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朱凡,原名陸慧卿,祖籍浙江寧波,1919年出生於上海,1937年,日寇對上海展開瘋狂轟炸,陸慧卿所在的學校也淪陷於炮火之中,面對年輕同學慘死,無辜平民身亡,她對自己人生做出了第一次選擇——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
1939年9月,朱凡告別親人,來到蘇常太抗日遊擊根據地參加江抗。1941年擔任橫涇區區委書記,後又調任辛莫區區委書記。這年7月,日偽殘酷的清鄉鬥爭開始了。上級指示,在沙家浜地區抗日有生力量和外地民運幹部暫時撤離,朱凡也在撤離名單之中。是撤還是留,她選擇了留。為避免口音上的破綻引起敵人的注意,她苦練常熟方言,很快就達到惟妙惟肖,再加上穿著打扮與本地農民一致,對做好工作就有了更好的便利條件。這是革命烈士朱凡的第二次選擇,這次選擇革命者朱凡立志投身革命,選擇為革命事業奮鬥而忘我的重要抉擇。在去與留的條件中,留的危險更大,工作更艱苦,可見朱凡的革命意志的堅定。
7月下旬的一天早晨,朱凡告別她的房東胡媽媽。她要召集留下來堅持鬥爭的部分同志佈置反“清鄉”工作的會議,並從上級發給她的兩個月生活費中拿出一部分買了一些食品。當她來到經常在那兒秘密召開會議的尼姑庵時,被剛從汽艇上下來的日本鬼子和叛徒漢奸發現了。窮兇極惡的敵人對朱凡嚴刑拷打,百般折磨,但始終無法得到新四軍和給養物資的情報。最後,黔驢技窮的日寇對偏體凌傷、奄奄一息的朱凡使出慘無人道的手段——用繩子一端綁住朱凡的一隻腳,另一端系在汽艇上,在昆承湖中橫衝直撞地拖行,直至她的鮮血染紅湖面……後來,鄉親們在湖中搜尋了三天三夜,可是始終沒有發現朱凡烈士的屍體,她的生命融化在了沙家浜密密層層的千頃蘆蕩之中,激勵著每一個人為了國家存亡、民族大義而奮戰不止!
這就是朱凡烈士的第三次選擇,在革命事業大義之前,她沒有選擇可恥的活著,以自己堅定的理想信念,願為革命獻身。她的壯舉保持了抗日戰士大義凌然的民族氣節,體現了共產黨員堅貞不屈的英雄氣概。她用年輕的生命踐行黨旗下的鏗鏘誓言,為民族獨立,為人民幸福,奉獻出自己的一切。這也正是對沙家浜精神中“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堅韌不拔的奮鬥精神”最好的印證。
朱凡烈士的事蹟,告訴我們什麼才是革命者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什麼是青年人應該具有的奮鬥精神,什麼是民族大義和獻身精神,什麼是共產黨員應的氣節。無論是血火淬鍊的戰爭歲月,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和平建設時期,這種信念和精神,將永遠是我們不斷前進的動力。