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那個親戚後的壓力
你們有沒有刷到那條抖音,我覺得非常的貼切。文案是這樣的:小的時候總有一個親戚,二十七八歲依然是單身,不知不覺自己變成了那個親戚。
我不害怕27歲,也不怕單身,不覺得孤獨,也不覺得獨自漂泊有多苦,可是我害怕過年,害怕親戚的聚餐,因為這個年紀,婚姻是一個躲不過去的話題。上一秒還在其樂融融的聊天,下一秒說到單身就立馬變臉,好像我以後的餘生唯一的OKR就是脫單,無論你選擇了雞還是狗,無論你脫單後是不是幸福好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狀態不在是單身。
說實話,我被催婚的程度不是特別大,畢竟我一年回家的天數可能也就一個月,即使天天被說也就30天的煩惱,更何況爸媽在我不斷的努力說教下也覺得我的思想太過堅定,已經到了刀槍不入的程度,所以有的時候可能有點放棄的意思,覺得我開心就好。可是下個對於我爸媽,我真的害怕我那些親戚。他們是打著為我好的旗號,對這件事情指手畫腳,我呢,對於他們說話不能太重,太重他們會說你不懂是非,太輕他們就會強詞奪理。所以每當這種時候,我就選擇敷衍了事,轉移話題。
我有的時候是真的不懂,‘什麼年紀就做什麼年紀該做的事情’這句話真的是萬能金句,它比萬能福的作用大多啦。高中的時候,老師教育我們不要早戀也是這麼說的,現在好啦,叫我們不要一直單身也是這麼說,我就搞不懂啦,難道法律、道德上明確規定我們這個年紀就得結婚,就不應該單身嗎,為什麼大家那麼整齊劃一的說,還那麼理直氣壯,那種感覺就像是站在道德的最高點上指責你,你就像是一個做錯事的孩子一樣一點話語權都沒有,即使那些結過婚的,生活過的一地雞毛的人都要站出來說你沒有物件是怎麼怎麼的不好,分析一番,我也是不明白,但是也不敢問他是不是真的幸福,即使問了他也會告訴你生活就是這個樣子的,那架勢好像就是教父在代替神告訴你,人生來就是吃苦的,你生活的不好也沒有關係,只要你按照他們所謂的正常的軌跡生活就可以,那樣你才是正常人,否則無論你自己過多好都是不完整的。
面對這個話題我不好講什麼,我只能說大家都是成年人,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怎麼生活那是自己的事,說三道四我不在乎,指手畫腳我不接受,我們各自安好就可以啦。
神奇的力量
長大之後,距離越遠你會發現你們差的不是空間和時間,有的時候認知才是最大的隔閡。今年年終我放棄了年終獎,要了要了公司的股權,我想得比較簡單,即使我沒有那麼多錢,我那麼多親戚,一個人籌一點應該也沒有問題,況且我需要的都是一點小錢,我自己還有一點,沒想到的是,這個事情在我們家竟然是這麼的麻煩。
首先是爸爸媽媽的不理解,其實這個完全在我的預期之中,因為畢竟他們沒有接觸過沒有安全噶是很正常的一件事,然後就是我們家最有錢,當然話語權最大的親戚,他們聽到了之後,不懂就是不懂,他們就開始以自己的認知解讀,更讓我難以相信的是我的堂弟,他和我一樣大,一樣讀了大學之後工作的,他也開始吹風點火,說什麼騙局,什麼不可信,一會這個一會那個,那一刻我就知道差異性你不得不接受。
我彷彿有一點理解當年我哥的感受,雖然他確實是走錯了一步,那種不被理解,還被玷汙和踐踏我真的很惱火,本來就是個小事情,在我們家就是這麼的熱鬧,我都能想象的出來我走之後他們是怎麼在茶餘飯後議論這件事的,因為我見過他們談論別人的樣子。那種樣子好像就是什麼事情他們都很懂,我呢就是那個固執又叛逆的孩子,而且你又不能說他們迂腐,因為他們舉著為你好的旗幟,可能真的是為了我好,可是那麼堅信我就是錯的他們就是對的是什麼病呢,為什麼在認知外的事情上還能那麼的頭頭是道,自信是怎麼做到的。
其實不只是這一件事情,很多事情大家總喜歡在自己的認知範圍內做出判斷,不願意去學習,去了解,那種根深蒂固的思想給了他們偌大的力量,那種力量說是等同與魯迅先生筆下的看客可能有點嚴重,但是思想的深度應該是不相上下的。可能我們有的時候永遠沒有辦法改變別人,都是在接受中慢慢地成長,接受差異,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