、長汀、 沙縣等地做群眾工作, 遠離根據地中心區。 這時, 紅1 方面軍仍是第1、 第3 兩個軍團, 只三萬人左右, 還沒有得到休息和補充。 在敵人以急風暴雨的方式實行大規模 “ 圍剿” 面前, 毛澤東、 朱德等決定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 以一部兵力在地方武裝、 赤衛軍、 少先隊的配合上, 遲滯敵人前進, 主力於七月十日前後, 從閩西地區出發, 繞道千里, 回師贛南興國地區集中, 待條件成熟後適時轉入反攻, 集中兵力各個殲敵, 打破敵人的 “ 圍剿” 。一九三一年七月一日, 敵軍奉蔣介石命令, 長驅直入, 分路向紅軍中央根據地大舉進犯。 在紅軍牽制部隊、 地方武裝和赤衛隊的頻頻阻擊襲擾下, 敵人不知紅軍主力所在, 盲目進攻。 何應欽判斷紅軍主力在廣昌、 寧都、 石城地區, 令其右翼集團軍各師, 從宜黃、 樂安、 永豐、 吉安之線向南壓進;同時指揮左翼集團軍各師, 於七月十五日攻佔了廣昌。 隨後,主力兵分兩路, 於七月十四日前後, 攻佔了石城和寧教, 第14、 第11 師已前出至古龍崗; 右翼集團軍各師也先後進到水南市、 沙溪鎮、 中村、 東韶一線。紅軍主力在敵軍 “ 圍剿” 開始後, 於七月十二日, 由閩西建寧地區分路出發, 沿閩贛交界的武夷山脈, 經安遠、 寧化、 長汀、 瑞金, 急行軍繞道千里, 於二十二日先後到達于都西北的銀坑地區, 與紅3 軍、 紅35 軍及紅7 軍會師。 在周密研究分析了當面敵情及戰場態勢後, 決定採取“ 避敵主力,打其虛弱” 的作戰方針。 作戰計劃是: 由興國經萬安突破富田一點, 然後由西而東, 向敵之後方聯絡線上橫掃過去, 讓敵主力深入贛南根據地置於無用之地, 定此為作戰第一階段。及敵回頭北向, 必甚疲勞, 乘隙打其可打者, 為第二階段。
紅軍主力於七月二十八日轉移到興國集中待機。七月三十一日, 紅軍主力按預定計劃, 由興國向富田開進之際, 被敵人發覺, 敵第14、 第11 師已搶先到達富田, 紅軍從富田突破已不可能, 遂返回高興圩地區繼續待機。敵人發現紅軍主力, 並判斷我有西渡贛江的可能, 即令其第6、 第9 師進到興國, 第60、 第61 師及第52 師進佔崇賢地區, 第54 師和第47 師急向良村地區開進, 妄圖圍殲紅軍主力於贛江東岸地區。此時, 紅軍已是北、 東、 南三面受敵, 西臨贛江, 情況十分嚴重。 毛澤東、 朱德等根據變化了的敵情的態勢, 決定改取“ 中間突破” , 向東面的蓮塘、 良村、 黃陂方向突進。 為了隱蔽企圖, 八月四日令紅35 軍和紅12 軍第35 師及地方武裝偽裝主力, 西向贛江方向佯動, 引誘敵第6、 第9、 第11、第14 等師, 西向良口、 萬安方向追進, 紅軍主力則於當日夜間, 從敵蔣鼎文師和蔣光鼐軍之間四十華里的間隙地帶, 秘密地偷越過去, 東出到蓮塘地區。 八月五日, 敵第47 師第2旅由良村向蓮塘開進, 首先遭到紅軍地方武裝的頻頻阻擊, 紅軍主力於八月六日迅速將該敵包圍, 八月七日拂曉發起攻擊,戰至九時, 全殲該敵, 終於在蓮塘打著了第一個好仗。 當天,紅軍立即揮師北上良村, 將敵第54 師及第47 師餘部包圍, 戰至當晚, 殲敵第54 師大部, 敵副師長魏吾威、 參謀長及三個旅長均被擊斃, 殘敵逃回龍崗, 從而取得第二仗的勝利。 八月八日下午, 毛澤東、 朱德等於約溪作出北上龍崗殲敵第5 師的決定。 但紅軍在開進途中得悉敵情有變, 遂留下紅3 軍監視該敵, 主力星夜兼程向東挺進, 八月十一日到達黃陂, 迅速將敵第8 師包圍。 即以紅4 軍和紅12 軍擔任主攻, 紅7 軍為左翼, 紅3 軍團從右翼迂迴, 中午冒雨向敵發起攻擊, 殲敵約兩個團, 殘敵向洛口、 寧都方向逃跑, 在追擊中又殲敵約兩個團, 遂取得第三仗殲敵約四個團的勝利。
紅軍主力於八月四日採取中間突破的方針, 避強擊弱, 東出蓮塘、 良村、 黃陂, 三戰皆捷, 粉碎了敵人企圖圍殲紅軍於贛江東岸的妄想, 在被動中取得了主動。 黃陂戰後, 紅軍迅速轉移到君埠及其以東地區休整待機。敵軍三個師被殲以後, 始發現紅軍主力在黃陂地區, 所有向西、 向南之敵軍主力, 於八月九日皆掉頭向東, 併力猛追, 採取密集大包圍姿勢, 找紅軍主力決戰, 先頭五個師已接近紅軍主力。 毛澤東、 朱德等為避免不利決戰, 於八月十六日令紅12 軍 (欠第35 師) 偽裝主力, 向東北大金竹方向佯動, 誘惑調動敵人。 敵人果然中計, 主力尾隨紅12 軍向東北方向追去, 紅軍又於當日晚, 從蔣光鼐軍與陳誠師之間二十華里的間隙中偷越向西, 安全轉移到興國地共休整。 半個月後, 敵才得悉紅軍主力又返回興國, 而敵已被我拖得疲憊不堪, 無能為力, 只好下決心退卻了。九月三日, 敵第60、 第61、 第52 師由崇賢地區向贛州方面撤退, 九月七日到達高興圩地區; 敵第9 師也由興國向泰和方向撤退, 七日亦到高興圩。 七日午後, 敵第9 師由進抵老營盤地區時, 被紅3 軍伏擊, 其先頭部隊第27 旅被殲,餘部退回墩田與敵第60 師等靠攏。 敵第60 師和第61 師經高興圩向興國撤退時, 被紅4 軍、 紅35 軍和紅3 軍團猛烈攻擊,受到重大創傷, 龜縮原地幾天不敢行動。 敵第52 師於十三日移至墩田, 與敵第9 師一起經崇賢、 富田向吉安撤退, 九月十四日在方石嶺地區宿營。 十五日凌晨, 紅3 軍將其包圍, 全殲敵第52 師及第9 師一部, 敵第52 師師長韓德勤被俘後化裝成伙伕逃掉, 敵第9 師由殘部逃回吉安。 戰役遂告結束。 此役共擊潰敵七個師, 殲敵十七個團, 斃俘敵三萬餘人, 繳槍兩萬餘支, 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 “ 圍剿” 。依據戰場情況的變化, 不斷修正戰役決心和計劃, 利用根據地的有利條件、 充分發揮人民戰爭的威力打敗了國民黨的第三次 “ 圍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