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冬天,在一間簡陋的出租屋裡,梅秀花和丈夫做了一個決定:回家,正式結束10餘年漂泊在外的打工生活。
梅秀花的老家,在距水城城區120公里外高山峽谷間的花戛鄉磋播村,曾經行路難、房屋破、產業弱,是水城區很偏遠的一個小山村。“高山冷清,洋芋當頓;想吃米湯,只有害病。”就是磋播村昔日貧窮面貌的真實寫照。
為了讓家人過上更好生活,很多和梅秀花一樣的磋播人,在年輕時就不得留下年幼的子女和爺爺奶奶在家生活,前往東部沿海地區打工。
“家裡老人年紀越來越大,身體也不好,孩子讀書也沒人好好管,為了這個家,我們必須要回來了。”
2018年,乘著產業發展的東風,磋播村依託當地高山冷涼氣候,因地制宜發展起食用菌產業,375畝的土地上,389棟食用菌出菇大棚拔地而起,可種植香菇、黑皮雞樅等600萬棒。
“基地從擺菌棒、採菌菇、分揀、裝車,都需要大量務工人員,從一開始,我們夫妻倆就來到這裡務工,做得多就掙得多,一個月每人最少也有2000多元的收入。”
在整個磋播村食用菌基地裡,從最初管護到採收多個環節都有村民直接參與,基地還建有香菇、大頭菇等專屬大棚,按照“以銷定產”的思路精準對接市場,2019年5月投產以來,已累計生產鮮菇600餘噸,解決100餘人長期務工,今年,截至目前共發放工人工資200餘萬元。
有了產業,像梅秀花這樣的村民不再躲在家裡犯愁,如今磋播村產業興旺基礎設施完善,村民天天有活,幹得有勁頭,心裡踏實了,日子也越來越有奔頭。
“我知足了!”梅秀花說,來到基地的這三年,自己不僅學到了食用菌管護技術,一年下來,還能掙個3萬多元錢,除去家庭開銷,剩的錢都夠孩子讀書開銷用了,加上刺梨產業收成,過幾年家裡也要買輛小汽車。
建起來只是發展食用菌產業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幫助更多群眾增加收入。為促進產業發展,有效推進鄉村振興,增強農民積極性,今年,磋播村六車河支部產業合作社和貴州省康群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磋播村食用菌基地開展產銷合作。
“村合作社從公司無償獲取基地大棚、設施裝置的使用權,將大棚轉讓給村民進行食用菌種植後,我們就負責食用菌基地、大棚、冷庫等設施裝置的日常管理,以及土地流轉、水電費用,同時組織承包村民進行食用菌生產。”磋播村黨委書記徐祥峰介紹。
這樣一來,願意承包食用菌大棚的村民,只需向合作社交付一定的大棚、設施裝置等管理費用,就能自行實施食用菌種植,負責菌棒(菌材)的解除安裝,產品入庫等工作,只要管護得當,收入自然水漲船高。
公司向合作社和村民提供香菇菌棒的同時,統一提供免費技術指導、統一產品回收、統一包裝上市。以市場情況,進行統一收購,訂單回收合作社和村民生產的食用菌。
小菌菇結出幸福果,銷售有了保障,梅秀花和丈夫謀劃著向基地承包10個食用菌大棚,然後靠著這幾年學到的技術,認認真真管護,幾個月後的收成,格外令人期待。(鄧 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