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經濟新聞網1月25日發表題為《基因編輯和藥品創造:2022年等待我們的醫藥技術》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受到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影響,有關基因編輯、數字健康和人工智慧等健康技術的新見解層出不窮。那麼2022年到底是不是彌補其他疾病治療損失的關鍵一年呢?
實際上,在大流行期間,許多專家已經就在醫療衛生緊急情況下,除了新冠肺炎之外的很多疾病都受到忽視的情況發出了警告。
許多人忽視了他們在疫情之前長期堅持的常規檢查,甚至不再向醫生諮詢在大流行期間出現的其他疾病。
與此同時,科學和醫學依然在飛速發展,但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尋找應對這種令全世界都惶恐不安的新疾病的解決方案。
到了2022年,醫學已經完全具備預測、預防(基於風險預測)、個性化和參與功能。有關人類遺傳學、精準醫學和個性化醫學的知識見解給醫療保健領域帶來了重大變化。人工智慧透過查詢醫療記錄、設計治療方案、加速醫學成像和創造藥品深刻改變了傳統意義上的醫療保健。
在這種情況下,對許多人來說,今年可能是旨在深刻改變醫學的技術的關鍵一年。例如,Crispr基因編輯工具或信使核糖核酸技術(一些獲授權緊急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就是利用此類技術研發而成的),基因組資訊在免疫基因組學或創新成像技術與基因組學的結合等領域的運用,遠端醫療在病人護理領域,以及人工智慧在醫療健康和資料使用等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與此同時,在藥理學領域,預計因大流行而失去的寶貴時間將得到彌補,在癌症、艾滋病毒以及新冠肺炎等疾病方面將取得重要進展。而這預示著人類社會終將恢復正常狀態。
抗擊新冠
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的生物技術專家路易斯·蒙託柳指出,毫無疑問,眼下的優先事項之一仍然是抗擊新冠病毒。蒙託柳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的採訪時表示:“我們需要研發出能夠直接抵抗住院感染者所感染的新冠病毒的抗病毒疫苗和強效抗病毒藥物,以便幫助他們戰勝病毒,並免於面臨因新冠病毒而死亡的風險。”
然而,蒙託柳也承認,對於其他疾病而言,應當重新重視一切在疫情期間受到忽視的問題,調查或處理這些由大流行直接或間接導致的問題。
在這個意義上,他認為信使核糖核酸技術的發展潛力十分巨大,而且“將繼續為人類社會服務”。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或許可以說得益於這場大流行,這種技術找到了一個足以證明其有效性和相關性的跳板。
西班牙腫瘤專家恩麗克塔·費利佩指出,這種技術還可以用於治療其他與基因有關的病症,如許多罕見病或病因複雜的疾病,其中包括癌症。目前醫療界對癌症疫苗的開發具有濃厚興趣。
此外,正如英國《自然》週刊最近發表的研究所指出的那樣,信使核糖核酸技術可用於製造針對艾滋病毒或瘧疾等疾病的疫苗;而研究人員正在研究的其他技術,如蛋白質或脫氧核糖核酸疫苗的生產成本可能更低,也更容易儲存,因此在低收入國家進行疫苗分配將變得更容易操作。
基因療法
到了2022年,基因組學,即對一個人的基因或脫氧核糖核酸的研究將佔據核心位置。因為未來的工具和技術可以根據一個人的基因指紋、環境和生活方式來治療疾病。
包括遺傳資訊、影像學、數字病理學在內的多模態資料的使用將能準確地早期檢測疾病狀況和進展,使治療變得更加有效,同時降低治療成本。
例如,在癌症方面,費利佩表示,精準醫學將透過利用生物標誌物的檢測方法來促使診斷結果變得更加準確,從而為每個病人選擇最有效和安全的治療方法。
然而,雖然得益於精準醫學的發展,某些腫瘤的自然發展已經被改變,但它並不適用於所有的癌症患者,儘管醫療界希望這些成果能夠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蒙託柳則認為,到了2022年,使用各種Crispr基因編輯工具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將繼續獲得成功。如果這些工具最終都能透過安全和療效測試,未來或將逐漸成為可靠的治療方法。
在蒙託柳看來,個性化的精準醫療面臨著諸多挑戰。首先,必須確定疾病的遺傳原因,迅速和準確地作出基因診斷。一旦作出診斷,如果已經存在基因療法,那麼2022年及以後的挑戰就是讓所有可能需要基因療法的病人都能享受到醫療資源,而不應侷限於那些在經濟上能負擔得起的病人。
在這個意義上,有的心血管專家警告稱,至於應用於醫學的遺傳學研究成果,我們在將其投入臨床實踐的時候必須做到十分精準,尤其是需要一種異常謹慎的態度。必須非常謹慎地對待遺傳學,在促使其像人工智慧一樣不斷向前發展的同時,也應在對相關資訊進行剖析時採取一種謹慎的態度。
遠端醫療
出於應對疫情的需要,遠端醫療這一醫療現象呈現爆發式增長,並已成為數百萬人的首選醫療方法。遠端監測裝置可以提供遠端監測病人的服務,而預測分析則有助於在病人感染疾病之前確定其是否面臨風險,從而提前採取預防措施。
測量血壓、心率的遠端監測被證明是非常有效的。因為各個方面的情況和資料都將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但也將對整個醫療衛生系統產生影響。因此此類系統必須得到良好的管理,以期實現更加有效的應用。
資料分析和人工智慧的不斷進步促使醫療保健專業人員能夠獲得更多新工具,進而幫助他們更加輕鬆地完成任務。
來源:參考訊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