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秦聰聰 通訊員 盧驍
當腹腔鏡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臨床,當以手術機器人為代表的人工智慧開始改變傳統手術,現代醫學技術在外科醫生的探索前行中不斷升級,傳遞健康新希望。
2021年7月,在前期成功開展經肛全直腸繫膜切除術和近300例達芬奇機器人胃腸道腫瘤手術的基礎上,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胃腸外科成功完成了山東省首例達芬奇機器人輔助經肛全直腸繫膜切除術。這種適合超低位直腸癌保留肛門的新術式,讓更多“困難骨盆”的超低位直腸癌患者有機會保留肛門。
讓困難骨盆患者獲保肛機會
作為消化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直腸癌的發病率在逐年升高。
手術是直腸癌治療的核心,但從確診直腸癌開始,很多患者就要面臨選擇手術切除腫瘤同時切除肛門、進行造口的殘酷現實。
“直腸癌的外科治療,始終圍繞著根治腫瘤和肛門功能保護這兩條主線。”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東院區胃腸外科主任靖昌慶介紹,我國大部分直腸癌患者屬於低位直腸癌,由於中下段直腸癌與肛管括約肌接近,手術時如何在完整切除腫瘤的同時保留肛門及其功能,是直腸癌手術治療的一大難題。
直腸癌全直腸繫膜切除術被公認為直腸癌手術的“金標準”,多年來,省立醫院胃腸外科透過每年舉辦10期的腹腔鏡胃腸道腫瘤手術學習班向全國各地醫院進行推廣和普及。但是,仍有部分超低位的直腸癌仍無法保留肛門,尤其是男性、前列腺肥大、肥胖、直腸繫膜肥厚、低位直腸前壁腫瘤、骨盆狹窄、新輔助放療引起的組織平面不清晰等所謂“困難骨盆”的直腸癌患者。
從患者的治療及術後生活質量的角度出發,把逆向思維運用到手術治療中,省立醫院胃腸外科團隊在省內較早將經肛門全直腸繫膜切除術(TaTME)應用於臨床。
靖昌慶介紹,與傳統腹腔鏡全直腸繫膜切除手術相比,TaTME手術的優勢在於可直視下從直腸腔內精確地離斷遠端直腸,確保腫瘤足夠的遠切緣和環周切緣,在保證根治度的前提下提高了保肛率。避免了傳統手術方式在狹窄骨盆內離斷直腸的“不精確”操作。同時,經肛門這一天然孔道實施手術並做吻合,腹部無切口,更加美觀。此外,減少了腹腔鏡切割閉合器的使用,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強強聯合
機器人輔助操作更精準
經肛全直腸繫膜切除術的成功開展,為有保肛意願並困難骨盆的低位直腸癌患者提供了更好地治療手段。但是,經肛門操作的狹小角度和有限的空間,也讓手術操作難度更大、技術含量更高。
在近300例達芬奇機器人胃腸道腫瘤手術的基礎上,省立醫院胃腸外科探索將手術機器人引入經肛全直腸繫膜切除手術的現場。
2021年7月,靖昌慶團隊在李樂平副院長的指導下,為一名超低位直腸癌男性患者完成了達芬奇機器人輔助經肛全直腸繫膜切除術。不僅順利為其切除腫瘤,避免了“造瘻掛袋”的痛苦,更是再次書寫了一個“山東首例”。
靖昌慶介紹,在胃腸外科領域,機器人技術最早用於直腸和乙狀結腸癌手術,已經比較成熟。其優勢主要在於更為精細的手術操作:高畫質三維立體視野配合高自由度可轉向器械,更易克服傳統腹腔鏡直杆器械在低位直腸側方間隙遊離中的“相對死角”,更利於狹小空間內的精細操作,從而更為精準與流暢地進行直腸分離,保障系膜的完整切除,減少創傷,促進術後恢復,保護盆腔臟器功能。手術過程中,主刀醫生透過控制檯來指揮機器人具體行動,可以自動濾除術者動作中的不自主顫動以及減輕術者生理疲勞。
“機器人輔助手術,遊離位置更低、操作更精細,這樣也降低了經肛手術組的難度。”靖昌慶介紹,一臺手術,兩套機器、兩組人員,機器人首先“上場”進行腫瘤的遊離,經肛手術組隨即跟上,從會陰部遊離腫瘤。上下“會師”,保證了腫瘤的完整切除和安全切緣,對於這部分困難骨盆患者來說,保肛的機率大大增加。
托起生命之重,更要點亮患者眼中的光。靖昌慶帶領團隊用緊跟國外前沿的先進手術方式和量身定製的個性化治療方案,不斷譜寫著護佑健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