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洞位於我國雲南省麻栗坡縣馬崩鄉當面,距離邊境800米,越4號公路從隆花和37洞南側經過,距離東北側的苗皇帝山2.5公里。越軍為了確保苗皇帝山翼側和4號公路安全,在37洞和隆花各駐有1個連的兵力,並構築了大量的工事。
1985年春節前,越軍特工1個連的兵力分別在37洞和白沙品地區展開,不斷對我黑山地區進行挑釁。並對我上屯弄、上黑山進行炮擊。2月下旬,我對苗皇帝山之敵實施了炮火還擊。
3月7日晚,設在1683高地的43軍偵察大隊5連(由127師團屬偵察排組成,共140人)觀察所發現,越軍5輛汽車沿4號公路進至37洞。次日11時至15時,又發現越軍3批、每批4至5人,大部分不攜帶武器,到我觀察所右前方500米處得水池挑水、伐木、搬玉米杆蓋房子,加修工事。
副連長劉遠球返回馬崩將情況報告大隊長孔見和科長餘伯達。幹部會議分析認為,昨天晚上發現的汽車可能是向37洞增兵,估計有1個連的兵力。敵人立足未穩,地形不熟,行動警惕性不高,決心對挑水之敵實施伏擊捕俘。
偵察伏擊群編為5個組:捕俘組由10人組成,連長羅偉才任組長,副連長張安林任副組長,攜帶衝鋒槍2支、微衝6支、微手2支、7013指揮機3部、手銬2付、電警棍1根,秘密進至水池附近,選擇有利地形組織伏擊捕俘;
接應組由8人組成,副連長劉遠球任組長,攜帶衝鋒槍8支,手榴彈32枚、7013指揮機1部、隨時準備實施接應;
火力組由20人組成,分別由田指導員和參謀常西乾、王兵擔任火力1、2組長,攜帶重機槍2挺、輕機槍2挺、衝鋒槍16支、手榴彈40枚、7013指揮機2部、望遠鏡2付,配置在1683高地及其東北無名高地,主要是壓制1626高地和埡口之敵,阻擊尾追之敵;
指揮救護組由12人組成,大隊長和科長負責指揮,攜帶衝鋒槍8支、輕衝2支、40倍望遠鏡1付、兩瓦電臺和7013指揮機各1部。
先由各組長在沙盤上明確任務、打法、行動路線、時間、協同事項、聯絡訊號記號,爾後再給組員進行明確,做好戰鬥準備。參謀林勤農負責組織炮兵行動,明確攔住和壓制的目標。各項準備工作於21時前就緒。
3月8日24時,偵察伏擊群按捕俘組、接應組、火力組、指揮救護組的順序從馬崩冒雨出發,沿1756高地北側山谷,經下黑山村,於9日凌晨4時到達1683高地北側無名高地。經現地觀察,發現水井附近怪石林立,掩蔽條件好,決定採取一側設伏的方式,捕俘手掩蔽在距離水井僅3米的玉米垛裡。
從上午10時到下午16時,先後有7批共26名越方群眾,進入我伏擊圈內割草、打水、放羊,最近的距離我設伏人員僅有3米。但我捕俘手一動不動,始終沒有暴露行動企圖。17時,7名越軍從陣地上下來,張安林等人沉住氣,透過玉米垛縫隙,眼睛死死地盯著敵人。100米、80米……
敵人邊走邊說話,距水井約50米時。前面的1人走向水井邊,後面5人向南側玉米垛走去。前面的人到了水井邊,就用竹竿吊著水桶打水,張安林等人猛然躍出,一下子將其撲倒,1班長尹在紅迅速給敵人戴上手銬,用準備好的毛巾堵嘴。與此同時,羅連長和李家權、韋和成用微衝將來搬玉米垛的5人全部擊斃。
遠處1人轉身逃跑,張發學、尹在紅緊追不捨。擔任掩護的聶衛民和班長姚景順、何紅欣將其去路堵住。羅偉才大喝“諾布松空葉(繳槍不殺)”。敵人見無法逃脫,只好舉起雙手。尹在紅和聶衛民將其反扭,3排長將手銬銬上。羅偉才即令捕俘1、2組押帶俘虜撤離,自己帶3組準備阻擊敵人。這時埡口之敵聽到動靜,用輕重機槍向我捕俘組射擊。捕俘組立即押著俘虜向山腳運動。
當接近至山腳時,1名俘虜掙脫堵嘴的毛巾亂叫,敵人火力打得更加猛烈,並組織一部分兵力沿東北側小路追擊。1名俘虜頑抗不走,因山高路滑,追兵迫近,情況緊急之下,捕俘組將其就地擊斃,押帶另1名俘虜撤離。這時,指揮組呼喚炮兵火力對追擊之敵和37洞駐兵點進行攔阻和壓制射擊,擊毀越軍駐兵點2處,斃傷敵20餘名。
當捕俘組將俘虜交給接應組時,俘虜趁上坎之際跳下逃跑,一轉眼就跑出30多米。由於敵人火力猛烈,追趕已經來不及,張發學果斷將其擊斃。火力組一起開火,當場擊斃追擊之敵24名。捕俘組在火力掩護下迅速組織撤離,並以部分兵力佔領1683高地西側埡口,防敵斷我退路。18時30分,參戰人員全部撤回境內。
此次戰鬥的成功之處在於代價小(我無傷亡),戰果大(偵察伏擊群斃敵31名,引導炮兵擊毀駐兵點2處,斃傷敵20餘名),在戰術上體現出瞭如下特點:以快制敵,出其不意。整個戰鬥定下決心快、組織戰鬥快、完成準備快、打得快、撤得快。從發現情況、部署戰鬥、組織實施到撤回國境,僅用了一天的時間。乘敵立足未穩之際,給予了其狠狠的打擊。
行動掩蔽,偽裝巧妙。馬崩地區社情複雜,僅下黑山村就有8戶邊民和越方通婚,而且來往頻繁,互相傳遞訊息。因此在接敵中3次避開村莊繞道而行,防止狗叫被人發現。完成伏擊部署後,越方群眾多人,近距離進入伏擊地區活動。我捕俘組嚴密偽裝始終沒有暴露,較好地達成了戰鬥的突然性。
協同密切,充分發揮整體作戰的威力。戰鬥中偵炮協同好,呼喚炮火後僅1分鐘首群炮彈即覆蓋目標,並對追擊之敵實施了有效的壓制。2個火力組在霧大,聯絡中斷的情況下用指北針標定地圖確定射向,進行標定射擊。接應組和2個火力組同時向敵人開火,給予其重大殺傷。
遺憾的是組織押俘不嚴密,在交接的時候警惕性不高,致使到手的俘虜乘隙逃跑,迫不得已將其擊斃。雖然殲敵數量不少,但是未能達成捕俘戰鬥的預期目的。
另外在通訊保障方面出現嚴重問題,對器材檢查不細,多數器材是從兄弟部隊借來的,沒有來得及檢修。大部分電池電力不足,天線折斷,影響通訊效果。加上防雨措施不周,電臺受潮,聯絡多次中斷,影響了戰鬥協同。
作者為歷史學碩士,大學講師,專注中越戰爭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