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石
何為太極拳?其精神實質又為何?除了從易之八卦、五行生剋、矛盾統一體理論解讀,還有其他視角。
看到兩位老師在交流太極拳的精神(精義、核心、本質),用“棍”形象化比喻兩拳之相互關係,頗有新意。太極拳的外部形態呈現圓周運動、曲線運動、S型運動,但一直有一條“中線”或“中軸”貫穿其中。
這條“中線”既可指代身體解剖面之矢狀軸、冠狀軸、水平軸,也可指代兩手、兩腳、手腳、左右軀幹運動中所構成面之“中軸”。這條線或軸也處於變動不居的狀態中,一旦中軸偏離中心,要麼破體,要麼發力。不識此中線,“雙重”、“雙輕”之病難除!
最長的一條中線貫穿“頭~頸椎~胸椎~腰椎~尾椎”,是虛靈頂勁、氣沉丹田、首尾相應、上下相隨的結果。這條中線既是太極拳運動的中樞,也是人健康長壽的閥門,多數傳統養生功法包括瑜伽都在圍繞這條中線進行運動,建構運動體系。
最直觀的中線就是影片中展示的兩手之間形成的線、形象化的“棍”,約等於平面的中心線或球體的直徑,在練習太極杆和太極球中體現比較明顯。另外,太極拳的技擊原理也是從這裡演化出來的,一旦“中線”(中軸)之兩端遠離、靠近、扭曲,如兩拳之間距離發生變化,或遠離原有球面,就是技擊的時機。進而擴充套件到掤、捋、擠、按、採、挒、肘、靠之太極八法中。
老師常講,是在學習完《大學》、《論語》、《孟子》之後才學習的《中庸》,講學時也常把《中庸》放在最後講授。用意何在?有了前面三書的鋪墊才能更好理解《中庸》之精義。何謂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庸,用也、平也、常也!“喜怒哀樂”未成、未發之態恰恰是“太極態”,“喜怒哀樂”一成、一發、不和,就要出手技擊了。
師父在教授太極拳時常提“中線”理論,且督促餘讀《中庸》、《道德經》、《周易》等,不懂其中深刻用義。今日看到兩位老師在交流太極拳之精神,再聯絡之前提及《中庸》的重要性和學習的先後順序,故生此聯想。
師之教誨,銘記在心!唯日日精進、有所體悟,且落到實處,方是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