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昆明日報-掌上春城
掌上春城訊 諾鄧村,地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南端的雲南大理雲龍縣,是一個因鹽業發展起來的村落,諾鄧村曾經是通往滇西各鹽馬古道的軸心地,是白族最早的經濟重鎮,又被稱為“千年白族村”。有著千年歷史的天然鹽井和特殊的地理氣候,造就了諾鄧火腿所獨具的美味,《舌尖上的中國》更是讓諾鄧火 腿一夜之間風靡全國。
然而,諾鄧火腿產業鏈並沒有隨著諾鄧火腿的聲名鵲起而提速發展。作為製作火腿原材料上游的生豬養殖產業,在擴大產能的道路上,依然面臨資金不足的“攔路虎”,陷入“成長的煩惱”。
“我們公司在大理州屬於規模型養殖企業,長期以來,資金不足嚴重製約著公司的發展壯大。過去聽說過銀行可以辦‘活體貸’,但一直沒有看到成功的例子。建行的‘生豬貸’讓我們成了受益者。”雲南瑞通牧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錢體澤說道。2015年雲龍縣招商引資引入了該公司,公司依託當地黑毛豬的種源,進行養殖和肉類加工,公司養殖的諾鄧黑豬除生豬銷售外,還加工為諾鄧火腿。公司現在積極與國際接軌,對標國際國內名品,參與諾鄧火腿的標準制定。目前,產品主要銷往北上廣,市場反應較好。
2021年12月23日,伴隨著首筆農業中型客戶“線上+線下”信貸模式貸款——200 萬元“生豬貸”成功投放, 建行雲南省分行啟動了助力“綠色食品牌”的金融新引擎,開啟了“為農企辦實事”的新篇章。
創新產品,從“貸不到”向“貸得到”轉變
“以往在尋求銀行資金支援的過程中,我們深切體會到生豬養殖業融資非常困難,活物不能抵押,企業基本貸不到款,建行‘生豬貸’確實幫了我們的大忙。”錢體澤感慨道。
禽、畜是養殖企業最主要的資產,但由於活體資產流動性較強、資產抵押後管控困難,易導致抵押資產懸空。在面對養殖企業等農業中型客戶資金需求時,由於缺抵押、少擔保,銀行顧慮重重,也成為制約養殖企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建行雲南省分行運用“一部手機雲企貸”平臺創新研發了活體抵押貸款系列產品(包括“生豬貸”、“奶牛貸”、“肉 牛貸”等),將畜牧養殖客戶擁有所有權的畜牧活體作為押品,發放流動資金貸款用於企業經營週轉。與此同時,引入網路資訊標籤及電子監管系統,以科技手段實現了抵押活體身份“一物一碼”唯一性標識及貸後有效監管。
據瞭解,雲南瑞通牧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已成功申請到 600 萬元“生豬貸”額度,目前支用200 萬元,全部用於良種引進,購買飼料等豬場生產經營週轉。
科技賦能,從“貸得貴”向“貸得惠”轉變
“以前我們公司要獲得銀行信貸資金,需要找商業擔保公司做擔保,費用在1.5%-2%之間,再加上5%-6%的利率,融資成本大致在6.5%-8%;如果透過網際網路小貸公司融資,成本則高達12%-18%,而我們養殖業平均利潤率僅為8%左右。建行 ‘生豬貸’利率僅為3.85% (簽約時的基準利率),融資成本不到擔保模式的一半,僅為網際網路小貸公司融資成本的1/4到1/3。”錢體澤說道。
據瞭解,建行雲南省分行農業中型客戶“線上+線下”信 貸模式依託“一部手機雲企貸”實現智慧化風控。“一部手機 雲企貸”針對雲南高原特色農業客群特點,整合行內和雲南 省農業產業大資料,構建“大資料選客排險、模型化系統控 險、智慧化預警避險”為一體的線上業務流程風險管控機制,將貸款成本降至最低。
最佳化流程,從“貸得慢”向“貸得快”轉變
從在‘一部手機雲企貸’上提交申請,到貸款放下來,只用了20多天,速度太快了!” 錢體澤讚歎道。
“傳統模式下,客戶需要反覆跑銀行補充材料、提交表單、查詢申貸進度,整個貸款審批流程也較為複雜,從客戶申請到銀行審批、放款全流程下來需要3-6個月。”建行相關人員表示。
農業中型客戶“線上+線下”信貸模式透過流程再造,大幅精簡授信申報材料,客戶經理工作量減少60%以上;透過 “一部手機雲企貸”App打通建行核心系統,最佳化審批模式,簡化審批流程,授信審批效率提升70%。
值得一提的是,農業中型客戶“線上+線下”信貸模式全 流程實現視覺化。客戶可透過“一部手機雲企貸”中“進度查詢”模組實時掌握信貸業務辦理進度、檢視授信情況,業務流程一目瞭然,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節約了客戶往返銀行的時間,大幅改善客戶體驗。
據悉,“一部手機雲企貸”是建設銀行為雲南省委省政府 打造的數字化綜合融資平臺。該平臺率先從農業切入,解決農業農戶融資難、融資慢和融資貴等突出問題。目前該平臺累計註冊使用者超10.2萬戶,上線“我要貸款”等19項功能,累計為雲南省1.9萬戶農企農戶授信98.56億元。
昆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關蘭
責編:莫開井 實習編輯:趙萍
編審:周曉雪
終審:周健軍
本文來自【昆明日報-掌上春城】,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