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小時候,孩子們都是期待過年的,因為可以穿新衣、放鞭炮,最重要的是有漫長的假期,不用因為寫作業挨父母的批評,還能收到壓歲錢。
在全家人的團圓聲中,在親戚間的來往中,鼓了口袋,甜了嘴巴,還有歡聲和笑語。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地,很多人開始厭煩過年。因為生活的多元化,更多的年輕人寧願坐在房裡刷手機,也不願意去親戚家拜年。
甚至,年輕人甚至對於壓歲錢也沒有那麼大的慾望,一則是物質充裕了,二則去親戚家被各種詢問時,感覺到極度的不舒適。
在網路上看到一個孩子的作文,內容這樣寫:
“馬上就要過年了,請做個招人待見的叔叔阿姨,別見了小朋友就問考了多少分,在班裡第幾名?我們問你工資是多少了嗎?幾套房子?換媳婦了嗎?生二胎了嗎?你會不會喜歡?”
童言無忌,可是卻代表著一代人的思想和看法。誰也不喜歡自己的隱私被人追著問,尤其是一些敏感的話題。
由己至彼,大家多給彼此留一些面子,不提難堪的話題,才可能不招人厭煩。
年輕人越來越不願意串親戚,多半也都是這幾方面的原因。
朋友小琴(化名)28歲了,仍是單身女一枚,平時在大城市裡上班倒還好,可是一旦回到老家,小琴瞬間就覺得自己被親朋好友吞沒了。
每每逢年過節,熟悉的、不熟悉的親戚聚在一起,各種催婚,搞得小琴覺得自己沒能結婚就是一種罪過。
尤其是這兩年,但凡過年回家,都要受到一波心靈的問責。所以,她寧願自己在異鄉孤獨地度過大年夜,也不想回到親人中間。
想想七大姑八大姨的各種拷問,小琴就要瘋了。難道女人的歸宿就一定是婚姻嗎?她覺得並不是如此,身邊很多女孩子的想法和她其實差不多。
不知道從哪天開始,年輕人們對於過年越來越反感了。
倒不是討厭“過年”這件事,主要是一回到家,任務就被父母分派下來了。
今天去二姨家,明天去大姑家......一見面大家彷彿就沒有別的話題,先從工作聊起,再談到工資、買房、女朋友、結婚、二胎......
這似乎成了一套固定的程式,缺一條都不行,並且年年如此。
而伴隨著這一套程式的,還有另一輪攀比,就是同齡人之間薪水的比拼,誰家的孩子更優秀,誰家的房子多,誰家的房子大,誰家的車好......
幾次三番下來,有誰能夠受得了這內心的折磨?
如今的年輕人,過年時越來越不願意去親戚家了。
並且,既不願去親戚家,也不喜歡親戚到自己家。最好各自一家關起門來過自己的日子,誰也別摻和誰家的事情。
按父母那輩人的話來講,就是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自私,越來越沒有人情味。
可是有誰願意像被審問一般,從頭到腳,事無鉅細地把隱私抖落出來給他人看?即便對方是從小抱過你的親戚,時不時給你零花錢的長輩。
無論是優秀的年輕人,還是普通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別人對自己的生活評頭論足,讓自己如同被剝光了一樣展示給大家看。
尤其是有一些親戚,常常話裡帶話,讓人聽了心裡感覺反胃。
比如,你讀了那麼多年書,上了那麼多年學,才拿那點的工資,還不如隔壁家的二丫,初中畢業去打工,去年嫁了一個有錢人......
在有些親戚的眼裡,只有過上了有錢人的生活,才算不辜負父母對自己的培養。
朋友小琴說,她的舅媽就是這樣一個人,說話夾槍帶棒,反正她怎麼樣都讓舅媽感覺不如意,但凡她回家,最不願去的就是舅舅家。
然而父母卻不明白她的心情,一定逼著她去,甚至有一次,吵了起來。
小琴說真的很不明白,明明走這些親戚就是浪費感情和時間,為什麼一定要找著給自己添堵呢?父母卻擔心她不懂人情世故,以後該如何生存。
事實上,年輕人真的不懂人情世故嗎?當然不是這樣的。
很多人可能在父母親戚面前沉默寡言,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游刃有餘,得心應手。客戶顧及得到,老闆維護得好,但到了親戚面前,又是另一番模樣。
為什麼年輕人是這樣的狀態?說白了他們就是不想參與對自己來說毫無意義的事情,覺得親戚既提供不了情緒價值,也提供不了資源價值。
與其勉為其難,虛與委蛇,倒不如刷一會兒手機,還能放鬆一下心情。
年輕人活得越來越現實,他們已經摒棄了長輩們喜歡託人情、講關係的傳統交際方式,對於年輕人來說,能用錢來解決問題,比用人情更為簡單、快捷。
如果錢都解決不了的問題,透過親情也未必能有用處。
如今的年輕人,越來越有個性,越來越注重自我。
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遠比父母一代人更為通透,更明白生存的規則。
與人交往,即便是身上流著共同血液的親戚,未必就會真心待你,在你需要的時候真正幫你。
與其如此,倒不如遵從自己的內心,做自己想做的事。
畢竟把時間和精力用於應付不想見到的那些親戚們,被人當面諷刺、背後挖苦,還不如活得灑脫一些,互不來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如果不得不去親戚家,也是去那些能夠對自己真心以待的親戚家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